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清流文苑
李新旺:青山寂寂掩忠魂
2014-05-22 11:03:00  来源:  责任编辑:黄柳青  

  李家乡距清流县城五十公里,是福建省著名的“冷泉之乡。”

  水绿千山秀,春深万木荣。春天的气息浓郁而迷人,人们惬意于欣赏和体验“冷泉之乡”独特的山水神韵,却极少人关注过,一座为纪念参加“七七事变”抗战牺牲的李家子弟而建的“义勇祠”,已经在这片土地上静卧了七十多年。今年四月底,为了收集古民居、古建筑、古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我和清流县政协文史委的朋友一起专程拜访了李家。在走访的过程中,意外获知李家“义勇祠”的存在,以及“义勇祠”内碑文上先烈们的事迹,这片朴实的土地令我充满了敬意。

  “义勇祠”,又称“烈士祠”,位于李家乡黄泥墩,掩没在小径旁一片废弃的民房之间。放眼望去,“义勇祠”四周野草丛生,断壁残垣随处可见,只有生长在屋后土墩上的一珠苦楝树依然呈现出郁郁葱葱的景象。这是一座两屋设计的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为一百二十多平方米,外观与当地民房并无什么区别。进入室内,惨淡荒凉的情形赫然入目,一股刺鼻的霉味扑面而来。潮湿的地板,碧绿的青苔,遍地的残砖碎瓦、断檐朽木,如果不是我们到来,应该很久没有人涉足于此了。厅沿,“抗日阵亡为国殉难诸公位”的石碑十分显目,拂去蒙在石碑上厚厚的灰尘,两幅对联表达了人们对烈士永恒的情怀:其一,几番杀敌吞河狱,一死成仁重泰山。其二,立了功劳做菩萨,抛开性命镀金身。小心翼翼地爬上二楼的主厅,只剩一块“正德楼”的牌匾端放其中,其余纪念物品已在“文化大革命”肆虐的年代被悉数损毁或流失怠尽。摇摇欲坠的“义勇祠”急待维修和保护。

  据当地老人回忆:一九三七年,华北地区形势恶化,战争一触即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原驻防在江西的一支国民党部队被紧急调往泸沟桥附近加强布防,在这支部队服役的李家子弟有十多人。  “七七事变”爆发时,这支部队和其他兄弟部队一起浴血奋战,大部分将士壮烈殉国,其中包括有史可查的李家李氏子弟十一人。为了纪念和彰炳阵亡烈士的功勋,民国三十一年(公元 1942年),由当时的乡公益所筹划和建设,众乡亲慷慨解囊捐助,建起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义勇祠”。后来,又有一批李家子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并献出宝贵的生命,人们在石碑的烈士名录中又增刻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解放军烈士英名。“义勇祠”成为人们祭奠英灵的圣地,在当地李氏始祖的祭祀日,百姓每年都要进行春秋二祭,以示怀念和崇敬之情。

  如今,历史的硝烟已经远去,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幸福与欢乐。当我们拥抱明媚的阳光,悠行于清静的山道,徜徉于喧嚣的闹市时,可曾想起,今日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随着祖国的繁荣和强大,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不再惧怕任何强权势力,并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长眠于地下的英灵当可安息。

  青山依旧,浩气长存。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继往开来,拼搏奋进。他们的灵魂与山河永在,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光。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