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清流中药材的加工炮制,由各药商在店面的后堂设一简易场所进行。加工品种较少,一般只对有毒或副作用大的药材进行加工,大部分药材都是切片后就配方。 1964年,县医药公司建立加工厂,由原仁寿堂店主黎火生作技术指导。加工炮制法除个别仍沿用传统方法外,其它都按当年省卫生厅、省医药学会编的《福建省中药饮片加工炮制资料》所载的方法进行。初期品种30~40个。1974年,县医药公司购进一台切药机和其它设备,加工炮制品种逐步增加。 80年代后,中药的加工炮制方法逐步规范化,品种不断增加,根据炮制对性味的理化影响,分别采取炒黄、炒焦、麸炒、土炒、沙炒、蛤粉炒、滑石粉炒、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蒸、煮、焯、煅、复制、制霜等方法。1990年,加工炮制药材152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