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力运输 (一)挑运 以人体肩挑为主。清流虽有龙津河水路运输,但航道险滩多、运期长,小件货物、柴米油盐多靠人力挑运。一壮劳力负30公斤,每日可行20公里左右。主要挑运工具为扁担、藤络、箩筐、篾箕、背篓等。 (二)轿运 有便轿和官轿两种。便轿为竹制轿身双人抬,多在民间使用。官轿为木制轿身,四人或八人抬,官家独用。民国年间,嵩溪、嵩口、灵地、田口、沙芜塘等地有轿店,县城有轿行。 (三)板车运输 1956年,荆谢线县境路段施工,最早使用胶轮人力车运料。1957年,浙江独轮车运布至清流。1958年“大跃进”中,提出实现“车子化,解放肩膀”口号,大量制造木轮车,因耗时、费力、不实用,没有推广。1959年,人力胶轮板车进入消费市场,至1965年,全县胶轮车增至776辆。1961~1968年,人力胶轮车总运量达150440.67吨,年均运量18805.08吨,其中1966~1968年为79880吨。板车运输至今仍是城乡经济建设中交通运输重要辅助工具。 (四)自行车运输 1952年,清流城关第一次见到自行车,群众很感兴趣。自行车因其经济、灵活、实用等特点,很快被广大群众接受。多为载人,兼运物,也有改制成三轮车来作载货用。1957年,县邮电部门开始用自行车递邮。1970年,自行车开始定量进入县内市场。1982年后,自行车供应紧张局面逐步缓和,至1990年,全县有各类自行车3万余辆。 二、汽车运输 (一)运输单位
省属清流汽车运输公司 1956年3月,福建省运输公司永安分公司设清流汽车运输站,车站租用城关生产街民房。1958年2月,运输站迁入水东街新址。1986年投资250万元,新建占地3417平方米的新车站,1990年竣工。当年有干部职工67人,客车11部、货车6部,通三明市及各县日班10班。 林业车队 1972年5月成立,初有职工108人。1990年有汽车36辆194吨位,有职工153人。 清流县汽车运输公司 1973年8月,县拖拉机站汽车队成立。1977年4月,改为县汽车修配厂,汽车队改为该厂车队。1982年为扩大营运业务,与三明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联合,改称县汽车运输公司。 供销车队 1977年1月成立,初有职工10人。1990年有汽车6辆30吨位,有职工53人。 林工商联合运输公司 1983年,嵩口、嵩溪、东华、长校等乡先后成立合资林工商联营公司,灵地乡成立合股汽车运输队,计有东风牌、解放牌货运汽车18辆90吨位。城关有个体客运专业户3户,有大客车1辆、小客车3辆。 (二)客运 1954年4月,一部货车载惠安移民至清流城关,为县内汽车客运之始。1956年,省运输公司永安分公司设清流运输站,开辟清流至宁化谢坊达连城转永安客运班车,隔日一班。1957年6月,开通城关至田口、赖坊、沙芜客运班车。1961年,省属汽车运输公司在嵩溪、灵地、长校、里田、林畲设汽车站或代办站,方便旅客乘车。1973年,全年客运21.3万人次,周转量670万人公里。1976年,全年客运29.80万人次,周转量962万人公里。80年代始,清流经济迅速发展,客流量增加,当年客运54.3万人次,周转量1944万人公里。1984年3月,县运输公司开办客运业务,当年客运287万人次,周转量12771万人公里。此后,个体出租车以其灵活、周到的服务方式迅速发展进入客运市场,省、县属运输公司客运业务多被个体司机包揽,县属运输公司停止营运,省属运输公司的客运业务也大量减少。至1990年,全县有客车54部,营运里程401公里,日发班车30班、1800人次。全年客运847.12万人次,周转量3495万人公里。 (三)货运 1954年,清流正式开办货运业务,但货运量很少。70年代初,货运有初步发展。1973年,县拖拉机站汽车队成立,与省运输公司一道参加货运,当年货运量3.23万吨,周转量300.72万吨公里。 1971年,县供销车队成立,有汽车4辆13吨位。1972年成立林业车队,有汽车47辆248吨位。同时,各企业单位积极加强自身的运输能力。80年代后汽车运输个体户和联合户得到发展,社会运输力量迅速增强。1985年达21.6万吨,周转量320.65万吨公里。1990年,全县有货车363辆1743.85吨位,货运量47.96万吨,货运周转量12469万吨公里。 三、木船运输 1952年,福建省航运总局设立清流沙芜塘航管站。1957年4月,清流县沙芜塘航运管理站成立,有职工56人,机动船3艘,8匹马力13.5吨位,木船20艘65.55吨位,往返嵩口客货航运。同时,城关航运管理站成立,有机动船4艘,120匹马力22吨位,196客位;木船14艘35吨位,往返嵩口客货航运,每日4班次,年客运量30余万人次,货运量100余吨。1959年10月,嵩口民运管理站成立。1963年2月,改为嵩口航运管理站,有木船5艘10.65吨位,往返沙芜客货航运。由于公路运输能力的增加,木船货运量较50年代减少,年货运量不足100吨。
1975年,嵩口电站和永安安砂电站水库先后建成,龙津河及支流田口溪航运上下受阻,沙芜航运站并入嵩口航运站,沙芜至嵩口、永安河段航运因水库受阻而停航。此后,仅城关航运站机动船客运嵩口电站水库前,日往返4班次。年客运量78.4万人次。80年代以来,公路客运能力大为加强,航运年客运量一般只有13~15万人次。货运量只有50余吨。1990年,全县木船客运17万人次,货运76吨。
四、搬运装卸
解放前,清流无专业搬运装卸组织,零星搬运装卸均由农民临时组织,以传统的扁担、谷箩为搬运工具,靠肩挑人抬。
1951年春,沙芜54人联合组成搬运合作社,参加支前公粮的搬运装卸,为县内第一个搬运组织。1957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沙芜塘搬运站,有职工17人,人力板车17辆。同年7月,城关长途运输社成立,参加农村公粮入库搬运装卸。是年,全县从事搬运装卸人员43人,有人力板车21辆,搬运量2.54万吨。50年代末60年代初,城关、嵩溪、嵩口相继成立搬运组(队),搬运装卸业务量较前期增大。1965年,全县从业人员125人,有人力板车60辆,全年搬运装卸量10余万吨。“文化大革命”期间,搬运装卸人员明显减少。1970年,全县从业人员92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迅速发展,搬运装卸队伍随之增大。1980年,全县有从业人员106人,人力板车83辆,全年搬运装卸量17.24万吨。此后,生产、销售实行自行承担搬运装卸业务,专业的搬运装卸队伍和搬运量大为减少。1984年,全县从业人员91人、人力板车69辆、搬运装卸量9.47万吨。1990年从业人员减为46人,人力板车10辆,搬运装卸量3.3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