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清流文苑
江天德:清流豆腐皮溯源
2014-05-09 10:29:00  来源:  责任编辑:黄柳青  

  清流豆腐皮,俗称腐竹,在清朝嘉庆年间被列为贡品,曾得到皇家赏赐的白银。名声远扬,响誉八闽。豆腐皮是以黄豆为原料,用传统方法加工成豆浆后,将面上凝结的膜揭起晾干而成,富含植物蛋白,风味独特,久煮不糊,香嫩可口,营养丰富,蛋白质含近百分之四十,比牛、羊、猪肉类的含量高。清流民间有谚语说:“一年到头吃不怕的是白米饭,一年四季食不厌的是豆腐皮。”“问君盘中味谁好,人人都说豆腐皮。” 

  清流县盛产豆腐皮历史悠久。民间传说:清流豆腐皮的来由和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有关。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赵昰由右丞相文天祥护驾到南建州(即今南平市),途经沙县、清流、宁化等地招募义军,以图恢复宋室;文天祥最后,率军进驻长汀,挥师邵武。文天祥护送杨太后到黄柏洋,因为天气炎热,且十分劳累,又逢老天爷做怪连连下大雨,杨太后下令在黄柏洋(后人称国母洋)住下来。国母洋的村民每年都种很多黄豆,除拿到集市上换回盐巴、土布外,留着的逢年过节用来做豆腐。这几年兵荒马乱,外地的石膏运不进来,连续几年都吃不上豆腐,只得煮黄豆当豆腐吃。但是,怎比得上可口的豆腐呢?杨太后吃了几顿黄豆觉得不是味道,为什么不做些豆腐呢?她叫随从请来几位村姑问话,才晓得是买不到石膏无法做豆腐。杨太后带着随从叫几个村姑把磨好的豆浆煮一下来吃,热煮时产生飘浮的块片,村姑们尝了一下味道还不错。于是捞起置凉,凉干后像竹片一样,当地人称之为豆腐皮。村姑把豆腐皮用来煮汤或炒,给太后用膳,杨太后食后很是高兴食欲大增,文天祥见太后如此高兴,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一对佳句:“山高不碍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 (据《嘉靖道光·清流县志》记载)从此,这里的村民便知道没有石膏能做豆腐吃,也能做豆腐皮了。至今,嵩溪镇国母洋村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做豆腐皮,以此纪念国母。 

  据《清流县志》记载:清流豆腐皮于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称豆腐皮或称粉皮,又叫腐竹,被列为贡品,得到皇家白银赏赐。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清流出了一名吏部尚书,名裴应章。一天裴尚书和江西的陈宰相与皇上三人一同去游览花园。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皇帝问陈宰相:“听说江西河里的鱼很多,能不能送一些河鱼到京城来。”皇上又问裴尚书:“福建土产很多,能不能也送一些到京城来?”裴尚书和陈宰相听了之后,不敢违抗皇命,就去准备了。过了几天,陈宰相把河鱼送到了京城,河鱼又扁又小,皇帝吃了之后觉得不是很满意。又过了几天,裴尚书派人把福建的豆腐皮送到了京城来,也命皇宫的御厨煮上以豆腐皮为主的好几道菜肴,有蒸的、有煮的也有红烧的。皇帝一连吃了三小碗豆腐皮炖的汤,然后笑着说:“福建豆腐皮,吃了三碗饱肚皮。贵为贡品也。” 皇帝的一句话传到民间又有人说是:“问君盘中味谁好,皇帝都说豆腐皮。”陈宰相听了不高兴,土产那么好,说要让福建多交田税,裴尚书据理力争不同意,两人争争吵吵,谁也不让谁。两人矛盾日益加深。皇帝知道后来调解:“你们别争吵了。江西河流应该征收粮食,福建的沙地种黄豆不征税,豆腐皮可以买卖,田税改为用钱来当粮食。”从此,定下江西河流要征粮,福建沙地不征粮,田税改为钱来当粮的条例了。 

  清流豆腐皮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传统的婚迎嫁娶、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寿诞礼仪、乔迁新居等都少不了豆腐皮。在春节、元霄、中秋等传统节日,清流豆腐皮更是敬奉先人的一道不可缺少的供品,表达了清流人民对祖先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客家人好客多礼,“一家来客,四邻接待”这是清流客家人的风俗。在乡村无论是谁家来客,左右邻居一般都会炒煮几碟菜肴,温热一壶糯米酒,端到来客人的邻居家里,摆上餐桌,并亲手为来客斟上一碗酒,请客人品尝自产的家酿和享用亲手烹饪的菜肴——豆腐皮。 

  收集整理:江天德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