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旧栏目 > 清流县志
卷三人口与人民生活第一章人口变动第三节人口流动
2010-11-19 10:03: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一、自然流动

  隋唐以后,北方移民大量迁入。历史上较大规模的迁徙有三次,第一次是唐至五代时期,第二次是北宋末年,第三次是元末明初。明清时期本省的邻近各县也有陆续迁居清流的。清流人口逐渐增多,但时增时减,甚至大起大落。民国28年(1939),林畲乡安置难民15户。民国33年,福州、平潭等地渔民460户1500多人迁至林畲乡孙坊、石下等村从事垦荒生产。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绝大多数人迁回原籍,只有9户69人与当地农民结婚成家,定居林畲。据人口普查资料,1985年7月至1990年7月,跨县市迁入清流人口8223人,其中男5897人、女2326人。

  二、计划流动

  1955~1957年,惠安、仙游、连城等地680户901人迁移至嵩口、嵩溪、沙芜3个区17个乡23个村。

  1956年,高坑伐木场、罗坊伐木场吸收南平、尤溪、长汀、闽南等地船工劳力294人。

  1958年,从闽南调进民工782人,分布在庄前、拔口等国营伐木场。

  1961年3月,从江苏调进工人1418人,分布在县内芹口、庄前、下和等伐木场。

  1964年~1965年,晋江、仙游、南安、安溪等县陆续又有1684户7938人迁移至县内,分布在城关、嵩溪、温郊、林畲、嵩口、田口、沙芜、余朋、古坑、长校、里田等公社,自办103个移民生产队。其中城关327户1241人,嵩溪343户1773人,温郊82户338人,林畲47户98人,嵩口235户1407人,田口181户797人,沙芜299户1452人,余朋105户493人,古坑14户79人,长校27户151人,里田24户109人。据1966年统计,移民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5%;移民中有劳动力3157人,占全县总劳动力11.8%。

  1964年,厦门调进56名青年学生,分配在大丰山林场。

  1965年,5103火电厂建立,从三明、永安漳平、泉州、厦门等地调进工人153人。

  60年代末,县内陆续兴建国营兵工厂,约有2000人迁居清流。80年代初,国营兵工厂相继搬迁,绝大部分厂内职工随厂迁走,少数人因与当地人结婚而留下。

  1969~1973年,福州居民下放63户155人,至1975年全部迁回。

  1985年7月至1990年7月,因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学习培训、探亲靠友、退休退职、随迁家属、婚姻和其他等原因迁入的人口有8223人,其中男5897人、女2326人。除其他原因之外,以务工经商为最多,迁入人数2684人,占总迁入的32.64%。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2023009287号-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35120210013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