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旧栏目 > 清流县志
卷三人口与人民生活第一章人口变动第一节人口演变
2010-11-19 09:14: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更新晚期,清流就有人类活动。自隋唐始,北方各地移民陆续迁入,与土居民融合,形成客家人聚居地。以后历经战乱、灾荒、瘟疫,人口数量时有增减,有时或则大起大落,总的趋势是呈波浪状缓慢民展。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全县有5.1万人;万历四十一年( 1613)减为2.1万人;清道光二年( 1822),猛增至10.7万人,为解放前历史最高水平。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不但没有发展,甚至逐年减少,至 1949年初,全县人口仅5.2万人。解放前,清流虽然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但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之下,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很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辛勤劳动一年,人均占有粮食不足 300公斤,且深受地主、富农的剥削,农民实际生活水平更低。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人口增长较快。70 年代始,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提倡优生优育,鼓励少生,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控制,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均有较大的提高。尤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多方面改革,衽富民政策,人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均有较大的提高。 1990年,全县人口137890人,是 1950年的2.75倍。县内全民、集体职工的人均年收入达 1757元,比1950年的411 元增加3.27倍,比1978 546元增加2.22倍;农民人均年收入 912.84元,比1950年的28.5 元增加31.03倍,比1978 77元增加10.86倍。绝大多数农户已解决温饱问题,衣、食、住、行的消费结构有很大改善,正逐步向小康迈进。

  第一章人口变动

  第一节人口演变

  一、解放前人口变化

  清流自宋建县至明洪武初年,无确切的人口资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县有12579户51068人。成化八年(1472),划二里设归化县(今明溪)后,尚有8291户39800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仍有8347户(其中民户7836户,军户316户,匠户178户,马站户9户,医户1户,铺兵户6户,校尉力士户1户)39080人。万历之后,各地农民起义纷起,许多壮丁被征兵,人口剧减,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县内仅存4915户27317人。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人祸,社会动乱,人口大量外迁。

  清初的百余年间,社会经济有一定发展。朝廷规定,续生人口永不加赋,促进人口增长。清道光二年(1822)统计,全县人口骤增至29471户106686人,其中男64494人、女42192人,为清流前历朝的人口顶峰。道光九年(1829)减为19581户93032人,至宣统三年(1911)全县人口93059人。

  民国初期,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人口锐减。至民国24年(1935),全县仅有14825户57659人,民国30年,全县12723户60211人。此后,人口逐年减少,至民国38年仅有14136户52306人。

  二、解放后人口增长

  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逐年降低,特别是60年代许多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30‰,为解放以来清流人口增长的最快时期。这期间,人口发展起伏较大,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严重短缺,人口不正常死亡稳步流,1960年死亡率高达49.1‰,自然增长率仍只有5.6‰。196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 37.3‰。最高的1968年达49‰。70年代中期起,逐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发展速度下降,自然增长率一般为15‰以下,最高年份为1982年的20.35‰,最低年份为1989年的7.04‰。1990年,全县人口137890人,比1950年净增87730人,年均增加2140人。当年出生2894人,死亡904人,自然增长率为14.43‰。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2023009287号-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35120210013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