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金根
长铰是清流县一个较大的乡镇,在这块古老的客家发祥地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创造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经久不衰的十番锣鼓、喜闻乐见的黄狮献瑞、雅俗共赏的剪纸艺术、自赋自书的对联文化及土气土味的民间儿歌。独树一叫。瑞彩纷呈。这些頗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是客家文化长河中一串闪光的珠链和珍贵的产物。为弘扬客家传统文化,笔者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一、经久不衰的十番锣鼓:
长校十番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初十番锣鼓就盛行在长校每个村落,成为当地人们逢年过节、志事贺喜、自娱自乐的一项文化活动。
长校十番锣鼓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它由十人组成一支乐队。主要乐器有:铜鼓铁鼓、大锣、小锣(碗锣)、大钹、小钹、箫、二胡、板胡、六角琴、三弦等十种器乐。由十人各执其器,故称十番锣鼓。十番锣鼓队形中分为两小组,一组执敲击乐,一组执丝管乐,敲击组在前,丝管组在后。敲击组的第一位是十番锣鼓的总指挥叫土板,他左手执铜鼓、铁鼓两件乐器,右手执鼓棰,时而击铜鼓、铁鼓,时而敲鼓边,鼓棰如同蜻蜒点水,使人眼花缭乱,但乱而有板、板中有限,板眼分明。十番锣鼓中的几种融击队各有特色、各具其长,铜鼓声音柔和、浑厚,铁鼓声音清脆、响亮;大钹、小钹相互穿插配搭,使其丰富和谐;小锣(碗锣)声音清晰动听;大锣则起到画龙点腈增强节奏感的效果、恰到锦上添花之美境。丝管组箫为上手,因为箫的声音最响亮,所以乐队选何曲凋,由吹箫者确定,只要吹箫者吹出一个音符,众人即刻跟上,达到各种乐器和弦合拍。
十番锣鼓通常在路上行进中演奏,所以也叫做摆十番。摆十番即是悬手执着乐器演奏,因此,要经过长期的实践训练,达到一定的工夫才能“出行”。尽管“十八罗汉”个个武艺高强,但务必服从主板指挥,顾全全体,共同唱好一台“戏”。使乐队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令人心旷神怡,学分在优美的音乐之中。
十番锣鼓曲谱较常用的有“起板锣鼓”、“过门锣鼓”、“长流水”(走马锣鼓)三大类。“起板锣鼓”最为复杂,难度较大,它与曲调配合,时而穿插,时而过门,讲究节奏,整齐效果。
十番锣鼓采用的曲调很多,流传在民间的约有40余种,有的还配上了词,较为常用的有:《人板头》、《十杯酒》、《十月怀胎》、《瓜子仁》、《玉米英》、《孟姜女》、《打骨牌》、《耍金扇》、《闹五更》、《春串子》……等。其中《八板头》俗称“浪琴调”(和弦调),十番锣鼓一开始就奏这首曲调,以此曲进行和弦。
丝弦乐器讲究四大线(弦),即:上六线、何尺线、陈五线、四官线。上六线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1一5弦,何尺哉相当于5—2弦,陈五线相当于2-6弦,四宫线相当于6一3弦。也就是上古乐律中的“宫、商、角、、徵、羽五音的演变。在十番锣鼓中如有四把琴就分别用四线,使其声乐丰富和谐。
在长校一带地域,几乎每年村落都有十番锣鼓。较大的村庄发展至房族。因此,在旧时有无“十番”被示为族人地位高低的标志之一。据扛坊村老艺人江子文说:“解放前长校一带有百余堂十番锣鼓,仅江坊就有十余堂”。自古以来,长校一带就风行十番,凡是逢年过节,迎亲贺寿,上粱吉庆,扫墓祭祖,迎神出宴,游族谱,闹元宵都得用十番,以增强热闹气氛。
长校历来有很多较为闻名的十番锣鼓师傅。江坊的江回春是清代光绪年间享有盛名的民间曲艺大师,他用鼻子能吹鼓手,对琴、箫、鼓手、鼓板及说、演、弹、唱无一不精。并与江水春共同创建《回春堂》十番锣鼓,闻名于连城、长汀、宁化、清流四县,方圆百里之乡前往请教,他均乐意传艺。江坊的十番锣鼓队曾在l956年参加清流县文艺调演,其中民间小曲《王婆骂鸡》荣获第一名。留坑童生标15岁就背井离乡跟随师傅走江湖吊傀儡为生,他以“一把板胡
一台戏”出名,其杨琴独奏荣获清流民间曲艺演奏一等奖。他还收集整理、编写丁《民间曲艺集》、《十番锣鼓谱》各一集留于世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