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力发电 1954年8月,建立清流县电厂。同年10月,在城内北门伍氏家庙,安装16马力煤气机带动10千瓦发电机发电。1955年8月,改装为40马力木炭机,带动30千瓦发电机,年发电1.8万度,供县城机关和部分群众夜间照明。60年代后,火力发电被水力发电取代。 二、水力发电 1958年建成的沙芜公社洞口水电站,装机容量8千瓦,是清流县水电建设之始。至1960年,年提供生活用电量为42.3万千瓦时。至1975年,全县建成社队水电站73处计1166千瓦。较大的有长校公社沙坪电站,装机150千瓦;里田深渡电站,130千瓦。并建成嵩口坪水电站,该站有1600千瓦立轴机组4台、总装机6400千瓦,总投资1147.686万元,年平均利用小时5940时,年平均发电量3500千瓦时,全县发电量增至364.85万度。1976年始,城乡家庭用电基本普及,结束“碾米磨面靠双手,松光竹篾当灯明”的历史,全县总用电量达9493万千瓦时,有了电力,工业迅速发展。1980年,年生活用电为205.5万千瓦时。1982年,工业用电达1460万千瓦时,农业生产用电为102万千瓦时,生活用电达332万千瓦时,全县发电量4438.6万千瓦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得到广泛运用。1985年,全县发电量4667万度。其中,工业用电量达1780万千瓦时,农业用电为123.3万千瓦时,文化生活用电为382.75万千瓦时,分别占38.14%、2.64%、8.20%。1990年,全县发电量9500万度,工业用量达7415万千瓦时,农业用电274万千瓦时,生活用电550万千瓦时,其他25万千瓦时,比1985年分别增长316.57%、122.22%和43.7%。 三、电网供电 1966年,为满足设置在清流的三线企业生产用电需要,闽北电网110千伏输电线路延伸到清流城关,并在城关、嵩溪北坑建成2座110千伏降压站,为城关、嵩溪提供优质的省电网电能。1971年5月,架设林畲至北坑变电站10千伏配电线路,形成嵩溪、林畲10千伏供电网络,架设清流718变电所至嵩口坪水电站35千伏输电线路,初步形成由省电网供电的清流北面电网。1976年5月,架设清流718变电所至清流城关10千伏供电线路,城关由直供改为趸售。1977年10月,架设嵩口坪至罗口煤矿35千瓦送电线路。1982年,琴源水库罗坑电站投产,架设罗坑至灵地、邓家、李家、赖坊10千伏供电线路,形成清流南面独立电网。1985年12月,架设罗坑——北团10千伏高压线路18公里,与连城县北团并网供电。1986年9月,鱼龙岗电站建成投产,至此,全县形成较为完善的电网。
1990年,全县拥有35千伏输变电工程6处,35千伏变压器10台,容量32130千伏安。主要设施有;嵩口坪水电站升压站35千伏出线二路,线路长10.9千米,出线二路有35千伏主变1台,容量7500千伏安;10千伏主变一台,容量4000千伏安。嵩口坪变电站35千伏出线五路,10千伏出线四路;有35千伏变压器1台,容量2000千伏安。鱼龙岗水电站升压站:35千伏出线三路,线路长22.5千米;10千伏出线五路,35千伏主变1台,容量10000千伏安;10千伏主变1台,容量3200千伏安,罗口降压站:35千伏进线一路,线路长15.6千米,10千伏出线一路;35千伏变压器1台,容量800千伏安;10千伏变压器1台,容量630千伏安;嵩口电化厂降压站,35千伏进线一路,线路长1.1千米;35千伏变压器2台,容量2×4000千伏安;35千伏电炉变1台,容量3200千伏安。嵩溪变电站:35千伏进线二路,线路长15.6千米;10千伏出线六路,35千伏主变设计2台,容量2×2000千伏安。全县有水电站20处45台,装机容量18400千瓦,拥有高低压线路1260.57公里,其中35千伏高压线路67.3公里,配电变压器204台11760千伏安。全县水电总投资4226.5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