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峻
真正认识和了解清流李家的鲜水冷泉是近年来的事了。在与冷泉相处的那段时光中,我喜欢淡然地伫立鲜水塘边,听她如歌的诉说,看黄叶风中轻舞,鱼翔浅底。我喜,她欢欣歌唱;我悲,她凄楚哽咽。如此这般,真想把她揽入怀中,为之抚平岁月留痕。 村因水鲜而名,水缘质奇而贵,李家鲜水村当之无愧。鲜水冷泉一年四季都恒着18摄氏度的温,冬暖夏凉,村人皆呼之冷泉。在我看来,冷泉像是隐者,深居简出,静默沉想,含蓄飘逸。当水如月色浸润着山岗,阳光多情地一再光临,青草固执地装点乡间古道,而冷泉,只是轻启明眸,缓缓张开嘴,吐出一个古典而生动的叹息,此刻连那构造粗糙的民舍,倒影映入清清池水,也弥漫着幽幽的气息。 冷泉出水量奇大,自诞生起就从没枯竭过,无论酷暑严寒,汩汩清流,汇聚成塘,晶莹清澈,新鲜甘润,其间生活的鱼儿便得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鲜水鱼,据说明清时还一度成了皇帝享用的贡品,乡人以之招待贵客,乃当地一道名菜。那鱼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名叫“胺子”的小鱼,身段细扁苗条,肌肤银白透明,结队于塘中机敏地游来窜去。这鱼儿通常只能长到三、四两重,但肉质异常鲜美。“日食胺鱼三两条,不辞长作鲜水人。”鱼因泉鲜,泉由鱼名,“鲜水鱼”实在得益于这里的优质冷泉,鲜水冷泉也由此而远近闻名,不久前有台商来此洽谈投资,开发冷泉养殖鳟鱼、香鱼等名贵鱼种,获益不匪。 步入鲜水村,一路迤逦而行。初始,水田成片,村落依山,田园风光清丽;继而,小溪潺潺,流水淙淙,似欲与人相亲。鲜水之美,在于自然、清新、野趣、活力;冷泉之贵,在于外不显山,内不露水,淡泊一生,坦荡一世。说冷泉之美,其实是自然点化了她的风情,光阴造就了她的思想。因而,访冷泉,须放慢脚步,缓下心思,悠然尽情地领略这里的烟岚、绿树、溪声、鸟歌、蛙鸣、云影。但见青松绿竹环抱的山岗下,四亩长塘状如蝌蚪,便是鼎鼎有名的鲜水塘。水正从那“蝌蚪”的嘴里吐出。鲜水塘实则为一池碧水,纯朴自然,浅显生动,没有假山、亭台、楼榭点缀,翠竹环绕着塘水,渐近塘边婀娜的水柳红绿杂驳的枝条惬意地伸入水中。出水口不知何年起村民以一无底瓦罐罩着,水从鹅黄溜光的罐口徐徐涌出,泛起片片水花,犹如一颗勃勃跳动的心脏。阔大的泉口,浪涛翻滚,水涌若轮,生生不息地悸动。塘中碧草,伴着群鱼,轻轻摇曳,绿得耀眼,柔得似纱。鲜水塘下方,排列着大小不一的七口塘,皆因其形其势而得名:石塘、深塘、上塘、围塘、长塘、门口塘和大坡塘,单是这几个名字,就有一缕挥之不去淡淡的乡土气息,就如鲜水老乡一样亲切感人。 冷泉是地下水流经岩石的节理和间隙汇成的裂隙泉,这里独特的地质环境为之提供了充裕的水源,即使是久旱也不见少。其他各塘都有几处泉眼,只是出水量稍少些。这些泉水最后都汇入一条小溪,分流纵横交错的水圳,灌溉周围近千亩良田。在我国,水质好、水量大或因水奇泉怪而闻名遐迩的泉有百处之多,我也去访过一些名泉,但能如此刻骨铭心长久地留下记忆的还是鲜水冷泉。冷泉不仅纯净甘甜可口,而且总矿化度低,适于饮用,具有医疗保健功效,难怪用这水养的鱼儿特别名贵呢。故而冷泉水表面张力特大,以之沏茶,清香甘冽,贮泉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毫米却不外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不见沉底。那极清至纯的泉水,据说用以洗眼,可明目退翳,不知是否灵验。自古以来,茶人对泉水情有独钟,不仅因为泉水轻清甘甜最宜于烹茶,同时还因为名尔清流、淙淙潺潺的声响引人遐想。品水鉴泉在古今茶人中流传着许多佳话趣谈,若是当年以嗜茶著称、世称“茶神”的唐人陆羽,能有机会品尝此地的碧水清泉,或许这“天下第一泉”的美誉该落在鲜水村了。 几番走近鲜水塘,闻泉声如古琴弦上奏出的音符,忽而哗响,忽而丁冬,或清脆悦耳,或轻柔缓和,一如歌咏大自然的美好,也如低诉山村岁月的寂寞。当岁月将激情渐渐抹去,只遗下淡淡的记忆,曾经单纯的冷泉依旧青春充满活力。山风拂来,有黄叶轻身坠入池中,在水面打着转儿,漾起一层涟漪,缠缠绵绵的,平添了冷泉许多的清雅和灵气。而泉边某个村民不经意留下的一只葫芦瓜瓢或一只竹筒,泉眼下边三两个清澈见底的小水塘分别用来饮水、洗菜、洗衣,五彩斑斓的小石子上生长着稀疏的水草和青苔随水流舞动身姿,仿佛有了生命,便极富田园诗意了。 鲜水冷泉使人们相聚而居,形成族群,构建家园,逐成村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鲜水村由此形成;而一池温情脉脉的泉水,也养育了一方人,鲜水村人由此生息、发展、繁衍。多年来,鲜水人有滋有味地生活在冷泉边,泉水是桥梁、是纽带,是生活、是生命。村民们相聚泉边,洗衣净菜、说东道西。大小事泉边做,长短话泉边说,由此而成就了独特的鲜水村生活写照。这如同一个生命,如同一个魂,与鲜水村民朝夕相伴,一路风雨,并给予他们及我等过客以启示、美感和力量。 在村口,在宅边,在庭院之中,鲜水冷泉静静地恭候在那里,兀自静静流淌,任人观赏饮用。现在,这长在“深闺”人未识的冷泉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以开发利用。新一代的鲜水村人也由此而生,新的鲜水风情亦由此形成,也许历史正是该这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