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清流主要的出口物资以香菇、土纸为大宗,均由商人上市或登门收购,水运到永安、福州。尔后,销往香港、越南等地。年出口量土纸为一万余刀,香菇为1万斤。抗日战争爆发后,对外运输阻滞,土特产品无法外运,只运至永安等地,供国内市场销售。
为发展对外贸易,解放后,清流土特产品得以开发,但发展缓慢。供销社仅收购一些农副产品,调运永安专区供销社,统一组织对外出口,主要商品有土产、畜产等。1961年,成立外贸公司,负责组织出口货源。1964年出口额仅8.04万元。1968年始,逐渐建立香菇、茶叶生产基地,从经济、技术上给予支持。开发松香、松节油、白木耳、人发、香料油等出口商品,翌年,出口额达78.89万元。1970年始,增加香料油、粮油食品、工艺品、机械、化工等产品。同年11月,外贸公司并入农副产品公司,无法开拓其他种类产品。1972年出口额为124.44万元。 1974年11月,为统一对外贸易需要,恢复外贸机构,出口产品采取多收多购。同时组织、扶植外贸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增加活鱼、活鳖及木柄坯等竹木产品,皮张、羽毛、兔毛、香料油等出口产品仍由省、市统一组织出口。当年出口供货总值55.48万元。此后,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行较大调整。出口物资主要是轻工艺品、矿产品和工业品。1979年出口产品增加蘑菇。外贸部门依据当地资源,致力于“山海合作,外引内联”。1982年,又开发新产品砌砖刀、犁刀、手摇钻等销往马来西亚等地。当年出口额为290.91万元。1986年,外贸部门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发结晶硅及硅系列产品出口,当年出口额为859.98万元,比1982年增长195.6%,实现利润7.85万元。1987年,建立清流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至次年,自营出口创汇443.3万元,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国。为协助港、澳、台同胞来县办厂,1988年聘请35名信息员,负责信息联络。1990年出口额为791.18万元,其中粮油类1.34万元,地产类358.25万元,工艺类17.22万元,五金矿产类295.30万元,其他119.0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