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病虫害 县内水稻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胡麻叶斑病、黄矮病、细菌性条斑病等。虫害主要有螟虫、稻飞虱、叶蝉、稻纵卷叶螟、粘虫、食根金花虫、负泥虫、稻蓟马等。豆类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角斑病、豆青虫、豆潜叶蝇、豆荚螟等。果树的病虫害主要有疮痴病、溃疡病、红蜘蛛、潜叶蛾、诱壁虱等。油菜的病虫害主要有菌核病、霜霉病、白诱病、油菜蚜虫、菜青虫等。茶叶的病虫害主要有云纹叶枯病、炭疽病、花斑病、茶蚜虫、茶小绿叶蝉、茶蛀梗虫等。烤烟的虫害有蛤蝓等。病虫的发生与耕作制度、作物品种、天气变化相关,地区间也不平衡。 稻瘟病该病为县内水稻较重的病害之一,高温高湿年份尤易发生。1960年,嵩溪公社伍家坊大队150亩水稻因患稻瘟病绝收。每个年份都有不同发生。1981年,全县双季水稻共发病12725亩,为历史最高年份,绝收面积12177亩,损失稻谷440余吨。 纹枯病推广矮秆品种和密植后该病发生较普遍。初见于1970年,发病面积多在2万亩上下,处于高湿下的早稻更易发生。1982年以后,一般年份发病面积均在2.5~3.5万亩之间,损失粮食220~380吨之间。 白叶枯病该病初见于1982年,在李家分社零星发生,发病面积不过百亩。在李家公社零星发生,发病面积不过百亩。1984年,因各乡调种时未严格检验,扩散至嵩溪、余朋、灵地等公社,以63组合为主,发病面积达2008亩。 螟虫历史上这是一种灾难性虫害。以第四代三化螟和一代二化螟为主。60年代,推广矮秆良种时为害较重。耕作制度从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后,发生量剧降。推广杂交水稻后又有所增加。1984年,二化螟受害面积51810亩,损失粮食达115吨。 稻飞虱为县内主要害虫之一,有白背和褐背两种。白背飞虱发生在早稻,褐背飞虱发生在晚稻。以1972、1973、1975、1987年几个年份发病尤为严重,1987年是发病最严重的一年,每亩在1000万只左右,全县损失粮食达300吨。 叶蝉以黑原叶蝉和白翅叶蝉为主,历年都有发生,并传播病毒,引起矮缩病、黄矮病、黄萎病等病害。1975年,每亩在70万只以上。1987年,县测报站测出沙芜乡每亩达1120万只以上,为历史最高年份,全年损失粮食400余吨。 二、防治方法 解放前,主要采用捉卵块、挖稻根、锄田埂草、点灯诱蛾等人工方法防治螟虫,还用中草药防治病虫。1953年始,推广使用化学农药,逐年扩大使用面积,最初使用“滴滴涕”、“六六六”等农药。因其残留量大,70年代后,逐步改用有机磷农药,并先后使用各种杀菌剂、抗菌素。1975年,全县施用农药490.38吨,1978年为500吨,1980年达517吨,每亩耕地平均使用3公斤。1983年后,采用以农药防治为基础,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控制和降低病虫危害。选用抗病力较强的品种,并进行种子消毒。1982年,全县品种大更换,更换率达80%以上。更换品种为744、474、71一20、82003、意珍红、胜红6号。1984年,推广78130、72003、庆元2号等抗菌效果好的品种后,连续7年粮食增产。1984年,嵩口镇以防治稻瘟病为重点开展千亩综合防治示范片,带动全县15000亩的农田综合防治。1985年,全县治螟面积38400亩,治稻飞虱45003亩,纹枯病、卷叶螟23699亩,负泥虫30400亩,防治稻瘟病33.3万亩次,纹枯病2500亩。1990年,农药施用量降至239吨,综合防治面积达2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