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夏日夜晚,清流龙津河畔九龙公园流光溢彩、凉风习习,游人如织。位于西门桥头的“听笛亭”飘出阵阵优雅的琴声,吸引了大批纳凉的群众,人们或站或坐观看欣赏,情不自禁时他们会随声附和,可以参加进去秀一把歌喉,亮一手琴技,好是热闹。那么是谁占领了这块大众平台,是谁在为清流九龙公园锦上添花呢?原来是清流县客家红歌会九龙乐队成立两周年在开展文艺活动。 2007年退休教师伍耀昌结识了几位乐器爱好者,他们经常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但苦于没有固定场所,有时轮流在各家集聚,又怕影响邻居,有时转到河畔凉亭,还要预防刮风下雨,但他们还是坚持不懈,玩得倒也快乐开心。 2008年春,伍耀昌等四人想到县委、县政府建成了漂亮的九龙公园给群众享用,我们群众就应该用好她、爱护她。公园的听笛亭整洁宽敞灯光明亮,既能遮风蔽雨又不影响居民休息,不正是理想的活动场所吗?于是他们傍晚各自带上乐器和板凳来到九龙公园的听笛亭吹拉弹唱一番自得其乐,还吸引了许多群众观看。活动次数频繁,渐渐地群众多了起来。这件群众雅兴的小事引起清流县委书记纪熙全的注意。几番交谈,纪书记成了他们的好朋友,纪书记建议他们组织起来活动,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指示新闻媒体多宣传报道,文化部门加强指导,政府购买一部分乐器让他们保管使用。有了县领导的扶持,大家的热情更高了,人气旺盛起来。 经过两年的努力,如今这个组合由最初的四人发展到现在五十余人,并有了自己的名称叫“清流县客家红歌会九龙乐队”。这是一支以老年人为主的文艺队伍,他们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职工和货车司机、环卫工人、农民工等人群组成。两年来,他们不讲条件,无论天冷天热,每逢周二、四、六晚上都会在九龙公园为群众“吹拉弹唱”一番。这些人从小就听着红歌长大,他们喜欢《金蛇狂舞》、《喜洋洋》、《十送红军》以及清流人谱曲填词的《山水清流》、《清流可爱的家乡》等,虽说不是专业队伍,但合奏起来倒也十分和谐,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每逢重大节假日或县里来人都会到“红歌会九龙乐队”活动场所观看,更有客人即兴参加活动。2007年夏天,福州一个旅游团到清流旅游下榻清流宾馆,他们特邀红歌会九龙乐队联合举办纳凉联欢晚会,使游客们感到旅途更加快乐。再如某部队将军一行人、三明市领导干部、省、市文化系统检查组一行人、大提琴家王连山的弟子一行人等莅临清流,都曾经参与红歌会九龙乐队欢歌同乐。 正是因为来自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清流县有关单位的支持赞助,才使这支不收会费的队伍得以生存和壮大。会员有了自己的“家”,可以相互谈论琴技,可以整理闽西乡音,还可以合作填词谱曲,既可以提高技艺水平陶冶情操又能锻炼身体增加乐趣。会员黄忠华感受最深。他说参加乐队使他忘掉了麻将桌,改掉了赌博的陋习,换来家庭和睦,身体更加健康。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换来众人欢。据了解两年来清流县客家红歌会九龙乐队在县领导和有关单位的赞助下,乐器音响、装备日渐充实,队伍日渐庞大。针对群众对欣赏艺术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自我加压,在坚持每周二、四、六晚正常活动外,还增加每周一、三、五个人练习,每周六举办一次培训活动。在清流县客家红歌会九龙乐队成立两周年文艺活动现场,伍耀昌老师高兴地说:尽管我们上了年纪,但我们还要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求、老有所学”。我们还准备走向社区、走向基层,走向农村为社会文明做出公益性演出。(邓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