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旧栏目 > 清流县志
第一节 古文物
2011-06-11 16:03:00  来源:  责任编辑:黄柳青  

  一、旧石器时期遗存

  人类牙齿化石 1988年5月,福建省三明市博物馆及清流县文化局联合组成文物普查队开展文物普查,在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采集到—枚人类牙齿化石和17种哺乳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枚牙齿化石系晚期智人下臼齿。是福建省首次发现的有地点、有层位的人类化石,它的发现使福建人类活动历史由六七千年推进到一万年以上,该遗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商周时期遗存

  陶片 分布在嵩溪9处,林畲4处,嵩口2处,里田7处,长校7处,东华10处,沙芜2处,赖坊3处,温郊、余朋各1处。有夹砂、硬灰、黑衣、软灰、红色软、灰黄、褐衣等陶片,纹饰集绳纹、曲纹、涡纹、条纹、双线菱形纹、三线菱形纹等。

  石器 分布在嵩溪5处,林畲2处,长校4处,里田3处,沙芜、赖坊、温郊、东华、余朋各1处,有石□、石矛、石刀、石□、石斧、石戈坯,均为花岗岩石。

  三、宋代遗存

  分布在田源、李家、长校、嵩口各1处,赖坊2处。有青白釉四系瓜棱罐、褐釉折肩罐、青釉双系罐、青白釉执壶、青白釉小罐等。釉色清晰、均匀。

  四、古遗址

  石龙寨 又名青华山,位东华乡暖水村境内,山势险峻如削,是入清流、宁化之咽喉。元代副丞相陈友定在此操练兵将、屯兵。古寨址犹存。

  古城墙 在清流城关,初筑于宋,自东门起,围筑上南山顶,顺南坡直下,沿龙津河岸,围筑至西、北,汇接到东。墙高6尺,每丈筑垛3座,按方位设东南西北城门。明万历间,吏部尚书裴应章上奏章,皇帝准奏,颁图拨款重修。由原平垛式改修为梅花垛式。后又重修。现仅存南山顶残垣和炮楼废基。

  石达开屯兵处 在沙芜乡洞口村对面的燕子岩,洞口宽阔,洞内大洞套小洞,通道蜿蜒曲折,主洞宽可容数百人。民国《清流县志》称:“咸丰七年(1857)五月,石达开部将率太平军十万余众入清流城。”随后,石部退往沙芜,屯兵此洞,仍存垒筑的石阶、隘口、瞭望台。

  古群寨 在长校乡至连城四堡乡30余华里凭临小路的的数十座高山之巅,多为清咸丰间建。其分布为:江坊、沙坪、长校、大连坑、赤土岗、留坑等村落。茜坑的笔架山三座山寨遥相对峙,互为呼应。山寨用石块筑砌、垒筑土墙,四周有枪眼,前后有大门,寨内宽可容千人之众。

  五、古建筑

  瑀公庙 又名萧公庙,在长校乡东山村古道旁,为重檐歇山式土木结构,初建于唐末,明代重修。占地120米,屋檐拱翘,庙内雕梁画栋。庙门口有2石兽,庙门柱上刻有萧瑀诗:“莺啭歌喉春尽长,高迁乔木占风光;朝来飞入花深处,露滴金衣点点香。”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庙 原名九龙尊王祠,在赖坊南山村,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神台一间,始建于唐,重修于清。庙门两旁砖墙镶着“龙腾凤舞”四个大字。屋顶精垒圆形藻井三个,六角藻井六个,占地140平方米,庙前空坪400平方米,三面围墙,保存完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莲寺 又名灞涌岩,在城东二公里处的笔山山腰,唐武德三年(620)建。入口处有怀古亭,寺外悬崖石室形态各异,有观音殿、三宝殿、禅堂、长廊、碑文、放生池、石拱桥。山门有明吏部尚书裴应章题联。“文化大革命”间被毁,后被焚,80年代重修。

  顺真道院 在赖坊乡境大丰山海拔1696.8米处。为道家寺院,供奉欧阳真人。道院始建于宋。上有田园、棋局、丹灶、础石等百余景。道院依山营建,土木结构,屋顶尽盖铁瓦。上层为大殿偏殿,下层为带楼走廊,山顶可观日出。

  裴尚书门楼 竖立在城关清德坊(今生产街),明万历间建,为明吏部尚书裴应章府堂门楼,条石青砖砌筑,顶部砖雕细垒如意斗拱,横额篆刻:“宫保尚书”、“隆庆戊辰科进士裴应章”,门两侧二尊石狮。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海会塔 在温郊乡梧地村,清乾隆十一年(1746)建,是清流仅存的石砌古塔,高15米,六角五层,每层开拱顶门,塔顶层为砖砌,六角飞檐,雕石斗拱,正门上方横匾阳刻“海会塔”楷书。塔内各层铺以木板,楼梯盘旋,可登顶层,塔外两侧有两口井,塔畔建有长20米的“西湖桥”,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六、古墓葬

  巫罗俊镇将墓 在嵩溪镇黄沙口大队天亮小队,葬唐贞观间黄连镇将巫罗俊,该墓完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清道光间重修。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伍家大墓 在沙芜乡铁石矶头包竹坑。系湖、广、浙训导,龙溪教谕,学正大夫伍廷宰之墓。建于明万历戊戌年(1598)。墓分四层,每层均以石筑屏墙,占地2400平方米。墓前曾有十几米高的石旗杆、石翁仲及石雕的马、羊、兔及龙、狮、麒麟、母猪乳幼等动物,底层地面宽广,为拜祭场所。

  七、古文物藏品

  鼓形陶棺垫 明代遗存,灰色,上下二排小圆形钉状鼓钉。高8.5公分,面径8公分。1983年在嵩溪中学后山出土。

  双池石砚 明代遗存,灰色、箕形,双池一椭圆形,一心形,长12.5公分,上边宽5.5公分,下边宽8公分,四边向内折。1973年采集于赖坊琴源村。

  酱釉陶棺 明代遗存,椭圆形,盖为船帽形,四周有四耳片、盖高12.5公分、棺高25公分、长77公分,1983年采集于里田李坊村。

  酱釉蜂兰小口瓶 清代遗存,瓶身有凸纹蜂、兰画、直口、方唇、折肩、收腹、平底,高22公分、口径4.1公分、底径6.9公分。

  夔 龙纹长方形铜簋,清代遗存,侈口、尖唇、溜肩、鼓腹、圈足外撇、颈上云雷纹饰、圈足凸纹饰为书、扇、草、圆球、钱等,高16.5公分、口长26公分、宽21.5公分、底长20.3公分、宽16.7公分、圈足高2.8公分。

  双耳三足铜炉 清代遗存,直口折沿,方唇、溜肩、鼓腹、乳突状三足、肩腹处一弦纹,高7.5公分,口径9公分,底足2公分、耳高1.5公分。1981年采集于嵩口。

  青釉绿彩喇叭回瓶 清代遗存,喇叭口、圆唇、溜肩、鼓腹、高圈足、薄深而外撇,高29公分,口径12公分,底径8.7公分,圈足高2.6公分。

  “国家忌辰”皮囊 在长校乡东山村。袋长44公分、宽29公分、三折,有印花饰图,左边皇太后、皇后、皇上、万寿圣节日,右边国家忌辰日。袋面酱色,内层绸。

  “进土乡”横匾 在长校乡留坑村,长205公分、高83公分、楷书、上题“钦差督理运粮储南京户部郎裴应章书”,下款:“大明永乐元年癸未科谢惠立”。

  “九重荣耀”横匾 在赖坊乡,长125公分,高50公分,楷书黑底金字,明万历间史部尚书裴应章手书,保存完整。

  铸铁钟 高66公分,口径56公分,清雍正十三年铸造,顶端镌四龙头,圆周外壁镌铸图案,音质宏亮清悦。

  《武夷山全景图》 清末民国初,画家裴雨樵作。中堂画幅。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2023009287号-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35120210013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