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 教 清流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佛教传入最早,唐武德三年(620),僧云谷到县创建金莲寺。道教在宋淳熙年间由刘道士、欧阳真人在大丰山修道,其后逐渐发展。清光绪末年,基督教由长汀传入。天主教于民国37年(1948)由宁化天主公署传入县境。 清流县主要盛行佛教,其次是基督教。宗教活动兴衰不定。宋、清时期,县内佛教最为盛行,寺庙庵堂遍布全县各乡村。民国时期宗教活动仍很活跃。 解放初,佛教、道教、基督教继续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寺观、教堂被拆被占,神职人员被迫还俗,宗教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唐武德三年,僧尼云谷到清流创建金莲寺。唐贞观年间,沙芜铁石创建灵山寺。宋代清流置县后,佛教达到极盛。在城区东华山兴建清福寺和万寿寺、福寿寺。至元代,元世祖设宣政院,专掌释教僧徒,独尊西藏喇嘛教,佛教发展受阻滞。清康熙、乾隆间推崇佛教,清流佛教寺庙有一半兴建于是时。清中叶后,寺庙多半毁坏,教徒渐减。至清末,主要寺庙有金莲寺、长校贵人寺。民国22年(1933)2月19日,中国佛教分会在清流金莲寺改选,会员69人,出席会议47人。民国26年,全县寺庙14座,教徒48人。民国33年1月16日,成立清流佛教分会,会员64人,监事3人,理事9人。民国37年2月21日,召开中国佛教分会福建省清流县支会,改选第三届理监事大会,出席会议58人, 会议选出理事9人。 1950年,全县有佛教寺庙庵堂40多座,教徒100余人。1965年,有寺庙24座,和尚32人,尼姑68人,居士4人,分布在7个公社21个大队。“文化大革命”中,佛教活动均告停止。全县有清福寺、香山寺、万寿寺、灵山寺、仙人峰、醉峰寺、清水寺、福善寺、福潭寺、新福寺等10座寺庙被毁。 1980年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各乡热心民众出资出力,修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坏的寺庙,原有僧尼逐步返回,佛事活动恢复。1982年开放金莲寺。1985年4月1日、1987年7月11日、1990年9月3日相继在金莲寺召开第一、二、三届县佛教代表会议。 1990年,全县有大小寺庙30座,即:长校乡的贵人寺、云峰寺、醉峰寺、福源寺、龟湖寺、龙门庵、白云寺;里田乡兴善寺、福善寺、崇桢寺、清永寺;李家乡的隐山寺、金山寺;灵地乡的天星寺;邓家乡的香山寺、苳山寺;赖坊乡的灵山寺、竹林寺;田源乡的新山寺、新福寺、东林寺;嵩口镇的福胜寺、荫山寺、龙峰寺、华灵寺;嵩溪镇的竹云寺、清源寺;沙芜乡的灵山寺;温郊的上阳山;龙津镇的金莲寺。寺庙有常住人员114人,其中比丘僧24人,比丘尼29人,沙弥僧5人,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姨各1人,男居士19人,女居士34人。 清流县僧尼的课诵活动以金莲寺、醉峰寺、贵人寺、福胜寺、兴善寺、香山寺等6个寺庙较为正常。主要有朝暮二时课诵、诞辰课诵、荐亡课诵等。 佛教根据“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方针,走“农禅并举”之路。金莲寺、贵人寺、醉峰寺、兴善寺、龟湖寺、崇祯寺、竹云寺、东林寺等处僧、尼不但做好佛事,还种植水稻、蔬菜、茶叶、毛竹、油茶、柑桔、桃、李、棕、杉等作物,以劳动养寺。1984、1989、1990年金莲寺连续被省佛教协会和市宗教局、市佛教协会评为“农禅并举”先进单位。 主要寺庙 金莲寺 是清流古八景之一。位于城郊东部。唐武德三年(620)僧云谷游览曹溪,隐居此山。据传开初缺水,圣僧定光一日云游至此,飞锡凌空,七日复还,再用竹筒引水,始有清泉喷涌。定光为其命名“灞涌岩”。该寺主要供奉“定光古佛”。宋绍兴六年(1136)重修殿宇,元至正四年(1344)又进行翻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创建佛庐。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吏部尚书裴应章重修金莲寺时曾题楹联“泉声夜夜三春雨,山气时时五色云”镌于寺门。清嘉庆间,上、中殿被大火焚毁,旋即修复。民国32年(1943),住持释古济修复钟鼓楼。1953年,金莲寺失火,仅余古佛殿,1969年,古佛殿被拆。 1980年始,由善男信女捐资出力重建“观音阁”、“三宝殿”、“古佛殿”和宿舍、膳厅、灵照塔等,建筑面积达636平方米。1982年,该寺对外开放。1990年有僧尼25人,其中比丘僧5人,比丘尼13人,居士7人。当年收入1.2万元,寺产有稻田8.25亩,茶果4亩,竹山2亩,茶山2亩。 贵人寺 位于长校乡江坊村后屏贵人峰下,距县城55公里,系元代中期江坊族众所建。明代曾四度重修、扩建。明崇祯十七年(1644),为兵乱所毁。清顺治十三年(1656),住持正融率徒重建。康熙二十七年(1688)部分遭焚。康熙三十二年再次修建。康熙五十一年,重塑佛像。乾隆十七年(1752)、道光二十年(1840)、同治十年(1871)、光绪三年(1877)、民国10年(1921),先后6次重修,使之渐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僧尼被赶出寺庙。1978年,僧尼重返。1981年起,各方信士大力资助,改建大殿和楼房,新建一座宝塔,以劳动养寺,实现自养自给。1990年,常住人员10人,比丘僧4人,比丘尼3人,居士3人。寺产有山林12亩,稻田7亩,竹山3亩,种植杉木3000株、棕20株、桃250株等。 醉峰寺 明正德年间创建,地处长校乡河排村东灵台山。“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佛像经典遭焚,僧尼下山。1983年,河排、沙坪、长校等村民众出资出力,按原样重建。1989年增设大雄宝殿、骨灰塔,建筑面积950平方米。1990年,常住人员11人,比丘僧2人,比丘尼3人,居士6人。寺产有山林10亩,稻田5亩,茶山5亩,竹山2亩。 兴善寺 位于里田乡洋庄阳坊河畔。明万历十五年(1587)首建。清康熙间,被洪水冲毁,后由该寺僧人重建。民国间由释盛礼、释盛贵扩建殿宇。“文化大革命”期间,归阳坊大队改作他用,僧尼返俗。1982年,僧尼返归修复,建筑面积达520平方米,寺僧实行“农禅并举”,人均产粮500公斤,产油20余市斤。1990年,有寺僧10人,5男5女。比丘僧3人,比丘尼4人,居士3人。寺产有稻田9亩,竹山3亩,茶山5亩。 仁寿寺 又称“仁寿峰”;在县东距城39公里的林畲乡舒曹村附近,有“独占鳌头”之称。该寺原是邱氏宗祠,明成化间,邱氏祖祠迁出,于此兴建崇祀神农氏的“五谷真仙庙”。1966年,庙宇、佛像被毁,僧尼返俗。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僧尼返寺,重建殿宇,安装自来水,铺设水泥台阶。1990年前,该寺由邱氏“筹建会”经营。有比丘僧2人,居士2人,全年收入约4000元,主要靠信士、香客捐赠。 香山寺 位于邓家乡坑甲村与灵地乡青甲村之间,始建于唐末,历代屡废屡兴。解放初期有僧尼4人,水田9.8亩,山地30亩,池塘2口。1972年,被全部拆毁。1982年邓家、灵地乡民集资重建,建筑面积720平方米。主要信奉“三宝如来”和“十八罗汉”。常住寺僧8人,3男5女。 福胜寺 在嵩口镇□埔村,1950年前,该村有“福胜寺”、“观音堂”、“三官堂”等三座寺庵,“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4年于□埔桥头“天星窟”重建福胜寺,而“观音堂”、“三官堂”则分立左右,占地135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常住寺僧9人,4男5女,香火旺盛,年均收入2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