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清流科技人员极少,主要是一些散布在民间的中医和工匠。民国5(1916)~36年,清流籍有大学以上毕业生14名,高中毕业生15名,初中毕业生37名,普通师范毕业生18名,简易师范毕业生72名,他们大多在外地谋求职业。 1956年,全县各系统有干部611人(包括中、小学教师),其中大专毕业的14人,中专毕业的56人,大中专毕业生占干部总数的11.6%。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加,1962年,全县有科技人员9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人、农业技术人员38人、卫生技术人员54人。至1965年,全县各类科技人员增至17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1人,农业技术人员80人。中级以上卫生员82人,全县平均每500人中有1名技术人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林、水、畜牧技术人员40人,全部被下放当社员,但广大科技工作者仍然坚持科学研究。至1972年才返回,重新安排工作。 1978年6~8月,县科委对全县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科技人员进行普查登记,共有40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1人,农(林)业技术人员96人,卫生技术人员143人,科学研究人员2人。 1982年始,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有关知识分子的政策,实行优惠待遇,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为经济建设服务。全县有农业技术人员100人,比1961年增长1倍,每万人口平均拥有农业技术人员10人,比全国水平低5人。同年9月,县科委调查工业部门的合成氨厂、罗口煤矿、北坑钨矿、香料厂、农械厂、印刷厂、酒厂、煤炭公司、工业局等9个厂矿单位共有职工1244人,科技人员57人(其中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9人,其他45人)。技术人员占职工人数4.58%。 至1990年,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64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37人,农业技术人员141人,科学研究人员3人,卫生技术人员16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