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间,台湾、天津等外地木商抵清流经营木材生意,松木一般是单筒漂流到安砂扎排;杉木由小溪赶羊到九龙溪,再扎排流送到马尾,运往各地销售。
解放初,杉、松木由木材生产单位集运到小溪边扎排,扎排地点有坪背、横口、嵩口、田口、□埔、木兰、秋口、沙芜、洞口、六龙下等地,然后交水运单位流送。1953年4月设城关、嵩口、沙芜、大岭尾、安砂转运点,经转运点逐点转运到永安,经南平而福州。木排至一龙头时需请洞口、汶潭的老水手过龙,木排过九龙十八滩需换5次排工。 1955年,沙芜运木队成立,有水运工人30人。当年推行枕木无钉装排法,安全通过九龙十八滩。翌年2月14日运木队扩充为运木大队,有水运工人100人,在城关、嵩口、沙芜各驻一个分队。当年,小径杉木双底木排过龙成功。1958年,排运改为大河赶羊。 1959年初,木材由交通部门承运。同年8月18日,嵩口林业车队成立,由交通部门和嵩口车队共同运输。1960年1月8日,坪背至拔口15公里平车道(简易铁路)建成通车。自此,拔口伐木场,东华乡沿线的拔里、阳坊、下窠、供坊、桥下村生产的木材全部通过平车运送到坪背,转水运到永安贮木场;松木大径材和杂原木则由汽车陆运到荆西贮木场。因拔口伐木场资源不足,运输成本提高,1982年撤除平车道,路基加宽改为简易公路。1961年11月,木材转运站划归燕江水运处管理。接收清流、宁化、永安的到材和木材水运。1962年6月停止大河赶羊改以汽车陆运为主,水运恢复扎排流送。当年原木到材2.81万立方米,水运占35.6%。1963年3月,进行机构调整,县森工局购进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实行产运合一。1964年,华东车队和上海车队来到清流,支援木材运输。1965年,县木材采购站首创钢管排梢和金属梢枕、梢架,解决杉木排梢的缺乏。同年,下和伐木场推广松木无渡架排运,到材4.89万立方米,水运占37.19%。1970年,由汽车五团五连负责物资和木材的运输。1971年,嵩口电站施工断流,木材无法过坝,需汽车陆运至嵩口再推河扎排流送。1972年成立清流林业车队,负责清流、宁化运输,当年原木到材5.65万立方米,水运占31.26%。1975年,安砂电站关闸蓄水。是年森工单位12辆货车投入生产、生活和木材运输。1976年2月始,由嵩口木材转运站负责全县木材水运,集中在□埔编排,用汽船拖运到龙头转运站,出河转汽车陆运到永安,原木到材6.47万立方米,水运占29.55%。70年代,清流公路形成网络,便道直接开到山上堆头,对一些用材大户,如青州纸厂、三明胶合板厂等,直接送货上门。1978年后,木材进入经营市场,由生产单位直接销售,实行产销见面,议购议销,木材流向全国各地,由林业车队、县车队、森工企业自有车辆和私人承包的车辆等承运。1985年木材销售11.87万立方米。1989年销售11.30万立方米,水运占1.6%。1990年,仅销售10.50万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