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旅游
领袖旧居 红旗如画
2010-06-08 10:31: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清流林畲毛泽东旧居位于清流县林畲乡的塘窟自然村,是一幢古老民宅,堂名叫“诒燕第”,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原本是当地邱姓人家的祖厝。建筑风格是一幢闽西客家常见的“五凤楼”式民居建筑,有前、中、后三进四厅,正房二十四间,左右护厝三直二十间,占地 1386平方米。19301月中旬,毛泽东率红四军前委机关和红二纵队从闽西古田回师赣南、转战江西途经清流时就住在这里,并在此写下著名词章《如梦令·元旦》。因此,我们将它称之为“毛泽东旧居”。这也是目前福建省尚存的三处毛泽东旧居地之一(另两处分别在建宁县和龙岩的新罗区)。现在,这幢旧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也是清流革命斗争历史展馆。展出的内容包括 3个部分,分为8个主题板块。

  第一主题的版块标题是:主席赋诗抒豪情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著名词章,它写于1930年元旦期间。是年1 7日,也就是“古田会议”胜利召开后的第十天,按照红四军总前委的战略部署,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二纵队完成阻敌任务后离开上杭古田,依预定计划往连城方向追赶已先期出发的朱德所部。中途因敌情变化,遂转道清流、归化、宁化,甩开尾随之敌后冒雪西越武夷山进入江西,与朱德所部胜利会师于宁都东韶,顺利地实现了回师赣南,转战江西的战略意图。进军途中的 114——16日,毛泽东率部进入清流,一路翻山越岭进抵林畲,夜宿于塘窟“诒燕第”。据村中老人回忆和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毛泽东就住在“诒燕第”中厅左正房第一间,与之同行的还有红四军前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陈毅,红四军前委委员宋裕和,红二纵队政治部主任罗瑞卿,红二纵队参谋长、代理队长郭化若,红二纵队第四支队长毕占云,红二纵队第四支队十二大队党代表赖传珠等。在林畲期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群众大会,看望了当地生病群众,参观了当地名胜仁寿寺,夜深人静之时,回想起进军途中的山路逶迤,雄赳赳、气昂昂的红军队伍和迎风猎猎作响的杆杆红旗,联想到刚刚胜利结束不久的古田会议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展望革命前程,不禁浮想联翩,豪气勃发,挥毫赋就了这首壮丽词章,高瞻远瞩地指明了中国革命“风展红旗如画”的美好前景。

  展图仁寿寺。位于林畲石寨山山顶,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是林畲当地名胜,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历来信徒甚众,香火旺盛。毛泽东率部驻扎林畲期间,在戎马倥偬之余,曾登临该寺游历,并与寺中山僧及进寺朝拜的香客进行交流,在宣传革命思想的同时,并就宗教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精辟的见解令闻者无不服膺,留下一段历史佳话。

  展图毛泽东救病童。毛泽东率部驻扎林畲期间,虽军情紧急,但仍不忘访贫问苦,关注民生。当他听村民讲起石寨下贫苦农民邱龙贞家养女官月莲患病在床,且十余日高烧不退、生命垂危的消息后,立即派随队军医前去邱家诊治,并亲自前往探视,还送去大米、棉被等生活用品。官月莲病愈后一直铭记主席的救命之恩,常常向人提起。这是当年邱龙贞家旧宅一角。

  第二主题版块:九龙溪畔红潮涌

  九龙溪是清流的母亲河,也是闽江源头之一。在大革命形势及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九龙溪畔的清流涌现出了一批积极追求革命真理的进步青年。 19273月,闽西共产党员谢秉琼、林心尧在上杭城关华美学校开办“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仿照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做法,从汀属八县中招收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参加学习培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清流是当时的汀属八县之一,有 20名进步青年参加了学习。19281月,又有3名清流优秀青年赴长汀新桥,参加中共闽西党组织举办的“长汀乡村师范”特科班培训。同年冬,根据中共六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党在福建工作的策略指示信》精神,中共闽西党组织第一次将清流、宁化党的组织发展纳入规划,并与次年 34月间指派中共地下党员赴清流等地开展秘密建党工作。1930 1月,朱毛红军首次进入清流,点燃了清流人民革命的星星之火。此后,红一军团所部又频繁进入清流地域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红军的影响,并为清流带回一批本地籍共产党员和红军干部、战士,清流党的地方组织创建条件渐趋成熟。 19308月,中共清流城市支部成立,这是清流域内的第一个党的组织机构。此后,清流地方党组织规模迅速发展,并于次年 12月成立中共清流县委,县委书记马锡扬。从此,清流的革命斗争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1:“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旧址——上杭城关华美学校。这是产生清流第一批革命斗争骨干的摇篮。

  2:中共清流地方党组织沿革表。中共清流党的地方组织成立后,曾先后隶属于中共汀州县委、中共宁清归工委、中共宁清归中心县委和中共闽赣省委领导,鼎盛时期达到一个县委、五个区委和一个特支规模。

  3:中共清流地方党组织活动区域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苏维埃时期中共党的活动遍及清流城乡各地,是个全县一片红的地区。

  4:《红色中华》关于少先队活动的相关报道。其中有关于清流少先队的消息。

  第三主题版块:红色政权沐新风

  清流苏区政权建设始于1930年。是年1月,朱毛红军首次进入清流,播撒革命火种。 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推动了清流革命斗争的发展。5月,王仰颜率汀东游击队出其不意长途奔袭清流,首次解放清流县城,进一步扩大了红军影响。 6月下旬,红一军团第一纵队进入清流荷坑、田口一带活动,并帮助建立了田口游击队,拥有100多人枪。 915日,清流西南堡里区的李坊、洋坊、洋背、黄竹潭和桥头等地农民群众举行武装暴动,并于次日建立起清流第一个地方红色政权—李坊乡苏维埃政府,由此拉开清流红色政权建设序幕。 19311月中旬,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0一团进入清流长校、里田一带开展工作,荷坑、茜坑、下谢、长校、黄石坑、江坊等乡苏和里田区苏相继建立。 622日,红四军十一师曾士峨、罗瑞卿部进入林畲,帮助建立起林畲、孙坊、石下等乡苏政权,清流红色政权建设由西南向东北发展。 76日,红十二军罗炳辉、谭震林部再次解放清流县城及城乡大片区域,清流县级苏维埃政权 ---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清流公开的武装割据局面形成。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清流苏区正式纳入中央苏区版图,辖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领导。 19328月,全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正式选举产生清流县苏维埃人民政府,王兴旺当选为县苏主席。 19337月,东方军首度入闽作战并相继取得清流、归化、宁化、连城等地战斗胜利后,清流苏区规模扩大到五区、五十五乡。

  苏区土地改革

  县、区、乡苏政权普遍建立后,清流苏区首先深入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依托贫农团,发动贫雇农,联合中农,采用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到 1933年底,全县有2000多户1万多农民分到了3万多亩土地。农村开展的分田斗争彻底摧毁了封建堡垒,使广大农民增强了对革命的信心,为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区经济建设

  为冲破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发展苏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支援革命战争,清流县委、县苏开展了积极的经济建设,从1932年冬开始,先后建立起粮食生产合作社、机关消费合作社、群众消费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推动了苏区经济发展。当时的清流苏区除食盐、布匹外,其他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大多都能依靠自己解决。

  苏区社会事业

  苏区文化、教育、邮政、交通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欣欣向荣。期间共开办有工农夜校、妇女识字班、列宁小学等20余所;设有城关、嵩溪两个邮政分局。

  1:清流苏区群众创作的民歌《韭菜开花》不仅当时在苏区广为传唱,解放后还被收入《建军 50周年歌曲集》,一直流传至今。

  第四版块的主题是:山上山下战旗红

  清流苏区是当年中央苏区的东南屏障和向东发展的前哨阵地,也是主力红军重点护卫和敌我双方竭力争夺的战略要地。在那风雨如磐的峥嵘岁月,先后有 100多位我党我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这里亲身进行过革命斗争实践活动,如开国领袖毛泽东,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林彪、罗荣桓、叶剑英,大将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罗瑞卿,上将邓华、朱良才、苏振华、李天佑、李志民、杨勇、杨成武、肖克、张宗逊、郭天民、赖传珠,以及建国后曾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张鼎丞、欧阳钦、谭震林、滕代远等都在这块红土地上留有光辉的足迹和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中央主力红军红四军、红十二军、东方军、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九军团和地方红军独七师、独九师、独十师等众多革命武装,都曾在这里驰骋疆场,浴血杀敌,演绎出一幅幅“风展红旗如画”的绚丽画卷,创建了彪炳青史的功勋伟业,留下了光照千秋的革命精神。

   第五主题版块:艰苦卓绝游击战

  主力红军长征后,清流苏区军民面对国民党反动军队的疯狂进攻进行了殊死抵抗,坚持政权近两个月之久,成为中央苏区最为巩固的战斗堡垒。 19341126日,清流苏区沦陷。此后,清流地方武装一部编入闽赣军区十八团,转战于闽山赣水之间;另一部则在宁清归境内开展游击斗争。虽几经艰苦转战大部壮烈牺牲,但始终坚持红旗不倒。 1938年初,余部随闽西红九团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踏上新的抗日征程。

  第六、七板块的主题分别是:抗日救亡御倭寇 迎接解放换新天

  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时期清流人民为夺取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所作出的贡献和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在清流的活动情况及清流的和平解放。内容较为简单,请游客们自由观看。

  第八主题版块:千秋永祭英烈魂

  为了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为了推翻腐朽的反动统治,为了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新中国的美好理想,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清流人民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土地革命斗争浪潮,先后有 6000多清流人民的优秀儿女加入红军队伍,其中有4000多人在斗争中牺牲或失踪,有40多个村庄遭彻底毁灭,为支持革命战争或因战争而损失的财物更是不计其数。清流人民以其自身的重大贡献与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创造了永载千秋的光辉业绩,铸就了永放光芒的不朽丰碑。

  红军井

  大家面前的这口圆形石砌古井就是红军井,井宽直径约1.5米,深不足2米。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它的确切建造年代。据当地群众称,自打这个地方有村庄开始,就有这口古井,依此推算,这口古井当有近千年历史。 1930114日,当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第一次来到林畲时,这口涌流了近千年清澈甘泉的古井竟然汩汩地冒出了鲜艳的红水。那红水,波光粼粼,如红旗、似旭日,像朝霞,且前后持续了整整七日方退。消息传开,山村一片沸腾,十里八乡的百姓们摩肩接踵、纷至沓来、顶礼膜拜,都惊异于这口古井与红军的特殊缘份,“红军井”因此得名。后来,这种奇异的现象还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在 19769月毛泽东去世的时候,另一次发生在199910月台湾海峡大地震之时。至于个中之谜,看看游客中是否有人能够帮助我们揭晓。

  红军桥】

  现在,我们来到了红军桥边。在清流,被冠于“红军”名称的桥共有3座,一座在长校的下谢,一座在里田的李坊,还有一座就是我们身边的这座林畲红军桥。这是一座单孔石桥,建于明末清初,桥长 6米,面宽4米,桥面踞水面高约3.4米。解放以前,这里是清流至归化(今明溪县)、三元方向的必经之路,前方不足 1公里的豁口处就是镇守四县的交通枢纽---五通凹,有官道可分别通往清流林畲、永安安沙、归化城关、盖洋和宁化泉上五个方向。 1931年冬,在林畲驻防的红军独立第七师一团一部在完成任务从归化方向返回驻地途经该桥时,不意遭遇反动民团伏击。由于事发突然,激战中,红军共有 10余指战员血染石桥,英勇牺牲。为了缅怀烈士英灵,当地村民就将此桥命名为红军桥,以志纪念。

  红军战地医院遗址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石山叫仁寿峰,俗称石寨,是林畲重要景区。山顶上的寺庙称仁寿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约600余年。山脚下的溶洞称仁寿洞,原本洞口狭小,隐没于灌木杂草丛中,极为隐蔽,洞内却别有洞天,可同时容纳数百人众。洞与寺可通过山体内通道联通。石寨下原有一幢独立民宅,就是我们身边所看到的这片遗址,当时它的主人姓邱,名龙贞。林畲红军战地医院就由寺、洞和这幢邱氏民宅三个部分组成。 1930114日,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二纵队来到林畲时,正巧碰上邱龙贞的养女生病,生命垂危,毛泽东立即派出随队军医抢救了邱家养女性命,同时也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便将所部伤病人员安置在此养伤。 19337--8月间,彭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首次入闽作战,转战于宁化、清流、连城、归化、将乐一线。此时正值盛夏酷暑,山村痢疾横行,红军中染病人员颇多,加上战事频繁,伤员骤增,红军后方医院又远在宁化西南二十余里的茶湖岗,运送困难,因此有相当多的伤、病人员无法得到及时救治,部队减员严重。为了更好地及时救治伤、病人员,尽力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损失,保存有生力量,东方军指挥机关第二次选择了石寨下设置临时战地医院。 19343月归化铜铁岭战斗期间,宁清归军区领导出于安全考虑,将军区后方医院和兵站由归化迁往林畲,石寨下再次成为红军医院院址。 199710月,林畲地区遭受罕见雹灾,红军医院主体建筑因灾坍塌损毁,仅余偏殿。

  红军夜校

  林畲红军工农夜校旧址座落于林畲乡林畲村麦元洞大厝下,原为林畲麦元洞邱姓祖厝,堂名“润晖第”,始建于清中后期,以木结构为主,辅以风火砖墙,前有半圆形池塘庭埕,后有围垅,前后二进合院,左右二路横屋,外加围墙环绕,共同组成“天园地方”总体平面格局,占地面积 1912.56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997.52平方米。

  19316月,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之后,根据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八次会议部署,红四军十一师在师长曾士峨、政委罗瑞卿的带领下奉命进入清流东北的林畲一带开展工作,先后解放了林畲、蛟石等地区,帮助建立了林畲、孙坊、石下等乡苏政权。为了更好地宣传、发动群众,同时也为了帮助地方培养革命斗争骨干力量,红十一师在林畲驻扎期间,在麦元洞大厝下邱氏祖厝开办了这所工农夜校,选择文化知识和政策水平较高的红军干部授课,帮助普通红军士兵和地方工农干部识文断字,理解革命道理,取得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前墙大门两侧的宣传标语“设立工人夜校免费读书,反对军阀压迫革命”就是红十一师在此开办夜校时所写,这也是现存于清流县境内字幅最大的一幅红军宣标语,依然清晰可辨。

  烈士墓

  林畲革命烈士墓是19659月林畲乡政府为纪念该乡曾富良、曾其应、谢玉姬一家三位革命烈士而建的衣冠冢。 曾富良、曾其应、谢玉姬三位烈士均为林畲乡曾坊村人,其中曾富良与曾其应是父子,曾其应与谢玉姬为夫妻关系。曾其应于 19316月参加林畲地方赤卫队,次年10月加入红十二军三十四师, 193411月在江西瑞金与敌作战时牺牲;其父曾富良、妻谢玉姬均于1933 3月加入林畲地方赤卫队,并在19349月在执行任务中先后被捕牺牲。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