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旅游
赖坊古村落
2010-06-08 10:38: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赖坊,位于清流县城东南约58公里的赖坊乡,该乡下辖赖安、赖武、官坊、南山等八个行政村,面积约 140平方公里,近10000人口。余(朋)李(家)公路横贯全境。村庄大多座落于大丰山北麓的低山丘陵及文昌溪两岸的河岸谷地上,是清流县传统的农业耕作区,盛产稻米、花生、柱、木、果、茶等农副产品。其中赖武、赖安村是乡政府所在地,现行政区划虽然是两个行政村,但历代以来赖坊就是两村的统称。 200812月,赖坊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赖坊,这座沉默于大丰山脚下愈千年的客家村落,终于抖去了历史的尘埃,露出她璞玉般的润泽古朴。她那化石般清晰完整的古韵,吸引了来自四方的瞩目,来访的客人徘徊于迷宫般的古街小巷,流连在原生态的古建群落,听客家俚语,观客家风俗,一切仿佛时光倒流,重又回到了数百年前的某一时刻,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思古幽情。

  走进赖坊,走进千年的历史迷宫,你会感觉到历史原来是如此的真实、如此地触手可及。

  品味赖坊,品味那绵长的历史芬芳,如一坛千年的老酒,馥郁的醇香让你陶醉。

  赖坊现存古街区面积15000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100000平方米,是福建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村落。

  赖坊古村落的价值在于如下几方面:

  1、构成明清时期客家村落骨架的街巷,水网系统布局完整、保存完好,至今仍是格局整个村庄条块的界限。

  2、古村落内,各类古建筑按功用有序分布,交通、商贸、学校、城门、山寨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和宫庙祠堂、祖屋、民居等各建筑单元,不仅保存完整,大多至今仍在发挥着它的社会功用,堪称古代闽西客家建筑的“活化石”。

  3、作为组成客家古村落的各个建筑单元,样式多样化,既有围屋式典型客家宅院,还有府第式、碉楼式、棚屋式和吊脚楼式等各式建筑模式。林林总总,集客家建筑之大成,可称之为客家村落建筑样式的博物馆。

  4、各建筑单元外表风格素朴,但装饰手段及技法多样化,以木雕、砖雕、石雕等为主的“三雕”艺术,图案设计精到,技法娴熟,功力遒劲,其内容和形式表现着赖坊人朴素而独到的美学意趣和理想愿景。另外,灰塑、壁画、彩绘等装饰手段亦有突出表现。他们与“三雕”艺术一起,共同构成赖坊古民居装饰艺术的长廊。

  5、赖坊古村落的选址及整体布局,体现着客家先民以人为本,和谐万物,崇山敬水,天人合一的朴素人生观和价值观。村庄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地理特点,由山前阶地至河岸谷地,房舍依序排开,山环水护,后山林木葱茏,前溪水流青碧,整座村庄坐落于碧野清溪之上。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

  6、赖坊古村落内,生活着以赖姓为主的三千多村民,这些赖氏后裔继承着传统的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如“狮龙会”、“火把节”、“摆五方”等,绚丽而神秘,狂热而怪异,体现了客家人守正、至理而又炽热果敢的文化特质。

  赖坊古村落所蕴含的文化现象,是根植于中原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扬,背井离乡的客家先民迫于战乱与饥荒,扶老携幼,披千里风霜,一路颠簸南行,他们丢掉了财产、丢掉了土地,甚至生命。唯一没有丢掉的是融于他们血液中的文化因子,一旦在他乡定居下来,文化的种子就如同他们撒下的谷粒一样,茁壮地成长起来。无论是岁时节序抑或婚丧嫁娶,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无一不是正宗中原礼仪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文化种子所发出的胚芽,在他们的辛勤培育下,很快成长壮大,长成枝叶繁茂的大树,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森林中蔚为壮观的一株。

  现代民俗学研究的方式就是从点滴的民俗现象中,解析出这些文化特质所根植的土壤,并从中剥离出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内核。赖坊的老屋仍在时代的风雨中屹立,赖坊的老街依然在晨曦中粼粼有光,大圳沟日夜流淌,翰林第、镇安门、彩映庚、棠棣竞秀等祖屋和民居如一座座纪念碑,承载着赖坊人过往的光荣与悲怆、梦想和挣扎、徘徊与追求。这些文化的物化形式正以一种我们所能感知的方式与这个世界进行着交流,让我们屏起呼吸,认真倾听、感悟那来自远古的絮语吧:

  “一乡公正”世泽长——赖氏家祠

  真武街街口,伫立着一座颇具徽派建筑风格的祠堂,高耸的围墙墀头层叠,大门呈“八”字型外开,祠堂正中神龛中,供奉着赖坊赖氏第十五世祖赖向前。提起向前公,就不能不说他与明代名臣、清流人裴应章那一段很深的渊源。

  据说,明代成化年间,裴应章出生在清流城关一没落的小业主家中。裴应章幼时,家境已完全败落,眼看生活无着,不得已,其父便领着家人投奔罗村里南山亲戚家,靠给人打零工为生,幸有亲戚家的帮助,一家人的生活才得以勉强维持下来。但亲戚家也并非富户,纵有心相帮,怎奈力不从心,所以,裴家在南山的日子只能是勉强度日,连温饱都谈不上。

  一年,眼看春节将近,已是大年三十,裴家依然是无隔夜之米,但想想一年到头全家大小没尝到过荤腥,裴应章的父亲一咬牙,朝村头屠户家走去。到了屠户家,裴父好说歹说,终于说动屠户赊账给他割三斤猪肉,并答应节后五日一定还钱。裴父将猪肉包好,小心翼翼地拿回家。“有钱没钱,赊块猪肉过年”,一家人一看,好不欢喜,尤其是裴应章,年少不知愁滋味,更是恨不得马上趴上去咬一口。裴母赶紧将猪肉洗净,放进锅中,大火煮了起来,一会儿,锅中便生起热气,热气裹着肉香在厨房里外飘荡,裴应章趴在锅台上,眼巴巴地望着锅盖,嘴角谗水直流。

  眼看着猪肉就要煮熟,先前赊肉给裴家的屠户一头闯了进来,一进门便大嚷:不赊了,不卖了,把肉还给我,哪有大年三十赊账的?裴父赶紧陪着笑脸说:节后一定还你钱,再说肉已经下锅了,你看,我也不能还你熟肉不是?屠户并不答话,径直走到锅台前,掀起锅盖,见一刀猪肉一点不少的还在,便顺手拿起一根筷子,一把从锅中操了起来,扭头就走。年幼的裴应章见状不由得大哭起来,裴父上前劝止孩子:别哭,别哭,还有肉汤喝。屠户一听,又折转回身,用铁铲在锅灶火塘中铲去一铲火灰,口中说道:喝汤可以,但要还我一铲火灰作草肥。话毕,便扬长而去。

  裴家遭此羞辱,全家大小哭声一片,哭毕,裴父嘱家人,收拾家当,回家。随后,全家老少老幼相携,在除夕向晚的薄暮中,冒着寒风朝清流县城走去。

  说来也巧,赖向前年三十那天去沙芜收剩下的田租,收完帐在朋友家喝酒,眼见天色已晚,就告辞回家,刚转过白塔山嘴,就见一行老少在山路上迤逦而行,走进一看,才知是在邻村南山借住的裴家。因是相识关系,赖向前便问裴父何故在大年三十携全家出走?裴父一五一十地将事情的原委诉于赖向前,赖向前听罢,望着衣衫单薄,生计无着的一家人,不禁心生怜意。他从肩上拿下钱褡,一鼓脑地递过去,说:裴兄,世道艰难,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这十几贯钱你先拿去,作本钱开个小店,好维持生活,若还不够,再来赖坊找我。裴父执意不受,怎奈赖向前主意已定,一家人千恩万谢,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含泪撒别恩人,连夜赶回了城关老家中。

  此后,裴家用赖向前送给他家的这笔钱开了一间杂货店,家境渐有好转。从小尝尽世态炎凉的裴应章发奋读书,再加上天资聪异,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后考取功名,获紫袍玉带,成为社稷之臣,此是后话。

  转眼三十年过去了,裴应章已是户部尚书,兼太子少保,位列三卿,成为朝廷重臣。而赖向前也已两鬓斑白,年过花甲。那一年,裴应章回家省亲,并为父做七十大寿。这一下,把个汀州府大小官员上下忙作一团。久别的亲戚朋友也早早准备,要与裴应章一叙。偏在这时,赖向前遇到了麻烦。原来,明朝政府规定,各村里的皇粮国税由当地乡绅负责押往京城,清流罗村里今年的押送任务被赖向前抓阄抓到。想一下自己年事已高,且清流去京城几千余里,路途遥远,况路上并不太平,山高路险处时有匪盗出没,而皇粮国税必须准时足额送到,否则,将有杀头之罪。一家人愁苦万分,苦无对策,困苦不堪。恰这时,赖向前听说裴应章要回清流,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希望裴应章能给自己说句话,免此劳役。过了十几天,裴应章回到清流,赖向前听说后,黎明启程,中午时分赶到了清流县城,来到裴宅前,值班的衙役见其风尘仆仆,面色憔悴,以为是喊冤之草民,便上前喝令停步。赖向前说:我乃赖坊赖向前,裴大人之故旧,请大人拨冗一见。此时,裴应章刚用午膳,闻听赖向前来见,立即撤席,正装恭身来到大门前,见到赖向前,“扑通”一声跪在尘埃之中,双手执着赖向前双手,口里念道:舅父大人恕罪,外甥不知您大驾光临,请恕罪。赖向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也只好顺着话说:外甥请起,不必多礼。裴应章起身,手执赖向前衣袖,将其引入正厅堂下,在正位坐下。裴应章躬身再拜,说恩人在上,再容晚生一拜,您老对我恩重如山,比之舅父过而不及,在家这几日,家父已数次提到您老人家,我正要择日去赖坊拜访您。赖向前见裴应章奉情殷切,全无一点大臣的官架,便索性将此行的目的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裴应章。裴应章听罢,捻须沉吟,半晌不语。原来,明朝法律规定,朝廷大臣到地方,除非是皇派钦差,一律不准干涉地方政务。即便如裴应章这样的朝廷大员亦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会被御史弹劾,轻则罢官,重者问斩。但眼看老恩人就要以年迈之躯踏上北去押运之路,此去路途艰险,困厄丛生,恐凶多吉少,一去不返矣。裴应章左思右想,心中顿生一计,他附于赖向前耳边,如此这般的交代了一番。随后,立刻重设筵席,邀赖向前坐大位,宾客把酒言欢,酣醉方罢。

  几天后,裴应章父亲七十大寿到来,这一天,裴府上下张灯结彩,烹牛宰羊,高朋满座,宾客盈门,附近各州县的府台大员纷纷赶来庆贺,冠盖相属,络绎不绝,好不热闹。庆典仪式结束后,眼看已过午时,而主人却迟迟不开席,所有客人已落座完毕,就剩下主人左侧的上宾之位仍虚席以待。众宾客都在揣度是何等人物时,只见大门口出现一老人,身着布衣,头戴斗笠,脚下一双草鞋,左手拈红纸一张,右手提一头鸡公,风尘仆仆,一脸倦容,裴应章一见,马上离席,趋步上前,深深施礼,口中念道:舅父大人辛苦啦,敢劳您老人家亲来府上。并亲送上宾位就座。宾客们看到此景,纷纷起身作揖打躬,至此,执事方一声令下:开席。席上裴应章小心地问赖向前:舅父大人来迟,想必是山高路远之故。赖向前满脸倦色地答道:不是啦,因为我村里今年押送钱粮差事阄到了我,北方天凉,我让你舅母量身做棉衣,才耽搁了时间。裴应章又问:此一去路途遥远,不知舅父脚力能胜否?赖向前答:去是能去到,但不知能否回得来。说罢举杯对裴应章说:与外甥再干此一杯吧,我老了,恐不能再相见。说完,两人对饮,一掬而尽。裴应章已经是泪流满面,刚才的喜庆气氛一下子凝固起来,地方官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好在清流县令为人乖巧、机灵,马上就明白过来,他走向前去,问赖向前:敢问先生识字否?赖向前回答:自幼务农,家贫没有读书。说罢,将随身带来的贺联打开,果然只是一张红纸,并无片言只语。县令见状,马上对裴应章跪下,叩头谢罪:下官失察,请裴大人恕罪,贵舅父大人大字不识,怎能抓阄决断,必是差役们暗中搞鬼,作弄老人家,容下官查明此事,再做决断。宴罢,县令马上召集县丞、都尉及库府差役,宣布免去赖向前此次押送行役,由差官再物色年轻健壮者代为行使。

  此后,裴应章亲书“一乡公正”匾额,赠送给赖向前,地方官亦将他视为座上客,施贵宾之礼,优游乡里,排讼解难,深得一乡尊重。八十三岁时无疾而终。后世子孙为其修祠堂一座,将其灵位供奉于神龛之中,岁时祭拜。该家祠就是位于真武街口的赖氏家祠,据说,选此地点是因为向前公生前有一大爱好,那就是爱看花灯。所以,每年正月,花灯游街时,赖坊的花灯队都要在祠堂前空坪上多游几圈,以示对向前公的尊崇和追念。

  禳灾祛害佑乡人——真武庙

  赖坊立村之后,人口繁衍很快,至元季,已是“室庐相接,比屋连云”的圩镇了,村民们和谐相处,乡风淳朴,晨起而作,日暮而息,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白发垂髫,皆怡然自乐,俨然一世外桃源。然而,突如袭来的一场灾难打破了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平静生活,好端端的村庄由此变成了一座人人自危的人间地狱。

  那一年的立春时节,原本是一个艳阳高照,暖风和煦的好天气,全村人正喜气洋洋地过“接春”节。午后未时,天气忽变,一股黑云狭冷风从西北角龙珠山压了过来,一时间,阴风怒吼,飞沙走石,对面不见人影。大风过后,街道、房顶落下厚厚一层黑灰,有人看到,龙珠山被吹塌一角,坍塌处,出露一黑泉,泉涌“汩汩”有声,染得村前文昌溪的河水变为黑色,腥臭难闻。不几日,村中就有人得上一种奇怪的病症,先是高烧不止,继而神志恍惚,最后头痛难忍,撞墙而死,境况血腥而凄惨。该病来势汹汹,且传染性很强,几天过去,已有上百人发病,就连村中老郎中的家人也未能幸免。全村人大恐,以为遇上“黑瘟”,纷纷携家出逃,往日祥和热闹的村落成了一座死寂的人间地狱。

  就在村人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位游医郎中,戴方士帽,白须白眉,拄一拐杖,挎一药囊,手执两片铁板,却并不卖药,而是一户一户地挨家转悠,在每户的门板上划一圆圈作记号,然后就悄然离去。第二天,郎中又来到村里,与昨天一样,再如此这般地做了一番。以后天天如此,一连五、六天过去了,人们发现:文昌溪的流水慢慢变清,地上、房顶上的黑灰也不见了,家有病人的人家,病情也在逐渐好转,最后都痊愈了。迁到村外的人们陆续迁回了家,一场灾难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平息了。村子里又回复了往日的平静。

   事后,那白发郎中就不见了,有人在村口大樟树下捡到了一个药葫芦,药葫芦上刻有“真武帝君”字样,村人才知道,是真武帝君化身人间来拯救百姓,村民们万分感激,相议之后,在发现真武帝君药葫芦的村口大樟树下,建起一座真武庙,塑真武大帝金身像,每年立春日大祭,抬街游行,全村人皆顶礼膜拜,祭以厚礼。村内人家每有灾病,若去庙中祈告,辄求辄应,十分灵验。

  又过一段时间,村里人发现,原先被大风吹垮的龙珠山山脚又平复到以前的模样,山脚旁,人们又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了一首诗:

  大明天子堪自艾,龙珠山下破龙脉。

  江湖术士法道浅,留下孽畜作非歹。

  兴风作浪扮瘟神,黎民百姓罹祸灾。

  今朝收去为座驾,万里廓清扫阴霾。

  原来,龙珠山地处盆地正中,四周九条山陇逶迤而下,呈“九龙朝珠”之象,山上筑有九龙寨,寨内一户人家于明宣德年间生下一个少年,少有异志,具天子之像。后被朝廷锦衣卫侦知,朝廷派一军师到此破坏龙脉,该军师原系一江湖术士,术艺不精,在龙珠山的风水节点施法术时偏了一点点,只将元武头锯掉,而青龙之头却残存一脉,并未断绝。青龙痊愈后因无元武交合,性情大作,故掀起这场腥风血雨。幸亏真武大帝及时赶到,才将其降服收起作坐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街巷幽深藏玄机——赖坊街巷

  赖坊古村,背倚后龙山,前临文昌溪,只有一座象征性的城门楼,名叫镇安门。除此之外,村周围再没有其他的防御设施,然而,据村人介绍:赖坊立基近一千年来,却鲜有匪患骚扰的记录,这在历史上战乱频仍,匪盗猖獗的闽西地区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每当这时,村中老人会得意地告诉你:这是他们老祖宗赖五义的功劳,他老人家设计村落时,将村内街道按风水五行设计成了一个八卦迷魂阵,外人进来,只有死路,没有生路。带着这些疑惑,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这座千年古村的深处,几番穿梭下来,仍觉小巷幽长,庭院深深,在高墙逼仄的阴影下,望着似曾相识的转角和墙壁,方向感顿失,若不是老乡们带路,一定会迷失在古巷深处的某个角落。

  抛去传统风水学说虚无玄妙的成分,赖坊古街道的设计确有其科学和精到之处。

  首先,按传统风水学的理念,村庄生气宜藏不宜散。所以,赖坊村内的小巷如真武弄、井头弄、大坂头弄等,都是曲折幽长,在村庄内部盘桓数匝后才延伸至村口,一方面为藏风聚气,另一方面,外人进入村后极易失去方向感。在每个里弄的转角处,作为参照物的街角及其建筑物基本雷同,很难找到校正方向的物证。还有一点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街巷与水网并行,“哗哗”的流水声一直伴着脚步声前行,始终如一的流水声,最容易使人的空间想象力停滞,造成人们时间与空间上的错乱。

  赖坊街巷这种迷宫般的设计,据说是赖坊七世祖赖五义参照江西赣州老城的街巷特点,再根据赖坊自身的山水地理形势而独创的,那就是“乾为生路、巽为聚口、离为切口、兑为煞位、五行相谐、五方相辅”。这种将传统风水观念与防盗御寇相结合的完美典范,是赖坊古村最独到的地方。而事实上,这种貌似不设防,实则罗城周密、气象森罗的村庄布局,确实保护了赖坊人近一千年的时间内,未受大的匪患的侵扰。历史上困扰闽西客家人的心腹大患,被这样一招轻轻化解,实在耐人寻味。

  轻盈灵动活水来——大圳沟

  赖坊村内,有一套与街巷里弄相伴而行的水网系统,它由主渠和众多分支组成,贯通每一家住户,它不仅具有卫生、给、排水等功能,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消防,若某一户人家不慎走火,堵上相应的闸门,沟水马上就会漫进该户人家的天井,很方便于灭火。大圳沟,这古老的水系,给同样古老的村庄带来灵动的气息。

  “可汲可漱,可漂可洗”的大圳沟,是古代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的经典之作,亦是传统风水学理念服务于的社会的典范。与其他公共设施一样,大圳沟也是赖坊七世祖赖五义的杰作,就在今天看来,仍然能体味到设计者精密、严谨和科学实用的理念。

   首先,大圳沟的水源取自后龙山的两股山泉,在村庄西南高处汇流后,利用村庄西南地势较高,而西北较低的特点,使水流毫不费力地贯通整个村庄的各个角落,后龙山植被茂密,山形匀称,山脊逶迤而下,宛如一巨龙俯身饮泉,山泉汇流处,当地人叫“龙涎口”,龙涎口以下,主渠分开五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排开,金取西,木走东,火相南,水趋北,土占中盘。各主渠上的分支亦按方位、五行排列,每户的取水与排水口虽自成一个循环体系,却如长藤结瓜,成为主渠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各主支渠在经过全村的洗濯后于村西北部再度汇流,而后排入文昌溪。

  大圳沟与赖坊,如消化和排泄系统之于人体,风水学赋予大圳沟种种神秘和玄妙的寓意,但它实在的功用却如此真切而具体,无需想象,就会实实在在的感觉到它的妙处。所以长久以来,村民对其倍加爱护,不敢轻易损坏。据传:清末咸丰年间,村中某一家族在翻盖祖屋时,侵占了大圳沟主渠一段,致使沟水滞留。做基础时,沟内竟涌出殷红之物,致使沟水变色,三日不绝。祠堂建成后,恰逢长毛造反,其一部窜入清流,危害一方。该家族三十余名丁壮被编入民团,追随官军去清剿长毛,不幸被长毛用计设伏,全部战死于九龙溪畔,喋血江干。家人去收尸时,只捡回三十六根辫子,合葬在一起,称为“三十六辫冢”。该家族从此大败,在村内几乎断了香火。

  也许是偶然,更多的应该是巧合,这种故事使人迷惑,它几乎让人触摸到了一座村庄的灵魂,这是一座村庄心灵史的一部分,日夜流淌的大圳沟,在不停地述说着永远的传奇,可惜我们又能读懂多少?

  南风其熏五谷熟——迎熏民居

  迎熏民居,是整个赖坊村几处为数不多的大门朝南开的院落之一。

   这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式建筑,三楼歇山顶重檐大门门楣上端墨书“迎熏”字样,由大门进去,是鹅卵石铺砌的前坪,进入门厅,首先是天井和前廊庑,过中厅再见中天井和后厢,正厅雄立于中天井后,抬梁式结构,高阔轩敞,太师璧上端高悬一金字匾额,上书“世振文明”。这不仅是一块招牌,更是一面旗帜,记录着这个书香门第诗书传家、簪缨如缕的世泽荣光。

  这座赖氏祖屋是赖坊赖氏第十七世祖赖先谋所建,先谋公年轻时,曾任广东潮州巡检司,在任上奉公勤政,造福一方,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当时,潮州三河坝一带的客家人流行一种名叫“狮龙会”的民间舞蹈活动,在以狮、龙为主要舞蹈道具的编排中,加入了大量武术技击的动作,即是娱乐活动又能健体防身。先谋公非常喜欢这项活动,公务之余,常去社里坊间参观、研磨,对道具制作及各种套路皆了然一心。几年后,赖先谋致仕回到家乡,刚安顿下来。便着手制出一套“狮龙会”的行头,并在农闲时节组织族人中身手敏捷的年轻人,亲自授予各种套路,结合本地的节庆习俗,对“狮龙会”中的舞蹈进行了重新编排,使之更具赖坊本地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习,“狮龙会”的“赖坊号”渐趋成熟,第二年正月十五,在赖坊最隆重的年度祭祖大会上,“狮龙会”首次亮相,便赢得满堂喝彩,此后就成为村庄祭祖时的保留节目,一直流传至今。

  先谋公回乡后,热衷乡里的公益事业,修桥补路,赈贫慰苦,并从广东引进双季稻种,改造灌溉水网,赢得很好的乡誉。他的两个儿子均聪明过人,少有文名,长大后都考取了科举功名。长子赖杰官任山东昌邑知县,次子赖凯任浙江金华儒学正堂。父子相美、克绍箕裘,当时的福建学政官员特送一匾,上书“世振文明”,以旌表赖先谋父子家风振作,文明相继的家世门风。

  簪缨不绝文风炽——翰林第

  在赖坊众多的古民居中,翰林第是尤其值得推介的一座。

  它位于赖坊后龙山下,山塘背前,主山四季葱茏,泉流常年不涸。朝山山形匀称,近山低平如几如案,远山阜起如屏如插,文昌溪似玉带缠腰,前后呼应,左右相称,是一处极为难得的风水宝地。

  北宋末年,赖坊开基祖一郎公五世孙应昌公始筑庐于此,此后,家境日昌,不仅财收殷实,丁口繁众,而且子孙个个聪慧,南宋时期便门出两进士,赖绂与赖简父子联袂登科,开清流科试之先河。明代,清流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翰林院编修赖世隆也出此门中。清代以后,该家族更是人才辈出,不遑多让,科考中举及入太学者数不胜数,曾有“一门三进士,比屋五举人,十八蓝衣拜祖宗”之乡誉。翰林第现存古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系赖坊赖氏第十七世祖赖道亨所建。为两进合院式府第建筑,由门前大坪、门厅、中天井、前厢、后天井、正厅、正厅边厢及左右护厝组成。该建筑体量高峻,装饰素朴,除边厢窗扇上减地雕天马、麒麟、天禄等瑞兽外,只有一些包袱锦图案的漏窗。中厅与正厅太师壁上方各悬一漆金匾额,中厅者上书“文明继美”,正厅者上书“椿荫槐荣”。“文明继美”匾系清光绪年间翰林第屋主赖初兆的弟子为其做寿所敬贺。该匾中“明”字“日”旁多一横,是有缘由的。

  光绪初年,赖初兆以举子之身赴京赶考,一路上,目睹了外敌强凌,山河凋敝,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现状,已感觉到大清国气数已尽,大厦将倾,进京后又遭主考官勒索利诱,他更觉心灰意冷,断然予以拒绝,考试草草结束后便匆匆离京还家。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同科中素有“智盖通场”之誉的赖兆初自然名落孙山。越数年,东窗事发,主考官与胁从者皆被问罪,或抄斩或流放,无一漏网。赖初兆回到家乡后,拒不应召,以教书为生,舌耕乡里,长期主持赖坊书院“东壁山房”,为清流、明溪、连城、永安等地培养了一批地方文化传人。

  光绪二十八年,散居各地的学生齐聚翰林第,为老师贺六十大寿,并敬送“文明继美”漆金匾额一楹。特意在“明”字“日”字旁上加一横,写成“目”字,寓意天地之“明”在于“日”、“月”,人间之“明”在于“目”。盛赞老师在乱世中洞明世事的独到眼光。“椿荫槐荣”匾是当时福建布政使司,福建学政总督等四位官员为赖兆初之子赖祖龄、赖祖颐、赖轮英所立的旌匾。“椿”,“槐”皆为乔木,为栋梁之才,椿槐皆生长茂盛,欣欣向荣,意在恭贺赖家代有人才。一个省里的四位主要官员为一家子弟立匾。在封建社会是极其罕见的。

  翰林第另一处有深刻寓意的装饰图案是前后天井中用鹅卵石铺就的“钱文”,造屋祖用此图案寄寓于子孙:人勤土生金,勤劳是立身之本。又寓:人生在世须立身,钱财之物可委地。

  棠棣竞秀春占尽——赖氏祖屋

  赖坊祖庙前,越过大圳沟,翰林第左侧,立着一座府第式建筑,远望过去,只见门楼巍峨,墀头参差,一片粉墙黛瓦守护着深深庭院,这是一座近两百余年的祖屋,为赖坊赖氏第二十二世祖赖荣秋所建,与其他的古民居不同,这座房屋的大坪正中,用卵石俏色砌有一“太极阴阳鱼”图案,规整清晰,历经两百余年而光洁如新。说起它的来历,源于与房主赖荣秋密切相关的一段故事。

  赖荣秋生于清乾隆年间,幼时便聪慧过人,读书过目成诵,著时文,笔力遒劲,纵论古今,有先秦之风,被老师赞为不世之才。 11岁入县学,13岁中秀才,可谓少年得意,挥斥方遒。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在科考场上大展身手,一举博得功名光宗耀祖时,一场大病悄然袭来,刚弱冠之年的他竟全身佝偻,四肢伸蜷无力,每于夜里三更发病,发病时辄大呼头痛,神志恍惚不定如鬼附体。家人不知何故,四处求医,跑遍汀州、赣南仍告不治。眼看一个俊秀少年就要这样萎掉,众乡亲也跟着着急。

  一天傍晚,一个云游四方的江西三清山道士从连城赶往归化,按行程向晚时宿于赖坊朋友家。刚到赖坊村口,便大惊失色地叫道:坏也,坏也。朋友惊问何故,道士道:后龙山烟岚灰瘴中裹黑煞,激荡恣肆,此乃山魃作祟,村中大人物性命恐将不保。该朋友与赖荣秋父亲素来交好,闻听此言,心中已明白几分,晚饭后,即刻将赖荣秋近况详细地讲与道士,并希望他施以援手,挽救孩子性命。道士沉吟半晌,最后说到:从气行看,此山魃已形态具备,当地土地社公已奈何其不得,不知这孩子天行如何?若天行上佳,性命还有救。朋友马上将其引入赖家,道士仔细看了一下躺在病床上的赖荣秋,见其虽然病态恹恹,神志恍惚,但眉宇间生气不散,气息停匀,知其暂无生命之虞。于是,道士从袖中取出一把桃木短剑,画一符,用烛火烧掉,化入清水中,再洒于剑身,最后把剑悬于赖荣秋床头上方。一切做完,道士嘱所有人散去,然后熄灯,自己一人端坐于正厅太师壁后。当下无话。当夜三更时分,阴风骤起,凉气森然,一股煞气从屋后袭来,穿屋绕梁,直奔赖荣秋房间而来,道士觑个清楚,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末了一声大喝:“疾”,电石火光间,一道白光从床头跃起,直奔煞气正中而去,一瞬间,黑气便缩成一团,在地板上滚荡不止,挣扎一番后,夺路而逃,洒下一路斑斑血迹。

  第二天,道士率村人循血迹找到后龙山下一石窠旁,在血迹尽处下挖约三尺深的地下,挖到一石形怪物,猪头,猴脑、雷公嘴,四肢短小如山猪。道士说:此物即乃山魃、系地下恶泉与石精交合后的产物,五百年坐胎,五百年成形,专食能成国之大器的少年才俊的脑髓以自补,成精后将危害一方,成国之大患。众人将其捶为齑粉,只见黑血四溅,恶臭扑鼻,火烧三日才略微散去。后来,道士又在赖荣秋门前大坪正中设一太极图案,用来平衡阴阳,辅其正气,纳新化秽。以助赖荣秋病体康复。

  事毕,赖荣秋病情一天天好转,渐如常人,但天赋异秉却不复存在,科考几次,未能中举,便觉天意如此,不再强求,遂放下心思,一心一意的辅导儿孙们读书。儿孙们虽个个聪慧,但没一个能绳其祖武者。咸丰年间,最有出息的一个孙子赖王发,科考中第,被授怀庆府府尹一职,此时,赖荣秋已去世经年,老先生九泉下有知,是苦涩的痛楚?抑或是欣然的释怀呢?只有天知道。

  倒是那个卵石砌成的太极图,成为一个不老的传奇,据说:在每月的朔月子时时分,有缘的人会看到阴阳两只鱼眼,发出烁烁之光,两条鱼衔尾而游,上下穿梭,洄游不止。

  后龙山下定基业——赖氏发迹

  北宋咸淳二年,即公元1022年春,家住安砂的赖家,走丢了一头母猪,这头母猪已怀胎几个月,马上就要产仔了,一下子无缘无故走掉,全家人都非常着急,分头去找了几日也无音讯,眼看着母猪产期已到而尚无踪影,兄弟几个一商量,决定扩大寻找范围,兴许还能找到。于是一大早,兄弟几个便分头出发了。

  一郎和九郎兄弟二人顺九龙滩而上,沿河岸一路寻到沙芜,又朔文昌溪来到今赖坊后龙山下,此时已是向晚时分,薄暮降临,夜色四合,兄弟二人走了一天的山路,已觉浑身困乏,正准备吃点干粮,找个地方休息一下,这时,远远的草丛中传来猪仔的哼唧声和大猪的低吼声。两人打个激灵,莫不是母猪躲在这里?就马上收起干粮,循声追了过去,待走到跟前定睛一看,果然是自己家的白花大母猪,已经产下一窝猪仔,正忙着给小猪喂奶呢,数了一下,不多不少,共十一头,且个个肥硕精壮。兄弟二人好生欢喜,一下便忘记了一天的奔劳之苦,小心翼翼的拢了一堆火,一直守到天亮,将母猪和猪仔一起赶回了家中,家中自然一片欢喜,也是人之常情,暂且不表。

  话说这头母猪,自那次走丢后,竟搞起“玩失踪”的游戏,每次要产仔,总是要跋山涉水来到后龙山下做窝生子。每次都是一郎和九郎将其“请”回家。次数多了,兄弟俩就多了个心眼,认真地察看了后龙山下这片地形,只见远山环抱,近山匀称,后山稳固,面山如屏,文昌溪如玉带环曲而过,实在是一处生聚之地。回家后,兄弟二人向父母表达了分家另寻去处的意向。客家人素来有离家自生的传统,所以家人并不阻拦,家中为其准备了一应的物件,兄弟二人洒泪告别父母兄弟,相携来到后龙山下,在此筑屋辟荒,后娶妻生子,世代播衍,成为赖坊的开基祖。

  大约到北宋晚期,赖坊赖氏繁衍四至五代,大小丁口达到100余人,人丁兴旺,田产、山林皆有收入,财帛广进,已俨然一大家族。富贵思祖德,经族内商议,决定举全村之力建一祖庙,以缅怀祖先,激励后人。家庙基址就选在当年一郎公和九郎公寻到母猪和猪仔的地方,庙依宋制,建有山门、廊庑、大殿等,门前立石狮一对,大门上方修砖雕仿细木如意花式斗拱,飞檐斗拱,垂脊翘角。庙成,神龛中供奉赖氏先祖、唐代银青光禄大夫赖仙芝与配偶坐像,金身紫袍,庄严威武。每年两节大祭,尤以正月十五的祭祖节最为隆重,届时,全村人皆集于庙前空坪上,走故事,舞狮龙,挑花灯。最后再鱼贯进入鞭炮阵中,任万响鞭炮在耳边炸响。说也奇怪,无论男女老幼,几百年来从未伤过一人。村人说:这是祖先保佑的结果。

  追慕先贤思过风——则荆民居

  清代道光年间,赖坊的赖安村出了一个习武之人,名叫赖子著,此公自幼便力大过人,爱使枪弄棒,六岁起,家里便将他送到连城四堡一高人处习武,赖子著乐于此道,再加上勤奋不怕吃苦,武艺精进,不几年,便练成一身好功夫,能力止惊马,单臂擒虎,一把虎头大刀舞得虎虎生风,百十人近不得身,且为人豪侠,急公近义,声明远播,享誉乡里,当地人称“赖公明”。

  一天,村口龙泉寺来了一位云游僧人,在村中盘桓了几日,最后在寺里住了下来。该僧人四十余岁,中等身材,面色青黄,精神萎靡,一副病怏怏的样子,且昼伏夜出,行动诡秘,不像一位出家之人,引起了一些村人的狐疑。

  事有凑巧,没过几日,一天夜里三更时分,一伙山贼流窜到赖坊,住在村东北角的几户人家,遭到山贼洗劫,并掳走一户人家的男童,财产损失惨重,一乡震动。惊魂甫定的村民首先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那个来历不明的游脚僧人身上,莫非这和尚真是山贼的探子,来赖坊探明虚实后将贼人引入村中,荼毒乡里。俗话说:三人成虎,一人说便有十人传,传来传去的,到最后,几乎全村人都认定了僧人是山贼的同伙,必须缉拿送官查办。消息传到赖子著耳朵里时,已是群情汹汹,必致僧人于死地了。在众人的撺掇下,赖子著手执兵刃,领着队伍朝龙泉寺走去,将寺院团团围着,赖子著率众人破门而入,只见那僧人正坐在石床边,手里边正拧着麻绳,赖子著一看,口中叫道:正好,便大踏步走过去,不待僧人分辨,就一把揪翻在地,一脚踏牢,用麻绳上下捆得像粽子一样结实,又随手将僧帽扯下,堵在嘴里。僧人嘴里咿咿呜呜乱叫,怎奈赖子著力大无比,根本挣扎不动。众人发一声喊:扔到河里去。赖子著将僧人一把抓起,担在肩上,快步走到河边,朝河中心的水深处用力掷去,只听“扑通”一声,河心溅起一片浪花,眼见僧人在河里载沉载浮,一会就没了踪影。在村民们的欢呼声中,赖子著感到了一阵为民除害的快感。

  当天夜里,熟睡的村民们忽然被一阵锣声惊醒,大家睡眼惺忪地走出家门,只见村口镇安门下,一株火把照亮了夜空,执火把的人正是上午被扔进河里的僧人,火把的余光里,靠墙跟蹲着一排用麻绳捆得结结实实的一群蒙面人,先前被掳去的小男孩正站在他们面前。村人见到此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纵然这和尚没被淹死,却怎么抓到的这么多山贼?难道山贼会躺着不动任他绳捆索绑不成?大家正狐疑之际,僧人说话了:众位乡亲,我奉师命追索这伙山贼已经半年了,从广东追到这里,恐打草惊蛇,未敢告于乡亲们,打扰了。村民们又惊又愧,一时都无语,赖子著分开众人,“扑通”一声跪在僧人脚下,“高人见谅,山民有眼不识泰山,明日定要当众谢罪”,僧人伸出一只手,扶着赖子著的一只胳膊,说:“壮士请起,也是误会,何罪之有”。赖子著直觉一阵酸麻,一股势大力沉的劲道直贯腋窝,眼一黑,便伏倒在地。第二天一大早,赖子著光起上身,后腰上绑起一捆荆棘,一步一叩地向龙泉寺走去,村民们跟在后面,怔怔地看着这一幕。等大家走到庙门口,只见庙门虚掩,僧人早已不知去向,只是那僧人原先睡觉的石床,三块大石被跺了起来,像叠罗汉,每块足有千斤重,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上前想推开一块,无奈使出吃奶的力气却不能撼动半分。

    此事过去许久,赖子著的心绪仍久久不能平复,天外有天的事实给他很大震动,从此后,他变得心平气和,谨小慎微,再也不任侠斗气了。几年后,他起造一祖屋,特意请人在大门门额上方书下“则荆”字样,以激励自己并教育后人:做人要有敢于任事,勇于思过的精神原则。

  祥光溢彩映华门——彩映庚

  赖安村西南的文昌溪畔,伫立着一座华美的客家祖屋。说他华美,不仅是指它那精致宏伟的门楼以及那美轮美奂的雕窗与构件,还因为它是房主倾毕生之心血而亲手雕琢描摹的画心之作,它的华美与精致是一个封建社会晚期的没落文人内心深处所绽放的理想之花。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社会的文化心理向度。

  清光绪二十四年,贡生赖其章的儿子赖昌周被恩授贡生,父子二人同膺“岁进士”即“明经进士”,这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实在是一件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父子两人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于是立旗杆,挂金匾等等,面上的事情做完之后,顿觉房舍低矮,门户俭小,与高耸巍峨的旗杆和金碧辉煌的匾额不相适应,更有甚者,村中有人讥讽曰“父子明经堪可怜,矮屋萧索立旗杆”。原来,一向生活节俭的赖其章,虽家有田产,积蓄颇丰,却从不事张扬,房屋、用具及平时衣着,在外人眼中与一般人家无异。乍听此言,若在平时也就罢了,偏这话把读书人的最高荣誉拿来取笑,这让赖其章父子感到无法接受。是啊,常言道 :好马配金鞍,华屋配旗杆。忿恨之余,赖其章决定,起架盖屋,重整门庭,造一座赖坊最好的房子。

  要盖房子,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宅基的问题,这也是令父子两人最头痛的事情。因其故宅窄狭,无法起大屋,左邻虽有空地一块,刚好能补其缺,但两家素来不睦,或购买或置换商量过数次均无果。这次,当赖其章父子再次托中人与邻家相商时,邻家一口便回绝了,但中人与赖其章素来为好友,更何况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架不住中人的软磨硬泡,最后,邻居不耐烦了,便发下狠话说:明天我在空地上挖个三尺见方的坑,他赖其章若能用银子把坑填满,我便把地卖给他。第二天,在众人的监督下,邻居开始在空地上挖坑,眼看已挖了快三尺深,仍无停下的意思,赖其章父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在这时,只听“当”的一声,挖土的锄头碰到硬物,再挖,底下是平展展一块大石头,坚硬异常,锄头下去,一片火星四溅,邻居只好罢手。赖其章父子赶紧启开银窖,用箩筐将银子担起,一筐筐倒入土坑,仿佛是天意,银窖内的银子启完,刚好把土坑填满,邻居见状,也只好当场签字画押。

  赖其章倾其所有积蓄买到了这块宅地,为盖房只好又卖掉一片山场,经过三年的紧张施工,房架、屋顶、门楼、院落已基本完工,只剩下门扉、窗扇的雕花尚未开始做,别看这是一座房子的收尾工作,但却是整座房屋的点睛之笔,代表着房主的品味与层次,来不得半点马虎,赖其章父子考察了众多的房屋雕花样式,都觉不甚满意,决定自己设计花式,自己制作。好在赖其章年轻时学过绘画,有美术基础,儿子又略懂木工工艺。父子二人便一文一武,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装修工程。

  开始时,父子二人走了许多弯路,尤其是手工这一块,由于设计图案复杂,技艺繁多,包括减地、剔地、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术,工作难度极大,常常出现次品,如一块“百鸟朝凤”窗扇, 90几只小鸟已雕刻完成,眼看要完工时,把一只鸟的嘴巴雕坏,只好返工重来。象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以至于堆积的废品塞满了整座阁楼。赖昌周不敢懈怠,夜以继日地钻研、琢磨,其雕工手艺由生疏而逐渐入门,并日趋精湛。又三年后,整座房屋的雕花工程终于完成。完工之日,全村及附近各乡村的村民争相一睹为快,他们看到那精雕细琢的门扉、窗扇、花拱等,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令人拍案叫绝,“丹凤朝阳”、“三阳开泰”、“封侯拜相”、“灵鹿献瑞”、“松鹤延年”、香草龙、穿墙凤、垂带花柱等等,无不惟妙惟肖、生动鲜活。放眼四望,整座院落成了一座艺术长廊。听着满耳的溢美之词,赖其章并不答话,他颌笑着送走一批批客人。心中充溢着难以言状的幸福感。

  一年后,赖其章身染风寒,久治不愈,中秋节之夜,他让家人将其抬到院中。是夜,皓月经天,清风徐来,天光云影在天井屋宇间徘徊,宛如人间仙境。他从病榻上艰难地抬起头,环顾了一下正厅、边厢,目光在一扇扇精美的花窗间流连,最后说了一句“我去也”,便阖然长逝。

  家降葵经千瓮酿——酒神娘娘的故事

  赖坊的赖安与赖武村,以前都是赖姓,其中赖武为一郎公之后,赖安系九郎公后裔,一直以来村中没有外姓,直到清代道光年间,才从宁化黄坑迁来一户姓黄的。黄家为杏林世家,医道高明,医德高尚,且为人谦和、低调,尽管来赖坊时间不长,已深得村民信任与爱戴。况这黄家还酿得一手好酒,色橙红如琥珀,味醇香,入口滑软绵长,似瑶池琼浆,比那乡醴家酿的土黄酒不知强上多少倍。偏这家主人又热情好客,闲暇之余,常捧出一坛来,几块豆腐干,一碟花生米,来者均有份,说来也怪,不管来客多少,一坛酒喝完,主客必醉。时间一长,这黄家老酒便出了名,当地人称之为“一坛倒”。

  大凡一个物件出了名就会有人惦记,世事就是如此。村中有一懒汉,成天游手好闲,又好吃懒做,自打在黄家蹭喝了几次老酒后,竟像丢了魂一样,天天惦记着酒的好滋味,魂不守舍,做梦都想再喝一碗。这天晚上,这懒汉又被酒虫勾闹得实在睡不着觉,就打起了坏主意,要去黄家偷一坛回来,实实在在地过一下酒瘾。

  夜深人静的时候,懒汉偷偷溜出家门,悄悄地向黄家走去,他在白天觑好的围墙缺口处逾墙而入,悄无声息地潜入灶间,刚要动手摸索,突然,灶间墙壁上现出一豆大萤火,火苗迅速长大,变成一烛火,将四周照得通明,懒汉急忙抽身躲进灶间橱柜内,趴在缝隙上对外观看,只见墙壁上清晰地现出一幅画像,画中一女子面白如玉,明眸皓齿,挽高髻,着唐装,双手环抱一酒坛,一幅天人模样。随着一阵香风袭来,那画中女子竟衣袂飘飘,环佩叮铛地飘落而下,一眨眼功夫,已落在地上。只见那女子将怀中坛子放下,伸手从水缸中舀出一瓢瓢清水,将坛子注满。而后,拔下头簪,在坛子里搅动起来,一边搅一边唱到:

           清水兮潋滟,九地之醴泉,

            酿之兮为漻,彼君子兮欢颜。

  唱毕,拔出头簪,押上封泥,一阵风过,灶间已回复平静,只见那仙女又重新站在壁画里,模样如初,烛火随之而灭,但灶间却弥漫起一阵馥郁的酒香。懒汉看得又惊又怕,恍惚间又觉得自己是在做梦,想抽身溜走,无奈酒香的诱惑太大了,他摸索过去,一把打掉酒坛的封泥,举起酒坛,对着坛口一饮而尽。

  第二天一大早,黄家人打开灶屋做早饭,却发现灶间横躺一人,浑身酒气地酣睡不醒,再一看,旁边还倒着一只打破底的酒坛,而壁画上的酒坛却不见了。看到这些,黄家主人一切都已明白。他们急忙将破坛子收起,将碎片细细地锔回去,重新放回原位,但一切都已与事无补,酒神娘娘虽收回了酒坛,却再也不给黄家酿酒了。原来,黄家先辈悬壶济世,积德甚深,又因为好酒,因此与酒神结缘已经几世了,为避人耳目,特从宁化迁到此地,不意却被这懒汉撞破天机又打破酒坛,几世恩泽一朝而斩,黄家人千呼万唤无结果,追悔莫及,无奈也只好罢了。

  而今,那张壁画还存在黄家灶间的隔壁上,画上的酒神娘娘,神态不改,气韵犹存,但若细心观看此画,就会发现:画面下方的酒坛底部的修补痕迹犹在。

  九龙庙

  九龙庙位于赖坊南山村西南部山脚下,几棵百年古樟蓊郁如盖,庇护着这座近千年的古庙。庙里供奉着九龙尊王坐像,左右排列值甲武士,威武庄严,气象恢宏。

  九龙庙始建于唐末五代,历代都有修缮,现存庙宇为清代所建,但仍可看出初建时的规模形制,庙呈四方形,坐南朝北,三开间,进深九柱。歇山顶,四面坡,屋角翘起,檐廊宽绰,屋檐下再加一层遮风板。九龙庙内部结构及装饰具有精致华丽的特点,是整个闽西地区庙宇建筑的典范。正堂金柱和壁柱均是用青砖砌成,外表用三合土涂抹,上部开榫卯与木构件衔接,两者结合严密,天衣无缝,表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这种建筑工艺为赖坊特有,其他地区不见。大殿正中,雕刻由九条龙作承重尤枋的花式螺旋藻井,制作精美,结构独特,呈现出华丽,神秘的艺术氛围。中心藻井四周,环设八个小藻井,形成九顶倒悬之势。墙壁及枋柱间,施以众多彩绘图案,多为神仙传说、戏曲故事和四时花卉,描绘精细,色彩艳丽。另外,九龙庙内外悬挂着众多楹联,对联将九龙尊王的诸多传说和历史故事撰入联中,对仗工整,意蕴悠长。如“南山福地林栖凤,安济行祠马化龙”、“投刺惟诗邀蔡和,旌功有词自唐褒”等。

  九龙尊王,是堪与妈祖相提并论的内陆水神。据《清流县志》记载:自南北朝时期就有封禅,阳数潜灵王、九龙王、九龙尊王等名号甚多。深受民众尤其是靠航运、放排为生的艄公敬爱。南山靠近沙芜,是历史上清流水路出入的要津,沙芜下九龙溪水流湍急,暗礁密布,号称“天下第一险滩”,船行其上,犹如叩鬼门关,稍有不慎便会船毁人亡。每有船下行,船工必献祭于九龙庙,以求得九龙尊王的庇护。辄求辄应,十分灵验,所以历代以来香火兴盛,信众繁多。

  又据《清流县志》载:北宋名臣,著名书法家蔡襄与九龙庙曾有一段渊源。蔡襄做泉州刺史时,一日,公务之余在庭中休息。突然闯进一青年,口中嚷着要拜见刺史,蔡襄刚要呵斥青年造次,又见该人气宇轩昂,眉宇间英气凝聚,虽布衣打扮,却不失雍容之像,知其非寻常之辈。乃招呼客人落座看茶。青年坐下后,自我介绍为九龙进士,住清流南山,最后送上一首诗,拱手告别,一转身,刚到堂下就不见了。蔡襄拿起诗一看,见诗写得大气磅礴,立意高古,一派英雄之气,始知其为神仙。第二年,蔡襄专程由泉州赶到清流南山九龙庙,拜谒九龙尊王,并写诗一首和之。

  马氏宗祠

  赖坊南山马氏宗祠位于南山村中部偏南,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祠堂建筑,祠中供奉福建马氏入闽始祖马发龙灵位。

  这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风格的木构建筑,由山门(又称“风水门”)、围墙、大坪、正堂、左右配厝等几部份组成。正堂坐西朝东,堂门外“八”字开。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互混结构,除应有的梁架结构外,没有多余的装饰件,整体风格素朴。正堂中心间设神龛,龛中供奉南山马氏入闽始祖马发龙。

  马发龙不仅是南山马姓始祖,也是整个闽西地区客家马姓入闽始祖。据考证,现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就是马发龙一脉第三十二世裔孙。马英九的先祖在南山生活了五代,后辗转迁往湖南衡阳。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即派特使卢月香女士数次到清流南山,献祭于马氏宗祠和马发龙公墓地。表达了对始祖的尊崇之情。马英九先生先祖曾五代居清流南山的消息,亦由卢月香女士首次发布。引起各界关注。清流县客家联谊会、县文史部门通过对湖南、台湾等地马氏宗谱、族谱的深入研究,印证了卢月香此说的真实性。

  目前,马氏宗祠已经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和维修及日常维护工作登上了新的台阶。

  南山古戏台

  南山古戏台,是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乡村戏台。

  它位于南山村东南,与关帝庙相对而坐,是南山村林、马两姓家族举行岁序节庆的舞台。戏台右后方,一棵千年古樟,如一把巨伞,为古戏台遮蔽着风雨。古樟树树干直径达七米以上,约十数人才能合抱,被誉为“天下第一古樟王”。它的虬枝曲干与蓊郁枝叶形成鲜明对照,让人感叹大自然生命的神奇。

  南山古戏台主要由演出坪及台后化妆间组成,戏台座北朝南,面向空坪,演出坪建在条石砌起的石阶上,下铺横木,横木上铺设木板。石阶四角立柱承屋顶,屋架为干阑式。演出坪后竖板壁隔开后为化妆间,三面砌砖墙。就在砖墙和板壁上,还保留着自清代道光年间以来,各地剧团来此演出的演出记录,包括演出时间,剧目等,是研究古代戏曲史,民间节庆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