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7年(1928),由吴厚义等在县城筹办初级中学,因条件不具备,改为乡村师范传习所。民国20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停办。民国29年,创办清流县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0年,福州私立光复中学内迁清流,促进清流教育的发展,当年招收一班学生40多人。翌年,在东岳庙创办清流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招收小学毕业生100名,学制4年,分甲乙两班上课。民国32年,农校并入简师。民国35年,简师改为清流县初级中学,招收初中生。民国37年有教职工14人,学生188人。翌年,县长陈人杰伙同县自卫团副团长江雄生纠集地方武装入城,学校成为兵营,学生遂即离校,学校解散。
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接管清流初级中学,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由一副县长兼任校长,负责调配教师,拨款修建校舍,添置教学设备,组织学校复课,招收工农子女入学。当年有5个班级,在校学生131人。1958年,清流县初级中学改名为清流县第一中学,始办高中班,招收学生43名。同年秋季,又在灵地创办清流县第二中学,招学生64名,编成一个班级上课。由于“大跃进”影响,师生停课支农,参加“大炼钢铁”,教学质量下降。1959年,执行省教育厅《关于妥善安排时间,建立正常教学秩序的通知》,实行“一二九”制度(全年1个月劳动,2个月假期,9个月学习),教学秩序渐趋正常。1964年,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校风优良,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文化大革命”中,中学教育深受其害,许多教师被批斗,学生停课、串连、武斗,学校受到严重破坏。1968年11月,“工宣队”进驻一中,“贫管组”进驻乡镇中学,各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招收几届停学的小学毕业生上课。1969年3月,嵩溪创办的原清流县育红师范学校改为清流县嵩溪中学,各公社都办起初中班,1971年改嵩溪中学为清流三中。1974年,中学开展“学朝农”(辽宁省朝阳农学院)活动。实行厂校、队校挂钩,“开门办学”。中学取消外语、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废除升留级及考试制度,实行开卷考试,教育质量下降。 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教育重新得到重视。当年全县有中学47所(含小学附设初中班),145个班级,其中完中10所,高中部35个班;在校学生5690人,其中高中1632人。当年招生3035人,其中高中招生982人;毕业学生1854人,其中高中463人。1978年,设立嵩口中学、长校中学、里田中学、田源中学和李家初级中学,县一中被定为三明地区重点中学。1980年,贯彻“充实加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调整改革高中,大力发展职中,努力办好重点”的指示,调整中学布局,全县办完中4所,初级中学3所,里田、林畲中心小学办附设初中班,其余附设的高中和村办初中班全部撤销。1983年7月,经县政府批准,田源公社创办初级农业中学,以招收本公社小学毕业生为主,学制3年,享受普通初级中学毕业生同等学历。1988年,初中毕业会考本县成绩居三明市第4位,及格率占52.8%;高中毕业生考上大中专院校的210人,其中大专89人。 1990年,全县有中学14所(含小学附设初中班),其中3所为完全中学;146个班级,其中高中16个班;在校学生6040人,其中高中646人。 1950~1990年,全县各中学培养初中毕业生22800人、高中毕业生7626人,向国家输送2000多名大中专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