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印象清流
清流龙津京剧同乐会
2011-02-11 16:37:00  来源:  责任编辑:黄柳青  

   龙津京剧同乐会创建已69年,原称城关青年京剧社,解放后更名清流城关业余京剧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上级核准为清流龙津京剧同乐会。

  201011月,龙津京剧同乐会应邀到北京参加京剧比赛 6人获奖,其中功勋奖1人,贡献奖 5人。1124 ,时任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的李增祥同志和京剧同乐其他会员,在九龙广场迎接载誉归来的票友们,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清流龙津京剧同乐会:京剧的忠实粉丝

(魏永富/文  2009-03-05)

  ●他们情倾传统京剧,68年来,默默坚守,其中年龄最大的会员 91岁,最小的只有6岁;

  ●他们甘守清贫,在为百姓、为社会奉献中尽享京剧带来的无穷快乐;

  ●他们敢于推陈出新,在各界关爱下,开创出一片喜人天地———

  应邀参加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在节目录制中,与国家级京剧演员王平互动,同唱“智取威虎山(共产党)选段”。会员罗应鹏、童水灵还与鞠萍、赵保乐、孙小梅等著名主持人同演“和谐社区”这个节目。他们精心制作的“中央苏区———福建清流人民向全国观众拜年”条幅,在晚会上闪亮登场,带去了苏区人民的问候……

清流龙津京剧同乐会

清流

  城关上官陶章老先生

  

  在坚守中传承

  “姹紫嫣红龙津艺坛开生面,莺歌燕舞京剧同乐唱新歌”,这是清流龙津京剧同乐会活动室门前贴的对联。 219,记者来到这里,只见 30几个年龄不等的会员正围坐一起,字正腔圆地唱着京剧曲目。

  “龙津京剧同乐会创建已68年,原称城关青年京剧社,解放后更名清流城关业余京剧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上级核准为清流龙津京剧同乐会。”问及同乐会历史, 86岁的老会员汤圣明向记者敞开了话匣子。

  1941年,居于爱好娱乐,县城几户名望人家,出资成立了三港青年京剧社(清流时称三港),添置服饰、乐器,聘请外地名师前来授艺,当时有 40多人参加,大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年,汤圣明老人就是那年加入的。那会没电,在指定地点学戏点的是煤油灯,每天练习唱、练、做、打基本功,遇上第二天演出,头几天都得彩排到天亮,唱戏则在台前燃起松光、火把,当时,娱乐活动少,看的人多,剧团挺“吃香”,除了县城,各地庙会、周边明溪、宁化县城也时常请他们去演。解放后,京剧社影响扩大,南歧、嵩溪等地也成立了京剧社团。文革期间,受大气候影响,剧团活动不正常。改革开放后,剧团恢复,会员又重新聚在一起,活动得以正常开展,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十五大家欢聚一堂,表演曲目,交流心得,传承至今。

  京剧同乐会坚持下来,还在于大家有一股子钻劲。汤圣明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他所了解的许多故事。

  杨维仁,62岁,现同乐会会长,孩提时就爱上了京剧, 1958年参加同乐会,先从小花脸、兵子等跑堂角色学起,平时按剧团写出的词,跟着唱。第二年,功底不错的他开始参加各种汇演,后来龙岩汉剧学校、永安剧团到县招收学员,一眼相中杨维仁,可父母考虑唱戏职业不稳,杨维仁未能如愿。留在清流,杨维仁热情不减,坚持活动,改革开放后,还先后动员妻子和弟弟一起参加。

  58岁的余生旺是同乐会副会长,父亲是热心参与者和嵩溪京剧同乐会的“台柱子”,家离县城 20多公里却常在龙津京剧同乐会演出缺角色时,步行到县城参加活动。受父亲影响,余生旺从小热衷京剧, 2002年调进城后,余生旺入了会,看同乐会打击乐方面薄弱,带着一班子人利用晚上农闲时间,到城郊找老师傅拜师。夜里安静,怕惊扰村民休息,九点过后便停下锣鼓,改用筷子在桌椅上敲节奏。 6岁的外甥女纪靓杰是余生旺的“徒弟”,也是同乐会最小的会员,刚出生五六个月,余生旺就带着她听京剧 VCD片、经常参加活动,几年耳濡目染,纪靓杰成了“名角”,同乐会组织的演出常能见她精彩的亮相。

  范必应,长汀到清流定居的一名修表工,是同乐会的第一代元老,年轻时演丑角,后来专门整理京剧行头。临终前,他嘱咐儿子,要好好弘扬国粹,积极参加同乐会。儿子接过父亲“衣钵”,虽说唱腔不好,可在舞台忙前忙后,是大家眼中公认的“后勤能人”。

  而今,同乐会有会员46人。活动时间也由原来的每月两次,变为每星期三、星期六、星期天聚会一次。  

老悟   

清流

   在奉献中找快乐

  同乐会是业余团体,大家凭着兴趣走到一起,在活动中寻求快乐,在为社会默默奉献中获得快乐。谈起参加同乐会心得, 89岁的王传三感触间颇有几分自豪。

  王传三老人回忆,抗日期间,同乐会编演曲目,倡导抗日救国,当时有近10 名会员带头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会员还响应购买飞机抗日号召,每人至少捐出5块大洋。邻近的明溪县筹建学校,同乐会的 40余名会员前往义演半个月,门票所得悉数捐助。解放后,县广播电台自办节目不多,许多同乐会员受邀成为嘉宾,每个星期他们都要对着话筒,现场演唱京剧,通过广播为当年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群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快乐享受。近年来,党的惠民政策温暖全民,同乐会更是不甘落后,争当志愿先锋,以“京腔”广泛宣传征兵工作、计划生育、平安建设、护林防火、医疗卫生等。

  在同乐会内部,长期以来,也始终洋溢着奉献互助之风。巫桃增是名驾驶员,未入会前,父亲巫万程及同乐会其他成员前往乡下或外地演出,巫桃增都是“私车公用”,免费服务。父亲去世后,巫桃增“补了员”,当起了乐师,同乐会需要用车,更是随叫随到。会员中倘遇逢有人操办红白喜事,众人热情伸手,帮助解决。汤顺平, 2005年危房改造,缺少资金,大家慷慨解囊你500、他 1000助其渡过难关。1980年,巫桃增房屋受灾,全体会员不约而至,帮忙清理塌方。

  有了这样的氛围,大家聚在一起更加快乐。杨维仁会长说,随着电视、网络、VCD 的普及,城镇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可京剧同乐会会员却始终当好京剧“粉丝”,乐此不疲。官火根,59 岁,父亲官陶章在1961年困难时期,牵头创办了南歧京剧同乐会,受其影响,官火根很早就加入了同乐会,现在城区销售谷种,遇有活动,他都会放下手中生意,前来参加,问为何有如此动力,官火根笑容满面: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

  91岁的邹学富老人是红军失散人员,在会员中年龄最大,每次同乐会活动,他都要步行十几华里前来。对此,老人有自己的说法:步行参加活动强健体质、愉悦心身,可谓一举二得。

  宁化92岁的退休教师肖戴农,是名“编外会员”,经常到清流参加活动。去年农历正月初二晚走路不慎摔倒,脑皮出血,第二天老肖瞒着家人,如期赴约在清流举行的清流、宁化、明溪三个县票友联欢会。龙津同乐会活动室至今还贴着他写的一幅对联:拉胡琴益寿延年、唱京剧怡情养生。

  

清流

  在关爱下成长

  龙津京剧同乐会活动室的墙上,有一块全国京剧票友送戏万里行办公室和中华京剧票友艺术节组委会联合授予同乐会的牌匾。牌匾上写着:“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活动中,你单位做出积极贡献,经评定为优胜社团,予以表彰。”

  副会长余生旺告诉记者,全国京剧票友送戏万里行办公室和艺术节组委会了解到龙津同乐会坚持60 多年后,决定邀同乐会参加在江西举办的活动。去年128 日至10日,送戏万里行演出团应同乐会诚请,到清流专场演出,并与同乐会举办了两场联欢。事后,演出团对同乐会京剧功底和弘扬国粹精神大加赞赏。

  今年17日,同乐会 11人启程,应邀参加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据了解,全国现场观众仅 70个名额。在9日至12 日节目录制中,他们与国家级京剧演员王平互动,同唱“智取威虎山(共产党)选段”。会员罗应鹏、童水灵还与鞠萍、赵保乐、孙小梅等著名主持人同演“和谐社区”这个节目。他们精心制作的“中央苏区———福建清流人民向全国观众拜年”条幅,在晚会上闪亮登场,带去了苏区人民的问候。如今,同乐会与全国 21个省市票友会有联系。

  同乐会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支持。采访时,会员们都有共同的心声。

  同乐会服饰、道具、音响设备老化陈旧,县宣传、工会和龙津镇等部门单位热心帮助解决。同乐会没有固定活动场所,津城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人黄汉水腾出 200多平方米的场地,免租给同乐会使用。城区九龙广场和江滨路竣工后,县里划出了专门区域,供同乐会表演。县委书记纪熙全夜里忙碌之余,路经此地,遇上同乐会演出,总会听大家唱上一段,聊上一会,给予鼓励。

  条件改善,氛围日渐浓厚,同乐会劲头更足了,大家不仅传唱传统剧目,还编写现代剧目,开展老戏新唱,推出了“龙津八景换新颜”、“龙腾虎跃奔小康”等一批雅俗共赏的新作。

  “今年(2009年),我们计划到每个乡镇跑一下,开展‘送戏千里行’活动,庆祝建国 60周年。”问到下一步打算,不久前刚被中华京剧票友艺术节组委会聘为副秘书长的余生旺说出了心底的愿望。  

老悟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2023009287号-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35120210013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