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旧栏目 > 清流县志
概述
2010-07-23 09:05:00  来源:  责任编辑:黄心龙  

(一)

  清流,镶嵌在闽西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便在此活动。考古学家在沙芜狐狸洞发现的福建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填补丁福建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使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由六七千年推进到一万年以前。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清流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开拓出一方丽山秀水,创造着自己的文明。
  清流,古称黄连。宋元符元年(1098)置县,因清溪环绕,碧水萦回,故名清流。在这前后,由于战乱、灾荒等诸多因素.大举南迁的北方中原汉人,历经长途跋涉,几经辗转之后,陆续择定在这儿栖居,使这里逐步成为中原汉人的聚居地。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
发达的文化.开创了清流最早的冶铁业。从此.土客相处,亲密融洽,团结一致,共同建造新的家园。
  “依傍青山一水绕,玲珑半岛巧自成”的清流,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北纬25°48″~26°21″,东经116°38″~ll7°10″之间。东与永安市毗连,南与连城县交界,西与长汀相接,西北与宁化县相邻,东北与明溪县接壤。东西宽53.8公里,南北长65.2公里。土地肥美,林木繁茂。在18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5个乡镇中聚居着以汉民族为主体的14万人民。
  清流,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步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l7.9℃.年平均无霜期256天,年平均降雨量l771.3毫米,这为动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清流,溪流纵横,地形起伏,峰峦重叠,是典型的内陆山区。全县平均海拔350米,最高的大丰山棋盘峰为1705.7米。20余座千米以上的高山大部分屹立在南北东面,构成三面高山耸立、中西低洼的地势。

  清流.森林资源丰富,绿树蓊郁,繁花漫山。全县山林总面积273万亩,立木蓄积量85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9.1%,是福建省主要林区之一,也是全国南方集体林区综合试验区。

  清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20余种,其中煤、锰、石灰石、稀土等尤其丰富。丰富的锰矿及世界储量最多的斑岩型行洛坑钨矿就在境内,还有大理石、金、银、锡等多种矿产。通过国家部级鉴定的优质矿泉水富含锶、锂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日流量l400吨。境内水电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7.7万千瓦,可开发的水电资源达5万千瓦。肥美无污染的龙津河被水产专家誉为“天然的养殖场”。6处已发现的地热资源有较高的开采价值。6万多亩草场具有地势平坦、海拔低、土层厚、交通方便、水热条件好的特点,被国际草种中心专家称为“理想的草场”。珍稀野生动植物有穿山甲等31种,鸟类29种,药用植物671种。解放前,如此丰富的资源,如此广阔的地域,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桎梏,却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充分利用。


(二)


  勤劳勇敢的清流人民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中,不堪压迫,不断奋起反抗,先后爆发多起农民起义,其中规模较大和影响较深的有:元初,火星女将军从清流率领起义军直捣将乐,后力尽被围,战死沙场。元至正十七年(1357),曹福山、马文甫又率众起义。明正统间,震撼八闽大地的邓茂七农民起义军进逼清流时,城乡人民纷纷响应,积极加入战斗,焚衙署、杀官吏,最后.遭地主武装的残酵镇压而失败。清康熙二十年(1681),罗村、梦溪村民反对清王朝的苛税.结队围城.知府震惊.被迫罢黜知县,以平民愤。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王朝,清流和全国一样,风云突变。但随着胜利果实的被篡夺,清流人民重新处于封建军阀和地方反动势力的严酷统治之下。由于军阀割据,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民国15年(1926)10月,北伐军攻克清流后,一些穷苦工农大众投身国民革命,有力地配合北伐军与盘踞在清流的北洋军阀展开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烈火燃遍闽西大地。民国19年初,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赣南,途经清流,吟成《如梦令·元旦》,描绘出“风展红旗如画”的革命情景。极大地鼓舞了清流人民的斗志,在清流点燃了燎原的革命烈火,许多地方建立起区、乡苏维埃政权。民国20年8月,成立清流苏维埃工农革命委员会,清流正式列入中央苏区。自此,中共清流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积极扩大红色区域,发展地方武装,开展分田分地,打击地主豪绅的反动势力,加快苏维埃政权建设步伐,全县建起5区49乡的苏维埃政府。民国23年10月,红军北上长征后,清流苏维埃政权消失,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对苏区进行烧、杀、抢掠,全县一片血雨腥风。
  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清流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千余爱国青年先后走上前线,抗击日本侵略军,和全国人民一道团结奋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时期,清流人民克服困难,支援解放战争。由于中共地下党工作人员及进步人士的积饭工作,国民党清流县地方政府人员通电起义,l949年10月24日宣布自动解放。1950年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61团配合中共清流县委、县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正式接管清流。从此,清流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清流人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无限信赖和忠诚党的事业,在艰难的战争年代就有数千名青年跃踊参军,有200余名英雄儿女为祖国的解放和独立献出了生命。人民将永远缅怀先烈们的不朽业绩。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清流人民继承革命光荣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剿匪反霸、土地改革,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恢复被国民党破坏的经济。1950至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10.56%。继而,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体系。这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5.3%。l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全县刮起“大跃进”和“共产风”,阻滞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农业总产值下降。1963~1965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济稳步发屉,工农业总产值递增19.5%。“文化大革命”十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仅递增2%,第四个五年计划,经济开始恢复,年平均递增l0.1%。l976年,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76~1980年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6.1%。l981~1985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继续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1%。第七十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工作逐步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24%。全县财政预算内收入由l953年的9.7万元,增加到l990年的l900万元,增长194.9倍。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由60年代不足80元,到1984年增到337元,到1990年增到848元。城乡人民储蓄由1951年的0.9万元,上升到l990年的5583.8万元,增长6203倍。人均储蓄412.27元。
  尽管在前进道路上有着种种艰难曲折,但清流人民仍坚持不懈地努力,依靠富庶的资源,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仍然取得辉煌成就,贫困落后的清流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清流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双手绘绣着一幅更新更美的画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沿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遭路奋勇前进。


(四)

  清流,历史上是农业县。解放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全县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欣欣向荣。然而“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期问,全县推行“一大二公”为主体的政策,盲目追求高指标,加以县内60年代初期连续不断的水旱灾害,农业生产大幅度趺落,连续三年减产,市场粮食供应紧张,副食品紧缺。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1965年,粮食总产恢复刊1957年的水平。但随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全县刚刚复苏的农业生产,又因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强行割除“资本主义尾巴”,实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出现徘徊不前。70年代起,大力推广水稻良种,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但因搞“政治评分”,无视农业生产特殊性,生产力仍得不到充分发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清流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继而,对传统农业结构进行切合本地实际的调整,把一大批劳力从传统的农业中解放出来,推向市场经济,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变化,生产水平有很大提高,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5.93万亩,扩大到1990年的l3.96万亩,增加1.35倍。科学种田水平有很大提高,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极大推动了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按播种面积统计,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85公斤,1990年增至332公斤。1990年,农业总产值23814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8.83%,人均产粮724公斤.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280万余公斤,为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水果生产,从点到面,逐年开发,至1990年拥有21248亩果园,水果总产2798吨。比1980年增长16倍。新崛起的烤烟生产,成为农村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产量达1298吨,是中外合资烟草企业的必需原料,为全省烤烟生产基地县之一。开发性生产的发展,为清流经济的脯飞注入新血藏.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又为农村经济振兴开辟广阔道路,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6252个,从业人员20993人,总产值31490.55万元。广大农民群众不仅衣食丰足,物质生活改善,精神生活也更加充实。农村的繁荣昌盛,显示着改革的勃勃生机和群众对改革的拥护。
  清流是水的泽国。1990年,全县各类水利设施达2564处.成为全省解除旱灾威胁的第一个县。1989~1990年.被福建省政府评为水利建设先进县,1990年,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电力建设方面,从1958年建成沙芜公社洞口水电站起,至1990年,全县建成小水电站20处,装机容量1.84万千瓦,形成供电质量优良的县级小水电网络,为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电力,丰富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清流森林资源丰富。解放前.即以原始和次生的天然林居多.群众也营造少许的杉木、油桐、油茶和乌桕等经济林木。由于交通不便,林业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解放后,既重视原始森林的开发利用,又重视造林护林。1950~1990年,生产术材300.22万立方米。林业经济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林业的发展为保持水土和生态平衡,促进全县经济发展起到良好作用,林业转向良性循环。

  解放前,清流工业以手工业为主,颇负盛名的首推造纸、剪钻业,而竹器、铁器、建材等行业则零星分散,产品种类有限.很不景气。解放后,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手工业生产基础上逐步和发展。1952年,全县只有10家手工业。1957年,工业开始起步,当年产值97.1万元。在“大跃进”和“全民办工业”运动中,严重脱离实际,盲目投资,盲目建厂,尤其l958年掀起的“全民大炼钢铁”,造成许多人力、物力的浪费。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在“大跃进”中兴建的工厂几乎全部下马。1963年,为加快三线建设,2个军工企业、2个省属企业在清流建厂,促进了清流工业的发展。但清流工业仍以森林工业为主体。70年代初,根据古兴办“五小工业”的精神,全县相继创办和兴建一批厂矿,为全县现代化工业打下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清流工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工业布局进行不断的调整,国营工业企业活力增强,乡镇工业、个体工业发展迅速,以开发利用山区资源为主的地方工业蓬勃发展,相继建起化肥、矿业、水泥、煤炭、蒜工、水电、食品、机械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1990年,全县拥有乡以上工业企业189家,合资企业2家,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工业总产值3.75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1.17%,实现利税2621.1万元。清流工业的发展,注重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钨精矿产量居三明市第二位,松香产量居全市第一位,被评为部优出口产品;结晶硅产量居三明市第二位,是福建省出口创汇最大的基地;萜烯树脂和高硅铝台金在三明市是独家产品。这些优质产品,标志着清流工业已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40年的交通建设实现了巨大的飞跃,根本改变了清流“路隘林深苔滑”的落后局面。至1990年全县公路总长610.45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33公里。实现乡乡村村通公路。水路有龙津河直接通航小汽船至嵩口、永安安砂,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292辆,1715吨位。公路货运周转量12469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3495万人公里。邮政电信基本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县邮电局所均开展邮政、长话、电报和储蓄等业务。实现市话、农话、长话自动交换,1989年,安装电话自动微波设施竣工后,总容量2000门,普及率为每百人1.66部。县内直拨电话可直拨全国各地、市、区,还可与港、澳、台及美、英、法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话,使昔日的天堑变为通途。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乡市场日益繁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商业市场正在完善、拓屉,形成新的格局,市场购销兴旺,1990年,全县有商业零售网点1126个,每万人拥有商品零售网点82个。国内商品纯销售额6715万元,是1952年的61.43倍,1980年的2.5倍。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6170万元,出口供货总值4077.8万元,出口品种45个,人均出口创汇额287元,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家庭基本普及“老三件”和“新三件”,高档消费品进入农家,人民购买力的总体水平逐年提高。


  城乡建设发展迅速。解放前城区街道狭窄,以碎石铺缀。如今,“一手东街买火柴,一手西街买香烟”情况早巳成为历史。城关面积由l950年的0.8平方公里扩展至3.6平方公里,经改造之后,全部街道铺上水泥路面。新建了风翔街、胜春、美蓉新村和风翔山公园,园内花榭亭台,石径、花树,古朴秀丽。登临公园新塔.俯瞰四野,山光水色.大厦华楼尽收眼帘。在市政建设中,注重城市的标准化、规范化,注重各项配套设施如商业、水电、文化、下水道的建设,不断朝着现代化标准迈进,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清流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宋代伍佑首中进士,开清流科举之先河,继而,伍致达兄弟同科中进士,成为一时佳话。明翰林院编修赖世隆纂修国史,吏部尚书裴应章整肃朝纲,都是一代谋臣。清代画家郑钰,爱国诗人李弃,名医罗显,民国问画家裴雨樵,都是从山村冲向世界的一代英才。当代清流籍人才遍布全国,据不完全统计获高级职称的有65人,研究生、博士、硕士22人,担任副处(团)职以上的干部30人,著名的军事防护专家黄新民、中国大提琴的奠基者王连三都是举国瞩目的英才。清流籍人士在祖国各条战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乃至献出了生命。
  清流文化事业的兴旺,植根于教育。清流教育始肇于宋,其时,在城区建有龙津书院。迨至明清,书院、私垫次第兴起。民国间,创办的灵地“广益小学”声誉卓著。而后,地方有识之士以创办教育延揽人才为己任,先后创办敦本、长校等小学,简易师范、农业职业学校、初级中学,为地方培育一批优秀人才。在此同时,城乡群众还组织京剧、湘剧、三角戏等民间戏班,推动清流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放40年来,清流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蜚声闽西的客家山歌、十般锣鼓,别具一格的三角戏都得到新发展,注入了新内容,一批美术、书法、摄影作品不断参加展出。文学创作活跃非凡,一批作者的诗文在全国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中国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清流分卷》已刊行向世.对旧地方志进行了援集整理重版。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县初步形成初教、中教、职教、高教等教育结合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有各类学校242所,在校学生24009人,从1978年恢复高考到1990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2170人,平均每年183人。基本昔及小学教育。深山里的学生走进了清华、北大等垒国许多名牌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事业从零起步,逐步繁荣,相继建立了科研机构和科技组织,各项科研活动活跃。至1990年,全县取得科技成果l83项。有15项获全国、省、市奖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结束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历史。1990年,全县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2.64人,医生0.92人,病床1.7张,已能开展断指再植等较高难度手术。天花已绝迹,血丝虫病、疟疾已消灭.体育、广播、电视事业也都获得较大发展。


  勤劳聪慧的清流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财富。在清山碧水间,在悠悠的龙津河畔。有着风光绮丽的胜迹,有着美妙的自然景观。城区有凤翔山公园、明朝宫保尚书门楼、古城墙、金莲寺;乡村有福建古文化遗址、燕子岩群洞、璜公庙、旧戏台、大丰山、顺真道院等。不独是这些人文、自然景观,清流整个城区就是一座绿树掩映、碧水悠悠的天然公园,绝好的旅游避暑胜地,吸引着一批批的游客。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获得人们高度的赞赏。


(五)


  在40年的前进道路上,清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人才盛乏,交通不便,自然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仍适应不了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村的市场潜力有待充分挖掘,科技人员不足,仍然制约着清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清流人民勇于面对现实,勇于迎接严峻的挑战,始终充满坚定的信念。排除险阻,冲破障碍,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坚定不移地朝着新的奋斗目标,以勤劳的双手,在清流的版图上,绘绣出更新更美的图画。
  清流,正如一轮喷薄初升的红日。她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妙。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清流人民,在胜利的征程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四化建设事业的奉献精神必将闪烁着更加诱人的异彩。清流必将成为一个富裕、文明、美丽的山城。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2023009287号-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35120210013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