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下窠欧阳远聪倡建官陂,旋即湮塞。嘉靖间,县内有成陂、雷公陂等73处。清道光至民国有新陂、枫陂等53处。据1950年普查,全县仅有李家乡鲜水村小围塘1处17口,蓄水8.5万立方米,灌溉农田百亩。解放后,各乡镇普遍建设陂塘,平时蓄水养鱼,旱时放水灌田,缓解小面积的短期干旱。1953年,建长校石陂头土坝1处,蓄水1万立方米,灌溉农田35亩。1958年,中央提出农田水利建设“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方针,蓄水工程有较大发展,当年,全县建有嵩口、□埔、箭竹坑等土坝21处,灌溉农田1068亩;小(二)型4座。随着60年代开始的耕作制度改革,农田灌溉需水量增大,县政府贯彻执行“大办农业”的方针,集中全县劳力,开展水利建设。1971~1988年,在嵩溪、嵩口、沙芜、赖坊、林畲、温郊、邓家、灵地、里田乡建成蓄水工程计13座,并对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和挖潜配套。至1990年,全县建成蓄水工程108座,总蓄水3137.21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13座,山围塘86座,有效灌溉面积3.92万亩。
县内主要水库有: 琴源水库 在赖坊乡琴源村。始建于1959年,1960年停建。1974年9月重新上马,技术主管李宗武,全县各公社组织劳力,以公社为单位成立14个连队,在1976年9月至1977年4月的施工高峰期上场劳力达6000人,1984年12月竣工。后由三明地区水电局对水库防洪保坝进行校核,大坝比原设计加高1.71米,坝顶程从593.6米加到595.81米,为土石混合坝,坝高42.31米,坝顶长180米,总库容1494万立方米,总投资636.59万元,库区淹没土地508亩,原琴源大队64户、309人搬迁。1981~1990年,国家又投资800万元,修建左干渠,解除灵地等乡1.35万亩的干旱威胁,年发电量250万度。 高地水库 在嵩溪镇余坊村,为粒土心墙坝,1970年动工,由嵩溪乡余坊、阳坊等受益村组织劳力兴建,1974年1月竣工。坝高18.4米,坝顶长150米,总库容100.4万立方米,工程投资45.5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1.05万元,动用劳力14.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8.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12亩。 时州水库 在嵩溪镇原时州伐木场旧址下游200米峡口处。为细骨料混凝土砌块石拱坝,坝高37.7米,总库容500万立方米。1975年11月动工兴建,组织民工200余人参加拱坝施工,淹没土地80亩,迁移人口35人,工程投资130.3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96.65万元,使用劳力25.7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8.1万立方米。1989年2月竣工,灌溉面积4300亩,由于渠道配套不够完全,影响部分灌溉。 洋坑水库 在赖坊乡大丰山林场。1982年5月动工兴建,1987年12月竣工。为细骨料混凝土砌块石双曲拱坝,坝高27.3米,总库容680万立方米,工程投资79.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4.8万元,动用劳力4.8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0亩。 马头坑水库 在嵩口镇沧龙村泮村马头坑。1984年3月,动工兴建,1986年12月竣工。为大棱体土坝,坝高24米,坝顶长68.4米,总库容104万立方米,工程投资61.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5万元,使用劳力13.57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2.2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50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