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龙 余宏燕 雷惊宇 /文)兰爱珍,嵩溪镇人,1992年学校毕业后,在嵩溪镇纸业社工作。1996年,乡镇企业不景气,兰爱珍也从纸业退了出来。闲暇在家的兰爱珍,想到了嵩溪的豆腐皮产业。嵩溪镇是豆腐皮的主要生产基地,兰爱珍加入豆腐皮营销的行列,首先从家里人做起,她让父母在家里加工豆腐皮,自己负责销售。当时,整个豆腐皮市场还处在原始阶段,当地为数不多的经销商,固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训,在家坐等顾客上门。兰爱珍则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带着豆腐皮走出去,开拓市场。 创业路总是充满坎坷。开始,人们对豆腐皮并不十分了解,大多经销商存在顾虑,不愿意销售豆腐皮。兰爱珍采取先寄卖后收帐的方法,在清流城关找了一位经销商,将豆腐皮寄在店里试销,并常常将豆腐皮送给亲戚朋友免费品尝,一段时间后,豆腐皮的回头客逐渐多了起来。本地市场打开后,兰爱珍又带上豆腐皮,独自一人来到福州、厦门等地销售。大冬天,她背着豆腐皮,一家家店挨着推销,就凭着这一股子拼劲,再加上先寄卖后收帐的诚信做法,一年多后,兰爱珍打开了省内外豆腐皮销售市场。如今,兰爱珍有了稳定的客户,产品远销到上海、广东、福州、厦门、龙岩一带。 2010年9月初,明溪一位在德国经商的客商,给兰爱珍挂来电话,要求将她的鑫牌豆腐皮带到德国试销,这样的好事,兰爱珍一口应承下来。原来,这位明溪客商也是一位爱吃清流豆腐皮的超级“粉丝”,每次从德国回到明溪老家,家乡人总会做一道豆腐皮菜,吃多了,感觉清流豆腐皮口感好,质量可靠,也就成了稳定的豆腐皮食客了。这次回老家,按豆腐皮包装上的电话,他直接找到兰爱珍,就是想与她合作,将豆腐皮出口到德国。回德国的前几天,这位明溪客商特意来到嵩溪,从兰爱珍的厂里选了35箱豆腐皮。10月初,明溪客商又让兰爱珍再准备500箱豆腐皮,通过省内的一家贸易公司,发往德国市场销售。前段,这位在德国的明溪客商又挂电话回来,要求订一个货柜的豆腐皮,一要就是7万箱。 从事豆腐皮营销10余年,兰爱珍深深感到了单打独斗的势单力薄。自己规模不够大,产量不高,导致一些大订单接之难以完成。嵩溪镇生产豆腐皮有上千年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加工豆腐皮,如果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成立一个合作社,不仅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能解决豆腐皮加工户市场销售的后顾之忧。2008年,清流豆腐皮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同年,兰爱珍也成立了清流县第一家豆腐皮专业合作社——清流县爱珍豆腐皮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了新的科技工艺加工出更加优质的豆腐皮。并以“公司+合作社”的形式,引领当地的豆腐皮加工户共同致富。目前,这个合作社已有100多户豆腐皮加工户入社,年产豆腐皮700多吨,产值达800多万元。 今年,兰爱珍又与县农业部门联系,争取支持,在嵩溪镇发展种植了200多亩黄豆,建立黄豆种植基地,实现豆腐皮生产原料“就地取材”。基地全部采用无公害有机肥耕作,生产绿色生态黄豆,制作出高品质的生态豆腐皮。现在,兰爱珍已建成一个豆腐皮的深加工基地,生产一种即食型的豆腐皮,销往国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