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乡镇部门 > 
73岁非遗传承人童振光—— 甘当锡器“守艺人”
2021-10-15 09:16:47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李晓婷  

锡器,客家传统节事中的必备物件,也常见于日常生活中。如今,锡器渐被现代材料的物件替代,“打锡”这门传统手工艺正在淡出人们视野,民间打锡匠人也是寥寥无几。


清流县长校镇打锡传统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坑村73岁的非遗传承人童振光,祖辈都是打锡匠人,技艺传到他手上,已是第九代。

手工制锡,弥足珍贵

走到村子路口,顺着隐约传来的敲打声,就能找到童振光的家。前些天,县城一家酒店前来订做几个大号的酒海,童振光为此已忙碌了几天。坐在被岁月磨平的木凳上,他正打磨酒海的壶嘴,他的面前是一个小火炉,四周围绕着各种工具,其中许多都是不知传了几辈的“老古董”,这是他的一方“小天地”。

过去,锡匠们挑着货担,里头装着锡块、工具、几件换洗衣物,走村串户,揽到活后,就寄宿在村民家里,揽的活有多少,是决定他们留下时间的长短。等锡匠将小火炉支起,村里人就会前来定制锡器,或是把用久的锡器拿来重塑,开启它们新的轮回。

童振光小时候耳濡目染,很自然就“子承父业”。“16岁时,我正式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帮着父亲挑货担,走村打锡。”童振光介绍,熔锡、倒模、裁剪、锤面、焊接、敲斑纹、抛光……整个锡器制作过程有20余道工序,相关工具就有60余种。

“打锡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绘画技巧,更要有十足的耐心,制作一个锡器,少则一天,多则十来天,期间最难的是敲斑纹、雕花刻字,一坐几小时不能分心,耗费大量精力。” 童振光说,锡匠要对锡器的尺寸、造型了然于心,制作时先将锡块或旧锡器熔为锡水,待温度适中时将锡水倒入石板模中形成锡箔,裁剪好的锡箔需根据锡器大小使用不同的锤子循环锤炼,敲出形状,再用电烙铁点一点锡水将各个部件焊接、磨平。主体器皿整体焊接后,有些还需将其抛光,使其表面平顺光亮,最后再将壶须、壶嘴、提手等焊上酒壶,需焊得天衣无缝,其意为锦上添花。

传统技艺,重焕新生

因锡器主要用在客家传统的祭祀和婚丧嫁娶上,有其必要性,童振光的手艺也一直让他家不愁吃穿。随着时间推移,传统锡器从生活必备变成角落里蒙尘的老物件,“父亲以前常说,打锡是我们家族的‘根’。根,不能断,时代对锡器有了新要求,手艺要留存,就要跟着改变。”童振光说。

祖辈传下来的传统锡器制作,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尺寸、比例,童振光先从调整尺寸大小开始,将锡器打造得精美小巧些,进而改变款式,增加花样,让锡器同时具备实用、观赏、文化性能。


随着乡村振兴、农旅发展,每年在长校镇举办的采摘节及各类对外活动上,童振光制作的锡壶、茶具在摆台上一放,游客们都会围过来欣赏、购买。童振光现在制作的锡器,有些甚至具备收藏价值,每年慕名而来的客人遍布全国,他们都想看看,精美外表包裹下,这份巧夺天工的古朴技艺。

原先是挑担走村吆喝打锡,现在虽坐在家里接订单,但童振光的老年生活越发忙碌。每天他都要花费几小时制作锡器,订单多时,他甚至一整天都在“小天地”里工作。

锡器样式虽改变,但制锡的每道工序,敲打的每份力道,都刻在童振光心里,剪裁锡箔时他可以不用尺子,看一眼就知道要剪几寸。

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一把锤子一块锡,敲敲打打又一年,偶尔将手中的壶嘴拿起在太阳光下看看,童振光不慌不忙,“留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打锡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打锡,可是现在,村里会的老人只有我一个,年轻人也不愿意学。”说到这,童振光有些伤感。

童振光的徒弟不多,以前也偶尔有人前来学艺,但学习打锡,过程艰辛,需徒弟在师傅身边扎实练习,从熔锡、剪裁、敲打等基础功练起,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没有坚韧的意志和十足的耐心,往往难以坚持。

童振光的儿子童丁裕,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之一,但童丁裕想趁着年轻,多在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鲜少在家。童振光坦言,手艺人,更像是“守艺人”,仰仗手艺,厮守家乡,手艺要进步,但工艺只有静下心才能精进。

“打了一辈子,也爱了一辈子。趁现在还打得动,我会尽力多做一些大家喜欢的锡器,但我更希望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童振光笑道,“以前打锡都是家传,但现在只要有人想学,我就肯教,希望能有年轻人加入,让这门老手艺添上不一样的光彩。” (彭程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