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境侵入岩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主要分布于县境中部地带,沿北东方向自莒林——围埔——田口——长校,作条带状分布,以酸性岩为主,岩浆侵入活动呈多期次旋回特点。 一、加里东期侵入岩 主要分布于北坑及横溪岭之南,多呈小岩瘤状产出,规模不大,呈北东向展布,为灰白、浅肉红色二云母花岗岩、细粒花岗岩结构。 二、华力西——印支期侵岩 是沿围埔背斜轴部侵入的大岩体,呈北东向45°延展,与三明芹溪岩体及连城四堡岩体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巨大的岩基。按岩性特征划分,代表二叠纪侵入活动的有:深渡单元:颁布于廖武坪至药范、大横坑、深渡、黄坑、龙元、大轿垄、和元一带。翁坊单元:分布于翁坊一带,为片麻状巨斑状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高单元:分布于贵人峰、黄坑、中地、高,大傣一带,为片麻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代表三叠纪活动的单元有围埔岩体,分布于围埔、长校、江坊、下棚、包地,为斑状中粗粒石英二长闪长岩,浅灰色,似斑晶成份,以钾长石为主。 三、燕山早期侵入岩 燕山早期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于东南洋坑一带,是连城姑田岩体的一部分,为肉红色中一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粗粒似斑状结构。 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岩呈小岩瘤状出露于南部李家,为灰色细料闪长岩。 燕山早期第三次侵入:分布于莒林、茜坑、行洛坑、呈北东向展布。此次侵入岩与围岩接触产生较强烈的蚀变,与前泥盆系变质砂岩及上泥盆统石英砂砾岩接触产生硅化,云英岩化;与下二叠统文笔山组、童子岩组泥质粉砂岩接触产生明显的角岩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