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前,清流农村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或纯木结构的简陋平房,布局零乱,普遍低矮窄小,人畜混居,环境卫生极差。 解放初期,县内农村主要进行一些公共设施建筑,群众建房较少。至70年代初期,农村因人口骤增,人均住房面积下降,加上多年未建设新房和改造旧房,农村的住房问题已显得十分突出。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农民始有富余的钱,开始逐步新建或改建住房。80年代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一度出现建房热潮,同时也出现乱占耕地建房的现象。农村的房屋建设逐步由砖木向砖混二层三层甚至多层发展,并注重实用、美观、功能配套。 1990年,全县601个自然村建房面积155.45万平方米,其中70年代新建面积占总住房面积的24%,80年代占53%。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6.27平方米,居全省前茅。全县有249个村庄饮用自来水或卫生水,受益人口72686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8.3%;通电村庄541个,占总村数的90%以上。大路口等部分经济条件较优越的村庄,已开展新村规划和建设。 大路口村 距县城7公里,为嵩溪、嵩口两镇交界路口处,交通便利。下辖13个自然村,全村131户,581人。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的实力增强,公共建筑、民用建筑迅速增加。1978~1990年,兴建公共建筑面积1739平方米,为1978年以前的3.7倍,兴建住房面积114200平方米,为1978年的1.86倍。各自然村均铺设一条水泥路面,86.26%的村民饮用自来水,并投资兴建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覆盖率达100%。1990年,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52.2平方米,20.5%以上为砖木以上的结构住房,人均占有水泥路或水泥广场5.55平方米。 冷水坑村 60年代初期,村民的居住条件仍非常差,据1965年统计,全村20户101人,有房屋15幢,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6.5平方米。1978年冬,开始规划改造旧房建新房。至1984年,全村27户有26户已兴建砖木结构房屋面积4200平方米。同时铺设自来水管2660米引来山泉水,村主道铺设水泥路长150米。1988年后,村部、小学、医疗站相继落成,并架设高压线,铺设2条村道水泥路面320米,修建700米的下水道。1990年,全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34平方米,96.71%为砖混和砖木结构。 鲜水村 村内地势平坦、宽阔,房屋缀于平畴交错的稻田之中。村民居住较分散。村头处有数口明镜般的“鲜水塘”,故名鲜水村。每口塘都有数个泉眼,泉水夏凉冬暖,组成“一”字形水的长廊,风光秀丽,所产鲜水鱼味美肉嫩。1985年,拟定“鲜水塘公园”规划。1990年,铺设村内水泥路,长200米;全村住房建筑总面积3.47万平方米,其中70年代以前占30.76%,人均居住面积16平方米。 南山村 村内有唐“九龙庙”和清“大戏台”等古建筑,其中“九龙庙”为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60年代以前,民房建筑极为简陋,公共设施甚少。70年代后期,住房建设增多,仍以土木结构为主。80年代后,砖混结构房屋渐多。1980~1990年,共建民房251幢,其中砖混7幢,砖木6幢。村内主要公共建筑设施为南山小学、赖坊中学、村部办公楼、礼堂等。1990年,铺设村内主干水泥路,长300米,全村普及饮用自来水,普及用电照明。是年,全村235户,1100人,民房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其中50年代以前的建筑占50%,人均居住面积19平方米。 □埔村 70年代初期,因兴建安砂水库,整个村庄向高处迁移,多数为土木结构两层房屋。1973年建村部,属砖木结构房,面积约260平方米。1980年,村投资2万余元改用嵩口坪电站供电。1988年4月,建成□埔电话机总台。同年6月,兴建村小学,为两层砖混结构楼房,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学校占地6946.22平方米。1988年,投资11万元兴建自来水工程,主村全部饮用洁净自来水。1989年,铺设主村水泥道路1.5公里,村内的主要公共建筑还有信用社、机砖厂、粮点。1990年,全村建筑占地6.96万平方米,其中集体0.46万平方米,私人6.5万平方米,户均占地262平方米。1990年,全村248户1462人,民房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