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成化二年(1466)至1990年的524年中,有文献记载的对清流造成较大损失的水灾发生32次,平均每16.3年发生一次,水灾大多发生在每年4~6月。洪涝灾害往往冲毁良田、房舍、桥梁。 据明、清、民国版《清流县志》记述,清流发生的水灾如下: 明朝成化二年(1466)夏,淫雨,山水暴涨,人畜溺死甚多。 成化廿年(1484)夏,大雨,山水漂没民居,田苗淤沙,人畜溺死甚多。 成化廿一年,淫雨,县乡民居多被冲坏,人畜溺死甚多。 嘉靖三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大水,城中可行舟楫。 万历六年(1578),凤翔桥被洪水冲垮。 万历八年,归来桥被洪水冲圮。 万历十四年,广济桥被洪水冲圮。 天启七年(1627),大水冲崩龙津、凤翔二桥。 崇祯五年(1632)三月二十日,大水。 清朝顺治四年(1647)四月,大水,平地深丈余,舟从城上入。 顺治七年(1650)四月二十四日,洪水大涨,县前深7尺,县境内外冲去田塘屋宇无数。 顺治十五年(1658)六月初一日,大水,城内水深三、四尺。 康熙八年(1669)五月十四日,大水入城。八月初五四更,洪水陡入城。 康熙十年五月初六,大雨,溪水入城。九日复浸入城。 乾隆十六年(1751)五月,大水,近溪民房一概漂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月二十七日,水颇大,船不能过岸。 乾隆三十九年,大水,东桥折,水至西门桥头。 乾隆四十五年,大水,沿溪民居被淹。 乾隆五十六年五月,大水,东西两桥被水冲断。 嘉庆五年(1800)七月十七日,水骤涨,男妇援墙逃命。县衙大堂水深一丈二尺。 道光五年(1825),凤翔桥被水冲去小半。 道光八年,凤翔桥被冲,五墩均圮。 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二十二日,大水,南面城墙毁十余垛。 民国4年(1915)4月,大水。5月23日,淫雨连绵,溪水暴涨。25日沙溪洋心河骤涨2丈。26日,城内涨入街市,高丈余。 民国5年5月15日,大水,赖坊万寿桥记。 民国37年6月13日至17日,普降暴雨。 解放后,清流发生的较大水灾有5次: 1957年5月27~29日,暴雨,嵩溪河水猛涨,28日,洪水涌进嵩溪深5市尺。 1959年5~6月,两次大水淹没农田1万余亩,冲毁水利工程2282处,桥梁471座,房屋785间,死亡5人。 1968年6月17日,大雨,城关被 水淹达12小时,水位超警戒线4.5米。洪水遍及全县,城关受灾尤重,东门桥冲毁,全县倒塌土墙房屋33648平方米,受淹稻田12506亩,共计损失535万元。 1984年6月1日,日降雨量196.1毫米,城关街道全部被淹,15个乡、镇全部受灾,死亡5人,轻重伤8人,冲毁房屋752座,受淹耕地27009亩,经济损失达992.5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