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夫星列十钱八谷,而苍宇之下,不能概称含哺者,天无全功也;壤纪地乳石膏,而黄舆之上不能保无枵腹者,地无全能也,惟有干济天地之人,则人将天之地之矣。
清邑李公,干济天地者。岁登戊子,鄞江入属赤地,则旱魃为灾,一犁无下尺之泽;绿林则伏莽左侧,万肩多攘夺之艰。无饘鬻子者,开价男而斗价女;割腹藏珠者,玉视粒而土视金。清于入属,地最硗瘠,浙粤之冲,行李之往来,脱骖而脱驾者几何,乘泊鹢而舍舟者几何,旅咸嗷嗷待哺焉。先是,清邑虽稍积赈廪,厥后守令岁月更易,或贸同贾笠,则囊肥而府竭,或贷笠肘腋,则役饱而民嗷。蕞尔清邑,际此数端,犹获安堵以有今日者,伊谁之力?益介翁偕其公郎何翁绸缪,殷户计业之多寡,为劝其输栗若干;贫窭计口之多寡,为定其籴栗片干。虞户口之冗也,散之方里,不致摩肩摄足,而老稚无馁;虞姓名之紊也,稽之保正,不致甲饶乙鲜,而乡客均恩矣。虞仓箱之匮也,出镪锾遍贸四境,转输既多,而售值随廉矣。虞彳亍之阻也,纠丁壮捍御中途,拥卫既众,攫攘靡忧矣。行之三阅月,窭民出饥殍之厄,富室免抢攘之患。既而巷歌途诵,乡感客怀。诸生、余、廖、雷辈镌石志之,请予记。
予以李公昔视学吾浙,冰玉为悬,珠玑咸握,人思成,我之恩,予固山之斗之。今平粜于尔清,人戴生我之德,予且天之地之矣。夫绘天地者难为采,世岂有能誉尽天地者哉!虽然,镌石于清,仅尔清舆情也,当今普天之下,仰望干济天地之人,若际大旱李公两世,行将作霖雨以苏四海;饥馁者,宁特乡邑之歌诵感怀也,方且戴之而忘其高,履之而忘其厚矣。戋戋之石,何足以云。
大凡天下至险之地,则必有神焉以嘿佑之,使人鲜倾复陷溺之患。若天妃之于海,金龙之于河,洞庭君之于湖,诸如此类,难以枚举。虽名山大川固自有灵,要皆上天好生之心,有以使之而然也。清流,故宁化地,其东南铁石洞口,有安济庙,一名九龙庙,盖即九龙之神也。九龙之大滩九,小者倍之。峡小湍急,龙高水陡,八闽之称绝险者,莫逾于此。故其神之灵爽为最著,而其庙祀亦为最久。按郡志,五代晋天福二年,封为明威校尉,五年,封兴瑞将军,寻复封阳数潜灵王。宋赐今额。然则五代之前,庙貌已创,声灵赫濯,由来尚已。故凡舟之欲下滩者,必先祷而杞焉。余于丙子夏抵郡,秋有会城之役,道经青阳,乘扁舟顺流而下,泊铁石矶,诣庙谒神,仰瞻英姿飘飒,凛然如生。始知神之灵爽固异,非记所谓川谷能出云为风雨,在其地而宜祭者乎?四顾殿宇,栋朽楹倾,岌岌乎有覆压之惧。志欲新之,乃以履任伊始,未遑也。俄而舟子祷祀既毕,请余登舟。舟抵龙门,歘若风雨昼昏,雷霆四起,落叶旋空,饥鹰掠地,石耸剑以森罗,涛驾山而腾沸,恐蜀之滟滪、瞿塘未必若是之险。而江河湖海不啻如安澜而济,当此危机杂乘之际,纵有龙子开头之能之巧,使无神焉以嘿相之,而欲其安以济也,盖亦难矣。余舟下九龙,飚驰电掣,出没于惊涛隐石之中,在操舟者目不及睹,手不暇施,而其间起落回旋,弗失分寸,不可谓非神力也。
越二年己卯,郡事亦颇就绪,乃谋所以新庙之举。余量捐清俸以为倡,而一时诸国人亦各欣然解囊,以襄厥事。计所捐金适符估计之数,爰交清流令汤君庀材择吉兴工。诫其朴而固,华而勿靡,足以棲神,而因以成吾志焉。据报遵委铁石矶巡检部郭培柱董其役。经始于己卯仲冬,落成于庚辰孟秋,而安济古庙焕然一新矣。并请为文以纪之。余乃述其地险神灵之说以为之记,记成而系之以铭。铭曰:
清流之东,铁石洞口,厥惟神宫。宫何由建?汉魏周秦。征之文献,九龙之滩,千丛怪石,百折狂澜。滩高路狭,峻俪龙门,危逾三峡,舟行其间,自天堕地,拍浪如山,盖称绝险。乃有明神,居幽指点。一叶轻飞,折旋中矩。弗即危机,聪明正直,保我黎元,歆兹血食。我来谒神,殿宇就圮,亟命维新,程工云落。轮焉奂焉,以丹以垩。肃具牲栓,瓣香卮酒,遣官告虔,惟神鉴格。爰勒铭辞,灵昭无极。
清邑自宋元符建县以来,七百余年矣,而独无试院,每岁科童试皆在县衙。童生自备桌凳,先日预备,而往往失物,临期仓卒,又无地可容。一值风雨,衣冠楚楚,兼任舆台,濡手濡足,不堪寓目。
嘉庆甲戌,建阳余殿荣学师恻然伤之,因与县主李公慎彝商酌买李不磷先生故宅(系官地)为考棚,李公欣然许诺,为代详上宪。然李宅数十百年无人居住,栋折榱崩,庭树压栋,莽草拂人,蛇鼠昼游,狐狸夜啸,芟夷草木,只得围墙。余老师亲往劝输,许以题名,第而题名第未知何所,各怀疑观望,未肯齐力速缴,正斋廖学师又不与场,益更独力难支。幸而得渡头儒学背后地,半买半助;而二处兴工,费用浩繁,虽邑中诸公协力,门人帮辨,而银钱究难移挪。既而府中又索帮府中试院,花银五百圆,省中又催李宅官地银两,左支右绌,日夜经营,迨试院题名二处俱成,余师父子心力为已殚矣。
窃怪清邑当前明之代,仕宦不为不多,而无一人留心于此。岂出仕者身任民社,不暇及此,而致仕者皆行李萧然,囊橐无余与?抑殷实之家各求田问舍,绝不为子孙读书计与?何以数百年曾无人计及此,而逮余师,始免此风雨舆台之苦。
余师,字仁山,为人有才情,而试院则殊费心力,后之人莫饮水忘源也。其已刻木碑,殊非实录不足信今而传后,故特详其巅末,使后人有所劝激云。
东西二桥之毁折,裴恭靖尝云:“吾五十之年,见桥三折矣。”而今则殆有甚焉。自乾隆十五年东桥折,十六年二桥俱折,嗣后,三十九年东桥折,四十五年庚子大水,二瓦桥俱折,五十六年东西复折。嘉庆五年大水,东西片瓦无存。嘉庆二十五年,县主龙万康极力劝输,三月兴工,八月告成。道光五年三月又折去小半,道光七年,乔县主复建。八年三月,水势不甚大,万木俱下,五墩全折,片瓦无存。八十年间,折去九次,除乾隆十六年嘉庆五年水过桥以外,其他皆墩先折,而桥因之。则不于墩固其本,而于桥饰其观,是浪费人财也。何者?清流之源,发自宁邑之禾口石壁,其流既远,每春夏冯夷恣肆,撼山之势,以一二尺粒米石当之,杉木万杆蔽溪而下,撞破二三,上下左右,立见解散,而桥之折也,不转瞬矣。反复思之,总不若省上架之屋桥,为横插之石墩,墩不坠,桥不断。其嘴尖可用二三尺石,中间则非三四尺之行必不可用。计中间横过不过八尺,每用四尺之石相交,上以八尺之直石相压,则中实而非泥沙小石之易散,即有巨木相撞,而上下左右牢固牵连,必不吐出。墩不破,桥不坠,纵有损伤,容易修整。而前人皆不用此者,一则此地长石难得,二则功程浩大,故必三墩之力始成一墩,五墩既成,则一劳永逸矣。其墩可高二三尺,则水少过墩,若大水过桥,则城中人家且飘流,又何策之有?其桥不必架屋,阔大如旧制,两旁栏杆周密,可过夫马便好。纵有损伤,易于补造,此为省上架而筑实墩。其取石之法,雇工凿石,富者出长石几条,次者出短石几条,于□埠溪边交付,以官船载之。不然,则载脚重,助者寡矣。不如是,费数千金而与冯夷斗力,何愚也!今东桥又将告成矣,西桥不熟思审处,吾恐徒劳而无功也。是用献刍荛之言,以所当事之采。
|
送汀州源使君诗
唐·张籍
曾成赵北归朝计,
因拜王门最好官。
为郡暂辞双凤阙,
全家远过九龙滩。
山乡只有输蕉户,
水镇应多养鸭栏。
地僻寻常来客少,
刺桐花发共谁看。
|
|
|
宋安济庙潜灵王谒
宋·蔡 襄
远远青山叠叠峰,
峰前真宰读书翁。
半岩冷落高宗雨,
一洞凄凉吉甫风。
溪隐豹眠寒雾露,
井凋风宿旧梧桐。
九龙山下英雄气,
尽属君王宇宙中。
|
|
|
春 吟
明·李 弃
东风吹我衣,不能开我眉。何曾如草木,动辄得芳菲。
有葽皆秋气,无声不子规。踏青驱拄杖,席地误沾泥。
呼仆抬愚谑,过僧值掩扉。会心行到且,疏雨促人归。
|
|
|
登来熏楼
明·叶元玉
绝顶南山上,斯楼亦壮哉!群峰排戟立,一水抱城来。
地利虽云险,人心未可猜。若非得良牧,剑阁也罹灾。
|
|
|
东华翠嶂
出郭相将二里赊,
寺钟鸣处是东华。
直跻绝顶三千仞,
俯视平原几万家。
流水竟朝东海去,
长安不受片云遮。
风流自笑非安石,
也有登山兴未涯。
|
|
|
游金莲寺
金莲山寺万松阴,
流水花开自古今。
几发青螺撑佛顶,
半岩秋月印禅心。
满天风雨龙归洞,
入座笙歌鸟隔林。
骏马神鹰无觅处,
一声鸡犬在云深。
|
|
|
咏东华翠嶂
明·伍 晏
东华高嵯峨,幽胜冠今古。禅房卧白云,籁空静尘土。
悬壁削芙蓉,丹枫衬红雨。竹月粘碎金,松风集鸣杆。
一涧玉龙嘶,千仞飞鸟舞。翠色摇沧溟,雄螺跨天府。
岩花染素流,秋月漾寒渚。有客邀我游,扪萝觅仙侣。
八竑壮胸襟,万山攀石许。
|
|
|
登 屏 山
明·伍 晏
亭亭溪北倚危峰,
景色看来淡又浓。
红树晓闻金翡翠,
白云秋叠玉芙蓉。
桥边溪月穿疏竹,
雪里梅花间古松。
闲对此山扪虱坐,
一声孤鹤入高空。
|
|
|
观 澜 亭
明·伍 晏
一亭雄丽倚溪头,
拭目危栏几度秋。
元气不停天地脉,
化机无息古今流。
星疏水国河图出,
月印潭心太极浮。
老我望洋成一笑,
羞将经史卧沧州。
|
|
|
上东华咏蝉
蝉若与山深,深山不可寻。鸣虽应以候,听亦岂无心?
日暮林中送,入间枕上吟。岂惟处暑至,对此自沉沉。
|
|
|
宿南极山
明·裴应章
老兴少年同,寻芳二月中。桃花红落雨,杨柳绿摇风。
泉连琴书润,云深榻几笼。论心贪夜话,不觉晓鸣钟。
|
|
|
清流道中梅花
明·张大受
驻马清流香气吹,
东风渐近落花时。
可怜踯躅关山路,
才见江南第一枝。
|
|
|
忆磊园山居
明·李于坚
岸回千路合,枫夹大江寒。梳土通云气,删苗入药栏。
蕉衣长受墨,笋箨落为冠。静了花间事,看舟渡石盘。
|
|
|
咏读书庄
明·杨士奇
清流城北读书庄,
旧隐诗书岁月长。
玉署归来春昼永,
松门流水落花香。
|
|
|
渔沧亭诗
明·曹学佺
我来患暌隔,唯子为好仇。禊事期云愆,于兹亦可修。
危亭俯溪上,溪水傍城流。白沙映如玉,绿草披若油。
濯绥垢既逝。行觞数亦周。渔父不可见,垂钓空沧州。
|
|
|
赞雁塔晓钟
明·赖世隆
早鸡声里听钟鸣,
映起当年野老情。
林外月斜敲正急,
山中露冷韵偏清。
客船夜泊愁惊梦,
官署辰衙喜报晴。
我有新诗寄僧壁,
纱笼却笑宋人赓。
|
|
|
九 龙 行
明·赖世隆
九龙之险无与比,江淮河汉风波耳。岂如此水怪石多,朝夕无风浪自起。
天开地辟几春秋,何人凿空先泛舟。畏途一开不可塞,至今来往行人愁。
乘风鼓棹碧潭心,喧天万壑隐雷鸣。日色无光昼如夜,忽忽孤蓬一叶轻。
峡口初过第一龙,禹门吕梁高更雄。船从天上直坠地,回头白雪翻晴空。
第二龙中长且大,狂澜骇浪争澎湃。前呼后应疾若飞,生死须臾不停待。
三龙乍过四龙还,鲸波拂面舟人惊。欲寻小径避险阻,倚天峭壁难飞腾。
五龙曲折忧回舵,六龙峻濑防危祸。乱涛势合如山来,船从水底钻将过。
急流数里诣七龙,俗传压怪留神踪。莫云此龙易与耳,前后复溺在眼中。
八龙崎岖犹是畏,浪高石大难回避。九龙出峡且安行,维丹岸下如更生。
相对斜阳须畅饮,梦魂半夜犹频惊。起来四望远山色,龙里月沉云气黑。
经过历历皆可陈,悔将微躯临不测。九龙之险甲九州,瞿塘滟滪如安流。
自笑好奇穷涉览,诗成空说鬼神愁。
|
|
|
登大丰山
万仞云峰护一山,九天风露透衣寒。固知仙境多灵迹,莫向枰棋着意看。
|
|
|
泳渔沧庙
明·高 明
麟阁图形与世更,唯候英烈死犹生。斗牛夜焕双龙气,山谷时闻万马声。
瘴雾辄从风里散,枯苗齐向雨中荣。民心恋恋无时已,长共溪流一带潆。
|
|
|
官 坊 洞
明·叶宫桃
古洞傍溪头,突兀真奇迹。门前萝薛深,阴阴入路窄。
白昼飞晴云,滴沥泻山液。空响撼轰雷,坐蹬润苍壁。
四壁烟云象,玲珑如刻画。再从深处寻,晞微光照隙。
寒生流水声,听久清魂魂。未审荒村中,灵秘自谁辟?
胜境不知名,沉晦良可惜。吁嗟乎人生,遁迹亦同然!
|
|
|
南 顾 楼
清·余楚材
南顾高无极,超然复建楼。气疑通帝座,势欲接瀛州。
白水低三港,红霞艳九秋。邓公遗爱在,俯仰此淹留。
|
|
|
前 题
清·伍嘉猷
前对鹅峰枕赤冈,天开区宇试文章。春华秋实何人备,韩偓襟期大雅堂。
|
|
|
咏罗村庵
清·邢 昊
小庵重结倚罗村,山削芙蓉紧对门。佛性有灵香不断,禅心无碍衲常温。
隔窗绿竹添新笋,剥石苍苔没旧痕。风雨尘来浑渺渺,可堪钟鼓又黄昏。
|
|
|
重建西峰寺有感
清·雷可升
谁从破寺荒凉后,复见金仙气象雄。拓地崇宏象教力,参天葱郁梵王宫。
拈花微笑怀尊者,入定无言叩志公。寄语后来诸俊彦,莫辞小补待丰功。
|
|
|
咏 云 巢
清·伍凤文
满目荒凉境,先年太史庄。牧童戕杞柳,泉石卧牛羊。
新燕无巢宇,游蜂不觅香。方平应太息,沧海又成桑。
|
|
|
咏隐仙堂
清·吴鼎弦
曲曲寻幽境,依依到佛堂。鸟啼为唤客,花笑可飞觞。
楼纳全城景,龛仍七宝装。此中堪避暑,何羡午桥庄。
|
|
|
咏东华翠嶂
清·叶纡青
既入通幽处,山深气自凉。置身高绝顶,并坐迩同方。
雨过风敲竹,窗开月照床。引杯心欲碎,念我兴何狂?
|
|
|
凤翔横笛
清·廖鸣凤
晓风残月大江西,谁似西桥尺八吹?铁笛一声清若许,胡床三弄正怀伊。
朝霞翠竹惊幽梦,阿纪梅花落数枝。莫向瓜洲夸绝技,恐劳江客听忘疲。
|
|
|
赋诗亭夜月
清·汤传矩
一水环城注,潭深势渐平。迥风生绮彀,映月见澄清。
野岸舟横渡,悬崖火半明。渔沧千古迹,夜坐不胜情。
|
|
|
半溪残雪
清·叶锡辂
六花飞不歇,经岁乱滩头。冷浸孤山月,光回剡曲舟。
临汀迷浴鹭,隔岸失眠鸥。欲并峨眉顶,炎天迹尚留。
|
|
|
游玉华洞
清·伍元勋
天半亭亭欲远骞,振衣直上薛萝门。千年灵气通山性,一片虚心托石根。
司马风流残碣在,使君感慨旧诗存。留连出岫归来晚,明月随君过远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