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法定传染病中以天花、伤寒、霍乱和痢疾的发病率为较高。民国25年(1936),全县霍乱发病216例、死亡7例,伤寒发病771例、死亡14例,痢疾发病859例、死亡25例。
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组织医务人员深入各乡村进行防治。1953年,天花绝迹。斑疹伤寒仅1958年发现1例。脊髓灰质炎自1976年起就未发现,钩端螺旋体病自1979年后均未发现。1980年后除肝炎与痢疾外,其它传染病发病率都控制在较低水平。1990年,麻疹无病例报告,百日咳的发病率为2.1/10万,乙脑的发病率为0.7/10万,流脑的发病率为0.7/10万,肝炎发病率为170.46/10万,痢疾发病率为49.8/10万。
一、天 花
民国27年1~7月,发病72例。民国29年,发病3例。民国30年,患病58例,死亡4例。民国35年,患病101例、死亡11例。
1951年,患病43例,年发病率为70.79/10万,死亡4例,病死率为9.30%。是年冬全民普种牛痘。1952年患病6例,无死亡。1953年天花绝迹。此后每年进行预防性牛痘疫苗接种。
二、白 喉
民国27年1~7月,仅见1例。1950~1985年,共报告疫情437例,年均发病率为13.05/10万,死亡95例。其中1965年发病73例,死亡9例,发病率为85.01/10万,病死率为12.32%,是最高的发病年份。
1982年开展计划免疫后,白喉的发病率显著下降,发病率为0.77/10万。1986~1990年连续5年未发现疫情,白喉已被控制。
三、痢 疾
民国25年患病859例,死亡25例。
1950~1990年,共报告15488例,死亡26例,其中1979年发病943例,发病率为776.32/10万。1986年以后,痢疾年均发病控制在200人左右。痢疾流行期长,分布面广,全年都会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
四、伤寒、副伤寒
民国25年,患病771例,死亡14例。民国27年1~7月,患病200例。
五、麻 疹
1950~1990年,共报告30697例,年均发病率为765.51/10万,死亡401例。发病率最高年份为1977年,共发病4180例,发病率为3471.88/10万,死亡15例,病死率为3.53%,其中赖坊发病率高达9455.70/10万,发病813例。
1982年,开展计划免疫后,每年都为适龄儿童接种疫苗,但由于村一级保存疫苗的条件差,疫苗的质量受影响,有的村医疗站没有全面落实科学计划免疫,麻疹时有发生。1988年发病9例,1989年发病4例,1990年无发病。
六、百日咳
1955~1990年,共报告6787例,年均发病率为169.25/10万,死亡9例。发病高峰年份是1962年,发病1420例,发病率为1882.44/10万,死亡3例,死亡率为2.11%。
1976年开始普种百日咳菌种,1982年以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8年发病16例,1990年发病3例,发病率仅2.10/10万。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1950~1990年,共报告316例,年均发病率为7.88/10万,死亡48例。1959年以前仅1957年发生2例,无死亡。1966年发病34例,发病率为39.49/10万,死亡7例,死亡率为2.26%,为历史最高年份。以后,除1971年又略有回升,发病率达32.02/10万外,其余年份都控制在较低水平。实行计划免疫后,“乙脑疫菌”的大量使用,此病得到控制。1990年发病率仅为0.7/10万。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民国30年,患病1例死亡。民国36年患病7例,无死亡。
1950~1990年,共报告1770例,年均发病率为44.13/10万,死亡96例。1966~1971年、1979~1983年,为两个发病高峰期,年均发病率分别为90.18/10万和56.60/10万,其中1967年发病230人,发病率为254.94/10万,死亡45人,病死率为19.53%,为历史最高年份。
1982年后,儿童普遍注射“流脑”疫苗进行预防,发病率年年下降,1988年发病人数7人,发病率为5.34/10万。1990年发病仅1人,发病率为0.70/10万。
九、疟 疾
民国36年患疟疾427例。1950~1989年,共发生疟疾35314例,年均发病率911.80/10万,死亡6例,均为间日疟。
1955年,疟疾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6727.79/10万,为历史最高年份。1956年全县建立疟疾防治网,免费治疗疟疾病人,开展大规模灭蚊工作,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1973年疟疾再次暴发流行,发病6184人,发病率达5400.07/10万,死亡2人。是年,与宁化共同制定联合防治方案,采取“三抗”(抗复发、预防和休止期治疗)和灭蚊等措施,1976年全县“三抗”共服药18万人次,药物灭蚊面积373.25万平方米,1977年发病率降至719.29/10万。
1979年,参加闽赣两省三地(市)十一县抗疟联防,以内防外联相结合,巩固灭疟成果,加强后期监测工作。1985年疟疾发病率仅为1.53/10万,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年发病率在0.77/10万以下。1990年,仅发现1例患者,且系外来人口。
十、狂犬病
1950~1990年,共报告15例,死15例,死亡率为100%。1980~1990年,检查被狗咬伤845人次,以嵩口、赖坊为最多。1985年后,加强对狗的管理和在被狗咬伤后注射狂犬疫苗,年发病及死亡人数日趋减少。1988年发病死亡1人,1990年无发病。
疾病名称
|
1950~1954
|
1955~1958
|
1959~1960
|
1961~1964
|
发病
|
死亡
|
发病
|
死亡
|
发病
|
死亡
|
发病
|
死亡
|
白喉
|
2
|
1
|
5
|
4
|
148
|
40
|
148
|
40
|
痢疾
|
1183
|
3
|
1352
|
4
|
2162
|
17
|
1512
|
|
伤寒及副伤寒
|
10
|
1
|
36
|
|
31
|
|
31
|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29
|
12
|
1
|
|
800
|
|
12
|
2
|
疟疾
|
6142
|
4
|
5521
|
|
950
|
|
3664
|
|
麻疹
|
1189
|
18
|
2762
|
25
|
11722
|
285
|
2167
|
24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
|
2
|
|
|
|
|
|
脊髓灰白质炎
|
|
|
|
|
4
|
|
3
|
|
百日咳
|
|
|
473
|
|
1381
|
2
|
1584
|
4
|
流行性感冒
|
|
|
4065
|
6
|
93
|
6
|
1271
|
|
传染性肝炎
|
|
|
|
|
38
|
|
111
|
1
|
钩端螺旋体病
|
|
|
|
|
|
|
|
|
狂犬病
|
|
|
|
|
|
|
|
|
续表
疾病名称
|
1965~1969
|
1970~1974
|
1975~1979
|
1980~1984
|
1985~1990
|
发病
|
死亡
|
发病
|
死亡
|
发病
|
死亡
|
发病
|
死亡
|
发病
|
死亡
|
白喉
|
112
|
16
|
23
|
3
|
55
|
5
|
13
|
4
|
1
|
|
痢疾
|
502
|
|
1240
|
|
3150
|
|
3223
|
1
|
1164
|
1
|
伤寒及副伤寒
|
14
|
1
|
20
|
|
5
|
|
1
|
|
5
|
1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474
|
54
|
47
|
8
|
36
|
7
|
334
|
11
|
37
|
2
|
疟疾
|
73
|
|
9652
|
2
|
9142
|
1
|
164
|
|
6
|
|
麻疹
|
3051
|
18
|
3123
|
8
|
5862
|
23
|
458
|
|
363
|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107
|
13
|
97
|
20
|
69
|
7
|
25
|
3
|
16
|
5
|
脊髓灰白质炎
|
26
|
|
3
|
1
|
3
|
|
|
|
1
|
|
百日咳
|
514
|
|
1055
|
|
1242
|
|
422
|
3
|
116
|
|
流行性感冒
|
406
|
|
7454
|
1
|
18543
|
1
|
6249
|
|
50
|
|
传染性肝炎
|
177
|
|
507
|
|
568
|
1
|
1108
|
|
1173
|
|
钩端螺旋体病
|
7
|
|
150
|
8
|
5
|
|
25
|
25
|
|
|
狂犬病
|
1
|
1
|
1
|
4
|
|
|
|
|
5
|
5
|
注: 1959~1960年属清宁县(两县合并)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