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旧栏目 > 清流县志
卷二自然地理第五章第二节稻田土壤
2010-11-15 09:39: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据1982年农业土壤普查资料:清流稻田由于分布位置不同、耕作利用时间长短、耕作水平的作用,产生不同类型的水稻土,有1个土类、3个亚类、11个土属、33个土种。

  一、潴育型水稻土

  面积98124亩,占60.4%,是水稻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亚类,主要颁布于河流冲积平原,丘陵区的开阔平缓坡地和部分山垄田的中下部位,土壤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性能较强,属良性水型水稻土。代表土属4个。

  乌泥田土属面积2826亩,占本亚类2.88%,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冲积小平原的村庄附近。成土条件优越,水、肥、气、热、光资源丰富,耕种历史悠久,是一年三熟的高产稳产土壤。本土属分为乌泥田、青底乌泥田、砂底乌泥田4个土种。

  灰泥田土属面积87329亩,占本亚类的89%,主要分布于河谷平原、山间盆谷中下部及平缓坡地,熟化程度仅次于乌泥田土属。本土属分为灰泥田、青底灰泥田、黄底灰泥田、沙底灰泥田4个土种。

  潮沙田土壤面积7951亩,占本亚类8.1%,主要分布于溪河两岸的河漫滩、河沙洲及部分河谷小平原、河谷坠地。土壤容量小,土温变化急剧,昼夜温差较大,土壤较松软,保水保肥性能差,肥效快而后劲弱,本土属分为乌沙田和灰沙田2个土种。

  石灰泥田土属面积18亩,占0.02%,发育于石灰岩区域,全剖面石灰反应明显,耕层浅薄,结构性差,肥力不足,速效磷含量低,只一个石灰泥田土种。

  二、渗育型水稻土

  面积44378亩,占27.3%,成土母质以坡积物为主,部分为老冲积物,主要分布于丘陵坡地、山地岗背、河谷高阶地及新开垦的老河边等。熟化程度较低,耕层质地粘重、沙漏、浅薄,耕性差,养份含量贫乏,供肥能力低,是本县水稻土中的一类低产田。有5个土属。

  黄泥田土属面积38065亩,占本亚类85.5%,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山地岗背。成土母质以细晶花岗岩、泥质岩等风化坡积物为主,呈酸性,质地较粘重,耕性差,养份低,本土属分为乌黄泥田、灰黄泥田、黄泥田、黄泥骨田、灰黄泥砂田、黄泥砂田等6个土种。

  红土田土属面积119亩,占0.3%,分布于丘陵或山腰上部的陡坡地段,水耕熟化程度低,是典型的低产田之一。本土属分红土田和红泥沙田2个土种。

  紫泥田土属面积1823亩,占4.1%,质地粘重,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通透性差,肥效慢,速效养份不足。本土属分为灰紫泥田、黄底紫泥田、紫泥田、紫泥砂田4个土种。

  砂质田土属面积1087亩,占2.4%,主要分布在溪河两岸的天然堤岸或河流高阶地的老河床。耕层浅薄,沙性极强,易淀浆板结,漏水漏肥,自然肥力低,是泥漏类的典型低产土壤。本土属分沙质田和黄沙田2个土种。

  白土田土属面积3284亩,占7.4%,该土属养份易流失,通透性较差,肥力中等偏低。分白鳝泥田、白底泥田和茹粉田3个土种。

  三、潜育型水稻田

  是面积最少的一个亚类,计19932亩,占12.3%,主要发育于山垅谷地、平洋低洼地和其它地下水溢出地带,属地下水渍型稻土,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土体常年被潜水浸渍,空气缺乏,水、肥、气极不协调,土壤结构被破坏,本类水稻土是主要的低产田。本亚类有2个土属。

  青泥田土属面积11970亩,占60.1%,多分布于垅中、垅口及部分低洼的平洋地。土性冷凉,耕作糊烂,仅青泥田一个土种。

  冷烂田土属面积7962亩,分布于山垅谷地的泉水溢出带及部分的坡低洼地。本土属有机质含量较丰富,潜在肥力较高,但有机质分解缓慢,供肥能力极低,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本土属分为冷水田、锈水田、浅脚烂泥田、深脚烂泥田4个土种。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2023009287号-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35120210013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