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旧栏目 > 清流县志
第五节 音乐 舞蹈
2011-06-10 16:11:00  来源:  责任编辑:黄柳青  

  一、音 乐

  歌曲 清末民国初,清流民间音乐以打击乐器管弦乐器为较普遍,用于节日、迎神赛会、喜庆演奏;管弦乐器还为民歌、山歌配乐。长校民间组织起十般锣鼓盛行在每个村落。嵩口、嵩溪、灵地都有业余鼓吹班在年节演奏。各地都有擅长演奏的群众。演奏曲调有京剧、湘剧,尤以山歌为多。长校江坊村的江水春是清代光绪年间名噪连城、清流、宁化、长汀的曲艺大师,能浮空拉出一手好琴,用鼻孔能吹出动听的独奏曲。江坊的十般锣鼓1956年参加清流县的文艺调演,其民间小曲《黄婆骂鸡》获第一名。留坑的童生标15岁背井离乡走闯江湖卖艺,收集整理编写《民间曲艺集》、《十般锣鼓谱》。民国间,流行歌曲的演奏内容增加,抗战期间,城乡、学校流行抗日救亡歌曲。40年代,中小学校相继开设音乐课。

  解放后,音乐为城乡更多群众所喜爱。不但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演奏得到普及和提高,西洋乐器也被引进演奏。清流籍当代中国大提琴家王连三创作的《风雨少年》、《朝阳》、《采茶谣》等乐曲曾得到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他创作的大提琴演奏教程和乐曲被列为全国音乐院校教材,并灌制唱片发行。

  80年代,涌现出一批音乐新秀。伍林发获省级奖的歌曲有《麒麟山小唱》9首,钢琴曲《客家风情》等。1990年,戴晓健参加闽赣14县群众文化交流青年歌手大赛,获“十佳歌手”称号。当年,王远生创作的《林产化工之歌》获《中国潮金曲》大赛优秀创作奖。

  小调 清流乡村民间兴唱小调,俗称小曲。主要节目有《十八相送》、《孟姜女送寒衣》等。此外,县城有爱好小曲群众50余人组成“善庆案”专唱小曲,用扬琴、板胡、箫、笛、磬、铃等乐器演奏,以南词为主调,以《十月怀胎》、《贵妃醉酒》、《十八相送》、《天女散花》为常规唱曲,每月初一、十五夜集会弹唱。民歌手杨维仁多次参加省、市文艺会演获奖。

  唢呐 民国间,四堡、北里、村里有民间专业鼓手乐班,由擅长吹打乐器者8至12人组成,有唢呐、锣鼓、管弦乐器,以湘剧板眼为主调,分别吹奏《郭子仪拜寿》、《龙凤呈祥》、《蟠桃会》、《诸葛亮吊孝》等曲调。此种吹打乐也称“宫堂乐”或“十八打”。解放初至70年代被禁止吹唱。80年代初恢复。

  二、舞 蹈

  解放前,清流的民间舞蹈很活跃,大多在迎神赛会,节日举行,在乡村、街头里弄表演,最为普遍的是花灯、狮舞、船灯、而且都有民间器乐伴奏,增加喜庆气氛。解放初逐渐被群众性的秧歌舞所取代,以后也时断时续地举行表演。80年代,城乡兴起迪斯科,而农村的各种群众自发舞蹈组织同时恢复。王远生创作的客家风情舞《喜迎亲》、《少女戏虾》和《清流古风》舞蹈,获省创作、演出一、二等奖。

  花灯 清流民间传统流行的花灯主要有舞龙灯、狮灯。这些活动大都在元宵节举行。式样有:花钵灯、莲花灯、鲤鱼灯、鳌鱼灯、掌扇灯、水裤灯、屐子灯、宫灯、绣球灯、兰花灯、柳叶灯、观音坐莲灯、走马灯。规格最大的为鳌鱼灯和观音坐莲灯,须四人抬行。各大村乡,在每年元宵盛行闹花灯。其中嵩溪、长校花灯别具一格,分别用宽约20公分长1米余的木板安装一对花灯,缀连成百十余块,每块灯板头相连处安装活木塞,形成转动自如的长龙,头尾扎成龙头龙尾。县城每年农历二月廿五至廿九日、八月十四至廿九日庙会期,彻夜游花灯舞纸龙灯。赖坊元宵节的纸狮灯也很独特,灯用竹篾扎,色纸糊狮身,工艺精巧,舞时以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伴奏。解放后至70年代初,花灯活动中止。80年代,花灯重现光彩,各村乡分别恢复中秋、元宵闹花灯活动。1988~1990年县文明委连续三年组织城关大型元宵花灯展览,群众及各机关单位送展的各式花灯每年计150余盏。

  舞龙 龙形用篾骨扎成,以纸或布蒙着,饰成赤、黄、红图案,首尾扎成龙形,中间5~7节不等,每节各为一盏矩形花灯,全龙用布联成一体,可登堂入室表演,也可在街头飞舞。

  舞狮 有青狮、黄狮之分,由戴面具、套头的人对狮耍戏,中间穿插杂耍和武术表演,也有专用锣鼓伴奏的。

  船灯 在城乡节日举行,由船姑、艄公等组成。沿街表演行船、上滩、下滩等各种动作,并伴以乐器。又歌又舞,很是风行。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2023009287号-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35120210013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