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旧栏目 > 清流县志
卷二自然地理第一章地质第一节地层
2010-10-13 16:40: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武夷山脉中段东南侧,九龙溪上游.北纬28°48′~26°21′。东经116°38″一117°10″之间,全境南北长65.2公里,东西宽53.8公里。总面积为1825平方公里。

  县境地势从南北向九龙溪河谷倾斜,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呈西北高(400~800米),中部低(300~600米),东南高(800~1700米)态势。地形切割深度可达300~800米,最大处可达1000米。千米以上高峰有21座,最高峰为大丰山棋盘山1705.7米;最低处为沙芜乡,海拔250米。

  第一章  地  质

  第一节  地  层

  清流县境,地层发育齐全,从元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其代麦。出露面积达1163.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强。地层展布基本上受北东向构造线控制,东南部沙芜塘一一李家一线主要出露晚古生代沉积地层;西北部与宁化县交界处主要出露震旦纪一一寒武纪变质岩地层;县境东北与中部主要分布侵入岩及零星出露的沉积岩,沿明溪一清流一线则巢中分布中生代红层盆地。最老的地层为震旦系。自震旦纪至奥陶纪。县境一直处在地槽发育阶段,志留纪末期受加里东造山运动的彰响,结束丁本区的地槽历史。在地质发育的各个时期伴随着不同强度的构造变动,如断裂、褶皱、火山活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构成县境复杂的地质历史。

  一、震旦系(z)

  震旦纪地层在县境内分布零星,仅见于行洛坑、中村、暖水塘、蛇坑、严坊、昏竹坑,琴源一带,基本由两个岩性组合构成。

  上部为硅质岩、千枚岩组合,称黄连蛆,见于蛇坑、张家什、琴源、严坊。下部为千枚岩、变质粉砂岩组合,称南岩组与黄连组紧密件生。

  二、寒武系(t)

  主要出露于县境西北部的行洛坑、时渊、拔口、卡坑,中部的温家村、温郊、赖坊,东部的仁坊,西南部的廖坊等地。中、下统称为林田群,为区内蛮质岩主体。上统称为东坑口群,分布于廖坊、黄连地、龙地等处,为一套单纯的灰色厚层状变质石英砂岩及黑色千枚状粉砂岩组成,厚度变化较大,在389—1189米之间。

  三,奥陶系(O)

  下奥陶统称为魏坊群,出露于廖坊、堑坑,是一套浅海复理石建造的硅泥岩,厚103—867米。

  四,泥盆系(D)

  仅有晚泥盆统,分布于西部之林畲、青溪,中部田口、龙元、林家畲,东部余朋、沙芜、溪背坑等地。

  五、石炭系(C)

  石炭系由下统林地组、中统黄龙组/经畲组、上统船山组构成,是一套由陆碎屑岩渐变为海相碳酸盐岩的系列。

  林地组分布于林畲、青溪、暖水塘、嵩口坪.邓寂、邓家、灵地、半村、余朋、沙芜、下塘等地。厚度182一189米。

  黄龙组/经畲组:黄龙组分布零星,仅见于官坊、半村、暖水塘,厚度大于50米。经畲组为黄龙组的同期异相沉积,主要发育于中部的尤坊甲、姚坊、鱼龙岗、臼石等地,厚度为102米,为混台潮坪沉积。

  船山组:零星出露,见于林畲、北坑、余朋、蛟坑、李子岭。厚度小于100米,亦是潮坪相沉积。
  六、二叠系(P)

  白下而上由栖霞蛆、文笔山组、童子岩组、翠屏山组,大隆组组成,主要分布在沙芜塘一一李家北东向条带上。

  栖霞组:是一套浅海碳酸盐岩建造.厚度大于64米。
  文笔山组:为一套紫灰、紫红色泥岩,粉砂岩,普遍具有红柱石角岩化,见有腕足、菊石等化石,厚度大于282米。

  童乎岩组:为一套海陆文互的碎屑含煤建造,其下部第一、二段以黑色粉砂岩为主,夹泥岩、细砂岩,下部出现炭质泥岩,厚度为357米,上部第三段为灰黑色石英细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夹煤层。厚约244米。

  翠屏山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建造,厚度大约245米。大隆组:是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含有丰富的动物化石,厚度近百米。

  七、三叠系(T)

  仅出露下统溪口组和上统文宾山组。

  溪口组:分布零星,见于沙芜、白塔、古坑等地。是一套浅海陆棚相泥质岩建造,厚度大于208米。

  文宾山组:仅出露于城关,厚度近百米。

  八、侏罗牵(J)

  由下统梨山组、中境漳平组、上统长林组组成。出露于林畲—嵩溪一城关一线。是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建造。

  梨山组:自北坑向城关沿北东一一南西为向作带状展布,此外,出露于横口——严坊、高坑一带,厚67.8米,上段为浅杰——深灰色长石石英细砂与粉砂岩互层,下部以粉砂岩为主含少量炭质。厚281米。

  漳平组:自嵩溪——城关作带状分布,是一套杂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厚度为1699米。

  长林组:仅见于林畲、黄连地、谢地一带,有限出露。厚度1365米。

  九、白垩系(K)

  仅包括上白垩统的沙县组、赤石群。分布于东南部的吴家、马地、余坊,西北部的大高地、黄坊、青溪、石背垄、河背一带,均呈小盆地形式出现。

  沙县组:属连城盆地北延部分。厚1913米。

  赤石群:仅出露15平方公里,为典型的山前冲洪积堆积。

  十、第三系(N)

  仅出露上第三系佛昙群,分布于嵩溪至林畲一带,厚度大于126米。

  十一、第四系(Q)

  发育于林畲、各溪、沙芜一带的现代河谷两岸及一些山间小盆地,为残积——残坡积和洪积——冲积层。

  残积——残坡积层:厚9——10余米。

  洪积——冲积层:分布于现代河床两侧,一般为海拨300——700米,组成Ⅰ级或Ⅱ级阶地,高出现代河床5——20米,部分地区可见Ⅲ级阶地,高出现代河床25——30米。Ⅰ、Ⅱ级阶地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多由砂砾组成,上部为砂土、粘土组成。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2023009287号-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35120210013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