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 医
明朝御医罗显精医术,著有《红杏编医案》
清朝光绪年间袁春庆,擅内科方脉,人多延诊,名噪于时。廪生邹沛霖精医术,医德高尚,半夜有人求治,多能起床诊病。清朝末年的邓朝光,尤精儿科,小儿有染麻痘者,必延治之,多获安全。晚清北里樟树坑人罗澧、罗元晋医术也较精湛。
民国初年,北里樟树坑罗润章,精岐黄术,四乡延治,救活不少人。魏献瑞精于中医眼科,善治72种症,惯用泻下法。民国期间,县内较出名的中医还有余贻燕、赖以传、黄祖望、黄光宗、黄茂兹等。解放后,童火通、张元宜、邓玉华、邹焕文等人都精通医术。
1956年3月,县医院建立中医科。1974年设病床12张,收治毒蛇咬伤、痹症、老慢支、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乙脑、泌尿与结石、铅中毒、冠心病、癔病、肝炎、脉管炎、菇中毒等病人,进行辨证治疗。70年代,苏绥和编写的《实用青草药》,广泛收集民间单、验、秘方及家传秘方,对青草药的科属、形态、鉴别方法进行深入浅出阐述,并作为全县“赤脚医生”的教材。许多中草药在民间普及、使用。李明光撰《脉议》,谓脉理精微,茫然难定,应从简化。当以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者辖之。80年代后,县医院罗汉中的鲜地龙汤治疗乙脑后遗症有一定的疗效,陈新明使用火针治疗乳腺炎,不用开刀吃药、治疗简便、疗程短、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中医内科、中医骨科的医疗水平也比较高。1989年11月,县中医院成立,县内中医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西 医
民国26年(1937),凌九寿在县城南设门诊,开始用西药治病。但因西药昂贵,问津者甚少。次年,建立县卫生院,已能开展产科接生和接种牛痘。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下,设备简陋,无论公私诊所都只能治疗一般的常见病。
解放后,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医疗器械逐年增加,疾病治愈率逐年上升,死亡率明显下降。50年代初期,县医院只能进行内儿科、妇产科常见病的诊治及三大常规检验,外科开展脓肿切开、嵌顿疝并发肠梗阻、阑尾切除等小手术。1953年外科医生曹兴闽首次进行剖腹产手术获得成功。1956年外科能作胃切除术、胆囊切除术,1958年后,增加胸部透视和胃肠透视。1969年,县医院外科成功地对1名肝脾破裂的骨折病人进行胸外科手术。1979年7月,县医院儿科医生郑炳宪应用0.3%过氧化氢溶液静脉推注,抢救6例极重型乙型脑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病儿,有效率达83.33%。
80年代后,内儿科可诊治呼吸、消化循环、血液、神经等系统常见病及部分疑难症,抢救危重病人,还能进行A超、B超及心电图检查。外科能进行胃、肠、肝、胆、肾胰、膀胱、甲状腺、肿瘤、颅脑、输卵管再通、烧伤、骨折等手术。妇产科能做子宫切除、尿瘘修补、子宫脱垂悬吊、外阴成形术及计划生育4种手术。口腔科能进行拔、补、镶牙术,肿瘤摘除,矫形及全口复杂托牙。五官科能做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减压术。放射科可进行各种透视及消化道胆囊、肾、血脑、脑断层摄片。检验科可开展肝、肾功能测定,生化、血型鉴定及细菌培养。理疗方面可进行蜡疗、电疗、磁疗。
三、中西医结合
民国时期,清流中医看病不用西药,西医看病不用中药,中西医之间互不交往。
1951年10月,贯彻党的“团结中西药”政策,成立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组织全县中西医工作者加入协会,开展学术交流。1955年7月后,各区联合诊所相继成立,中西医一起工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1964年,县医院有4名中医师,轮流固定一人在病房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肝炎等疾病。
1972年,县医院用针麻进行胸外、普外、妇产科手术获得成功,有效率达94%。
1975年,县卫生局举办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培训班,培养中西医结合医生15人。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脑膜炎、结段性肠炎、手术后顽固性呕吐、菇中毒等,有明显疗效。
四、护 理
县内较为正规的西医护理始于民国27年,当时县卫生院有护士1名,主要项目为给病人打针、换药,多为基础护理。民国30年,县卫生院有护士5人,能配合医生作一般顺产接生,四肢外科手术。
解放后,随着中西医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专业分科越来越细,护理的质量也迅速提高,能护理普外手术病人。1969年,省协和医院部分医务人员下放清流,带来先进的护理技术,促进县内专科护理水平的提高。是年,全县有护士75人,能进行一些疑难病症和较大手术的护理。1974年,县医院设立中医病房,增加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等护理项目。70年代末期,省协和医院的医务人员陆续调回,护理力量削弱,水平也降低。80年代后,一批卫生学校毕业生陆续分配到医院,护理力量得到加强,护理制度逐渐完备,实行护师、护士与医生会诊等查房制度,能及时分析护理差错事故,提出改进意见和防范措施。护士对病人进行24小时病情观察并作记录,以及办理入院、转院等有关手续,一些基础护理工作仍为病员家属承担。1983年,全县有护士80人,各种普外、胸外、脑外、传染病人、晚期重症病人,以及食物中毒、车祸等危重病人均能护理。1990年,全县有护士82人。
年 份
|
门诊人次
|
住院人次
|
治疗好转率(%)
|
病死率(%)
|
1950
|
3790
|
|
|
|
1952
|
65000
|
|
|
|
1954
|
123301
|
732
|
53.0
|
4.6
|
1956
|
168731
|
1190
|
54.5
|
2.83
|
1965
|
189610
|
3095
|
58.2
|
1.82
|
1970
|
207421
|
4482
|
60.9
|
1.76
|
1974
|
252590
|
5874
|
69.8
|
2.06
|
1983
|
302164
|
8531
|
75.2
|
1.58
|
1985
|
326797
|
8660
|
74.0
|
2.0
|
1988
|
355031
|
10517
|
82.0
|
1.4
|
1990
|
345800
|
11763
|
86.0
|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