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 货
民国期间,货物均由私营商店从福州、广东以及邻近的长汀、连城、永安等地购进供应群众。解放初,县百货公司经营百货批发、零售业务,供销社均设百货门市部,一部分合作商店和个体商贩也经营百货,品种有日用工业品、针棉织品、文化用品、日用杂品等。1953年,销售火柴93件,肥皂91.5箱。1954年始,销售暖水瓶、搪瓷面盆、口杯等。1953年始,销售3辆自行车。60年代,日用工业品奇缺,肥皂、火柴、毛线等实行定量凭证供应。随之,为回笼货币和满足部分消费者需要,对工业品实行敞开,高价供应。1978年后,商品供应逐年增加,票证取消,商品销售量大增,人们对日用品需求越来越多,1990年商业部门主要销售商品有:火柴1044件,肥皂2443箱,缝纫机590架,手表3183只,自行车1640辆,皮鞋1300双,保温杯12100个。
二、日用杂品
民国期间,均由个体商贩经营。1956年始,供销社始经营陶瓷、土纸、雨伞、草席等批发业务,当年销售陶瓷器3.4万件,草席6655条,1960年始,销售铁器1781件。1962年,陶瓷器销售上升为14.1万件,土纸收购1522担,均销往广东一带。为满足市场需要,供销社设立陶瓷器门市部,当年销售29.4万件。1980年,陶瓷器经营品种达100余种,销售54万件,铁锅年销售六七千口。1981~1990年,每年销售陶瓷器30~40万件,草席万余条,铁锅6000~8000口。
三、针纺织品
民国初期,清流针纺织品的购销,主要以棉布、土布、夏布为主,多从长汀和江西省南丰等地购进。解放初,清流城乡仍然只供应棉布、土布、夏布。
1954年,国家对棉花、棉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定量供应,无论农民、居民,每人发给布票1.7丈。1959年,除棉布凭布票购买外,根据货源情况,对手帕、毛巾、毛线、袜等,实行凭票供应。至1964年,手帕等针织品逐步敞开供应,对出生、死亡者,给予布票补助。1967年,针织品减收布票。1977年,对化纤混纺布,按含棉量比例收票。1981年,国家调整涤棉布价格,引导农民购买混纺布、化纤布。1983年,全部棉纺品免收布票,敞开供应。
据商业部门统计,棉布销售:1953年为25.06万米;1957年为28.77万米,1962年为13.77万米,1965年为43.4万米,1976年为46万米,1975年为59.44万米,1980年为55.48万米,1985年为31.31万米,混纺布44.21万米,化纤布9.58万米;1990年为棉布12.96万米,混纺布17.85万米,化纤布1.61万米。
年份
|
火柴
(件)
|
肥皂
(箱)
|
保温瓶
(个)
|
面盆
(个)
|
手表
(只)
|
缝纫机
(台)
|
棉布
(万米)
|
化纤布
(万米)
|
混纺布
(万米)
|
皮鞋
(双)
|
胶鞋
(双)
|
卫生衣
(件)
|
1952
|
93
|
91.5
|
|
|
|
|
25.06
|
|
|
|
|
|
1957
|
810
|
984
|
1512
|
1044
|
|
1
|
28.77
|
|
|
47
|
16403
|
|
1960
|
2020
|
1822
|
5043
|
5228
|
|
32
|
36.80
|
|
|
189
|
19749
|
|
1962
|
2079
|
1188
|
4996
|
4521
|
89
|
117
|
13.77
|
|
|
91
|
34655
|
|
1965
|
1793
|
1860
|
3039
|
2635
|
72
|
102
|
43.40
|
|
|
|
|
|
1970
|
2181
|
3625
|
|
3859
|
300
|
160
|
51.7
|
5
|
|
|
5100
|
13480
|
1975
|
1318
|
3183
|
|
7399
|
893
|
293
|
59.44
|
16.33
|
|
|
|
1518
|
1978
|
1691
|
3148
|
|
3222
|
1998
|
527
|
53.93
|
26.00
|
|
|
|
34363
|
1980
|
|
5640
|
10900
|
10300
|
3333
|
1877
|
55.48
|
27.80
|
16.92
|
6100
|
88000
|
14400
|
1985
|
3814
|
12197
|
13900
|
2000
|
6045
|
1076
|
31.31
|
9.58
|
44.21
|
1200
|
119800
|
6000
|
1990
|
1044
|
2443
|
12100
|
|
3183
|
590
|
12.96
|
1.61
|
17.85
|
1300
|
3200
|
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