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文化之窗
清流苏区在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011-12-21 08:49:00  来源:  责任编辑:黄柳青  

  清流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九龙溪上游, 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苏区县之一,在当时的中央苏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并对中央苏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

  一、清流苏区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闽西苏区、闽赣苏区和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流苏区创建于 1930 年,发展于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期间,鼎盛于东方军首度入 闽作战 之后。 1930 1 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第二次三省“会剿”阴谋,毛泽东和朱德分路率领红四军回师赣南、转战江西,首次途经清流,就在这里宣传发动群众,亲手点燃了清流人民革命斗争星星之火;嗣后,多部红军频繁进入清流区域活动,清流革命斗争渐成燎原之势;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以毛泽东为总书记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又多次对宁(化)清(流)归(化)地区工作 作出 部署,指示闽西红军要向 汀洲 、连城、归化、宁化、清流等县发展,毛泽东还接连三次从建宁驻地给红十二军军委、闽赣边工委和红三十五军军委发出指示信,指出“我们应该在这一区域作长期工作计划”, 1931 6 7 月间,红四军十一师曾士峨、罗瑞卿部,红十二军罗炳辉、谭震林部先后进入清流区域开展工作, 7 6 日,红十二军罗炳辉、谭震林部解放清流县城及城乡大片区域, 清流县级苏维埃政权建立,清流苏区形成;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清流苏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时期,清流苏区曾一度失守,期间的 1933 3 月,叶剑英曾亲率东南作战 军赴清流 作战,伍修权等亦率瑞金模范团随同出征,给敌予沉重打击; 1933 7 月,彭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 由赣入 闽作战,赤化了清流等大片区域,清流苏区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并一直延续 至主力 红军长征北上之后。由以上史实可知,清流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众多革命先辈 践行 土地革命理论的地方。建成之初的清流苏区原为闽西苏区的一部分,隶属于 东县委领导,后又与宁化、归化一同组成福建军区第三作战分区,仍属闽西苏区范畴,至 1934 5 月后因中央苏区行政区划调整,才与宁化、归化、泉上、澎湃等县苏区一并改隶闽赣省苏,成为闽赣苏区的一部分。 1931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形成了最早概念的中央苏区,清流正式纳入中央苏区版图,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县份。

    二、清流苏区地域辽阔,土地广袤,资源丰富,是中央苏区战略资材的重要补给基地。

  鼎盛时期的清流苏区,其行政范围包括了现有的清流全境以及现属永安市辖的罗坊乡、现属连城县辖的塘前乡、现属宁化县辖的安乐、谢坊、马家、路背、 洋背等 区域,面积近 2000 平方公里,是当时中央苏区中行政范围较为宽广的一个县份。其境内山地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资源充裕,盛产稻谷及菜籽、油茶、香菇、木材、毛竹等 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加之历史上因交通不够发达等原因,造成经济自给自足程度较高, 存蓄着 可供给战争的物质资材基础。随着清流苏区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她为中央和各级苏维埃政府承当了越来越多的战略资材补给任务,成为中央苏区重要的战略资材补给基地之一。同时,曾长期以此为工作区域的红四军、(闽西)新老红十二军、福建 独立第七 师以及其他一些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部队也曾多次在此筹集了不菲的资材和给养,及时地补充了战斗的损耗和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清流苏区地理位置特殊,既是中央苏区内南来北往的交通孔道,又是中央苏区的东方门户和重要屏障,同时还是中央苏区向东发展的前进基地。

  清流苏区东面永安,南毗连城,西邻长汀,西北与宁化交界,东北与归化接壤,出西南经连城、长汀或经宁化过 石城均 可直达红都瑞金;出东北经泉上或归化可通将乐、建宁、泰宁及黎川,对内占有交通咽喉和连接闽北、闽西、赣南三大苏区枢纽的重要位置,对外又是中央苏区面向永安、延平一线的门户和重要屏障。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斗争期间,东路敌人都是首先从清流方向 中央苏区发动进攻,敌我双方在这里展开激烈争夺,反复拉锯,几度易手,清流苏区也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却换取了中央苏区腹地的安全、巩固和发展。东方军首度入 闽作战 并达成第一阶段作战目标之后,又以清流、归化为桥头堡和前进基地,在此休整集结后进一步向东发展,积极向沙县、延平直至福州一线进击,并新开辟了将乐、沙县等苏区,中央苏区范 畴因之进一步扩大,中央苏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清流苏区群众基础好,苏区军民对红军的感情极为深厚,群众参军扩红的热情异常高涨,是中央主力红军的重要兵员补充基地。

  毛泽东在给红十二军军委、闽赣边工委和红三十五军军委的三封指示信中就曾盛赞包括清流在内的东方是个好区域,群众基础好。 1930 6 月,当红 军团主力进攻南昌、长沙之时,为保卫闽西苏区,宁化、清流两县的游击队曾奉命开往长汀等地 作战达 两个多月,战后,宁化游击队返回原籍,清流游击队 100 多人则整体加入红 军团二师三十六团; 1932 10 月,苏区掀起扩红热潮,清流独立团全体指战员积极响应,独立团两个连共 300 多人分两个批次以连为单位全部加入了主力红军; 1933 3 月,福建 独立第七 师在上杭整体编入新十二军三十四师, 独七师 内的全体清流籍指战员同期随队编入;同年 10 11 12 短短三个月,参加福建省少先队县区大队长联席会、福建省第三次党代会和福建省 苏大会 的清流代表又自动认领了扩 红任务 2450 名。此外,清流各级苏维埃政府还积极动员县、区、乡干部和赤卫队员、少先队员踊跃报名参军参战,长校、留坑、李坊、田头、林 等地青年成群结队入伍,出现了妻送夫、父送子、兄弟相送争当红军的感人场面。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清流共有 6000 多优秀儿女加入了红军队伍,总量占到当时清流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强。

  五、清流苏区还是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前哨阵地和中央苏区最为巩固的战斗堡垒,清流苏区军民在第五次反“围剿”及其前后的顽 强斗争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目标的顺利实施创造了重要条件。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一开始,清流苏区便是敌人首要的进攻目标之一。 1933 10 18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紧急动员令》指出:“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大举进攻,在清流、连城、洋口、乌江、梨川等地遭到初步的严重打击之后,正在更疯狂的进行绝望的进攻,这一战斗是苏维埃道路与殖民地道路决战的紧急关头”。根据中央紧急动员令和中共福建省委、 省苏的 部署,清流苏区立即紧急动员起来,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投入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1934 6 月,蒋介石再度调集重兵,妄图以清流为突破口,冲开我中央苏区的东方屏障,汇合东、北两路兵力,向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 6 16 日,蒋介石又电令汤恩伯纵队由建宁南进,限于 25 日占领宁化安远,同时命令李延年纵队由连城逐步推进,“与汤纵队对向筑 7 10 日会占清流”( 1 )。面对敌第三师、第九师、第五十二师的重兵进犯,清流苏区军民在党的领导和主力红军的支持下,同仇敌忾,全力抗敌,挫败了敌人会占阴谋,并一直坚持到主力红军出发长征,始终未让敌人踏进苏区一步,成为中央苏区最为巩固的战斗堡垒之一。清流苏区军民和各根据地军民的坚决斗争,为中央红军在频繁的战斗间隙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使其在实施战略转移前尽可能地做了一些战略思想、兵员补充和战略资材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为战略转移的顺利实施和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红军长征后,清流苏区在失去主力红军依托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斗争了近两个月,后又与闽赣、闽西等地方红色武装并肩作 战,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从而拖住了国民党大量有生力量,极大地减轻了北上红军的压力,从另一个方面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清流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时期,清流共有 2 7 千多人参加了革命斗争,有 4000 多人在斗争中牺牲或失踪,但在册烈士仅有 259 名,其余绝大多数成了无名英雄。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对清流苏区人民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和反攻倒算,全县因此而被完全毁灭的村庄有 40 个,绝户 301 户,被杀 1930 人,被抓、被打或被迫逃往他乡 2500 多人,被焚毁房屋 1840 间,土地荒芜 1 万多亩,被抢夺或毁坏的农资财物更是不计其数。全国解放后,全县共有 8 个乡镇被评为革命老区乡镇, 3 个乡被评为老区分布乡, 75 个村被评为老区行政村, 56 个村被评为老区基点村, 7 个居委会被评为老区居委会。

  综上所述,清流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流人民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作出 了重要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彪炳功勋,必将永载史册。

 注:(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军事机关档案(二十五)》第 933 页。(作者:廖传林)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