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旧栏目 > 清流县志
第一节 采种育苗
2011-05-17 15:16: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一、采种

  民国28年(1939),采集相思树等少量种子,还从农村收购乡土树种,供应农场育苗。

  1951~1952年,农民零星自采自育,树种有油桐、油茶、乌桕等。

  1953年,县委在区长、书记联席会议上,布置采种任务。决定在一、三、四区8个乡采种。林业干部分头深入重点区乡,做好宣传发动和技术指导。以互助组为基础,党团员积极分子为骨干,发动妇女、小孩、老人采种,男人上树修枝,妇女小孩采球果,共采种540斤。

  1954年,以杉、松、桉为主,发动群众采种。但一些群众采取杀鸡取蛋的方法,砍杉木枝采种。

  1958年,以国营采伐场和社办林场、伐木场为核心,发动群众采种。灵地组织采种专业队150人突击采种。国营伐木场、林场于11月29日开展“采种暴动日”活动。

  1965年开始采用育林基金补助社队育苗造林,贯彻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的“三自”方针。1965~1966年,社队和国营场圃自采自育,不足的种子由林业局进行余缺调剂。

  1970~1971年,大搞采种群众运动,根据育苗需要组织采种。马尾松、油茶和从省外调进的一部分种子由省统一分配。其余种子由县林业局进行余缺调剂。

  1972年,收购的油茶种列入计划,抵油茶籽征收指标,并由粮食部门按省、地规定标准给予奖售。

  1979年,建立杉木种子园224亩。其中:大丰山林场94亩,拔口伐木场36亩,下和伐木场56亩,芹口伐木场38亩。1989年,桥下村建立杉木种子园391亩(已定植)。1990年灵地乡灵地村建立马尾松母树林1993亩。利用天然松木中龄林间伐,每亩留40~50株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树,四周营造防火林带。由于杉木种子园面积小,马尾松母树林刚建立,种子不能满足大面积造林更新需要。

  1988年5月,灵地兴建松木球果烘干厂,安装辽宁产的IHT—85型烘干机,总投资19.5万元,于1989年冬建成投产,18~20个小时可处理松木球果4000斤。1989年处理松木球果8万余斤,种子1340斤,为防止种子霉烂起了很大作用。1990年,采种3500斤。

  二、育 苗  

  民国28年,县区农场从外地调进相思树等少量种子,并从本县农村收购种子。是年播种2297.7升,插条310株,开始育苗。翌年,县三港示范场和中心农场培育油桐、桃杨、樟、苦楝、板栗、银杏、乌桕、泡桐、槐等苗木。直至1953年,尚残存零星的油桐、板栗等苗木。

  1951~1952年,乡村农民自采自育零星的油桐、油茶、乌桕种苗,每年育苗约7亩

  1954年,县苗圃成立,发动群众采种培育杉、松、桉木苗,育苗19.56亩。1956年,城关黎明社、建南社建立苗圃,是年,全县育苗97.29亩。1958年,以国营采伐场、社办林场、伐木场为核心发动群众采种育苗,灵地组织150人的采种队突击采种。至1965年,苗木基本自给。1965~1969年,使用育林基金补助社队育苗,社队和国营场圃自采种自育苗,种子余缺由林业局调剂。1972年长校、江坊耕山队培育杉木、马尾松苗成功。1974年,造林用苗开始由县苗圃为主转为以社队育苗为主,县苗圃主要培育绿化大苗。1975年从三明引进银桦树种。1976年起,使用冷藏杉木种育苗。1978年由浙江引进广玉兰成功,1979年从南京引进雪松。是年,全县建立杉木种子园224亩,其中大丰山林场99亩、拔口伐木场36亩、下和伐木场51亩、芹口伐木场38亩。1979年,社队育苗保存率达80~90%。1980年,农村落实生产责任制,由生产队育苗逐步转为社员个人承包育苗。1987年选择专业户育苗,保存率达95%以上。1989年,东华乡桥下村建立杉木种子园391亩。全县育苗686亩。1990年,灵地乡灵地村建立马尾松母树林1993亩。全县苗木基本自给。是年夏,培育松木容器苗300余万袋。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2023009287号-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35120210013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