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清流文苑
“客家祖山”源由考证
2012-03-28 09:32:00  来源:  责任编辑:邹新根  

  作者:江天德 刘光军 黄德骏

  客家人常说: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考略清流客家祖山的源由,让人心中充满敬畏和景仰。

  客家人崇山敬水,山有灵性。地球上山脉的形成,源于地质时代无数次的地壳运动。山;拔地而起,或延绵如屏,或孤峰秀出,她养育森林,涵养水源,从她肌肤中所析出的泥土在山脚下形成膏沃的冲积平原,成为早期人类文明诞生的绿洲。山;又是大地的组成部分,她高大雄伟,谷深路险,山中既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又栖居着凶禽猛兽,这一切很自然地引起原始人的猜测,于是,山跟大地一样被神化,认为有神灵主宰。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山海经》就把我国山地划为二十六个区,记载了四百五十一座山以及各山的神灵。由于有些山峰“高与天接”,古人就把它想象成天地相通的道路加以崇拜。《淮南子、地形训》这样描写昆仑山:“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山结下不解之缘。早期的人类就以洞穴为居,以躲避风霜雪雨和毒蛇猛兽,后来的人类走出山林,依旧依山而居,临水而作,耕作、采集、伐薪,山给了早期人类最多庇护和生息来源。所以,在早期的宗教信仰中,把名山大川从普通的作为物质利用的对象中分离出来,保护起来,作为象征性的祭祀对象加以崇拜,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仪式。这就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仪式。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的观念,但已开始具有将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的倾向。”即自然崇拜产生的根本原因。《山海经》所记载的四百五十一座山都有不同规格的祭祀,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赞美名山的句子更若恒河沙数,如《诗经》中就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等句例。春秋战国以降,对名山如泰山、嵩山的祭祀已成经常化的国家大典。《史记、封禅书》引《周官》的话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而对于普罗大众,悠悠青山,寂寂古厝,夕阳下恬适的彘鸡牛羊,在每一个羁旅游子的相思梦里,母亲的影像总与这些物象连在一起。人们生于斯,养与斯,托体与斯,“死去何所从?托体南山阿”。对山的记忆和崇拜是人类挥之不去的文化因子,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宗教的起源是源于朦胧的自然崇拜,而骏雄伟岸,如屏如障的大山便成为寄托心灵,栖居理想的最好去处。所以,早期的宗教诞生地,大多会以名山为依托,将灵性与意念依寄在山的神圣和浑雄之中。道教祖庭龙虎山,武当山,齐云山,崆峒山。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中国传统神教中的“五岳之首”泰山等均为此中代表。可以这样概括:在每个民族的成长过程中,均有一座精神支持的山脉与之相浸润濡染,成为他们民族心灵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阴山、贺兰山之与北方游牧民族,白头山之与朝鲜族,大、小凉山之与彝族、羌族,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之与满族,十万大山之与西南诸少数民族等。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保存着中原传统文化的正宗嫡传。在长期颠沛流离的迁徙过程中,他们更注重于自然环境对自身的影响,以山水为伴,与林泉相友,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崇山敬水,讲究风水地灵,亦成为他们择居安厝、瘗葬先人的精神选择。基于此,钟灵毓秀的灵台山就在客家祖地众多名山中脱颖而出,成为客家人精神皈依,灵魂弥寄的圣山。

  客家人世代景仰的祖山,清流灵台山。它属武夷山东南麓支脉,主峰海拔1060米;位于清流县长校镇境内,峰岚叠翠,俊秀挺拔,酷似观音坐莲,氤氲着神圣之气。又因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显应于此,云游于此,被称为“古佛山”,为历代佛教僧尼及信众修行参拜的宝地,自古以来就有着“灵台之应、佛光之灵、南豸北夷灵台心”之说。此山周围约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众多庙宇祠庵,如唐代宋国公萧瑀庙,宋代福源寺以及翠峰寺、圆通寺、万佛堂、定光寺等多座庙宇寺观。据灵台山北麓东山村萧姓《兰陵萧氏族谱》记载:早在北宋祥符年间,灵台山已形成“庵堂星罗、僧俗咸集,钟鼓相闻,弦诵不绝”的宗教文化景观,并有“唐庙、宋寺、明清庵”之称,由此构成闽西最大的寺庙群。隋大业年间(605-617),客家先祖、始祖巫罗俊随父从中原南迁到黄连(今宁化、清流),逐步与土著和少数民族相融合,成为闽、粤、赣边的客家先祖、先民。“隋大业之际,----其时土寇蜂举,黄连人巫罗俊者,年少负殊勇,就峒筑堡卫众,寇不敢犯,远近争附之。”巫罗俊率众在宁化石壁一带拓荒垦田,开山伐木,利用石壁“三江之源的特殊地理位置优势,“泛伐于吴”,获利甚巨,至隋末,石壁已形成“生口靡繁,殷实富庶”的金瓯之地,此为“客家祖地”的滥觞。唐贞观三年(629),大唐天下甫定,巫罗俊只身来到长安皇帝行营上疏,奏称黄连地广人多,可授田定税;朝廷嘉纳此举,授巫罗俊黄连镇将一职,令其翦荒自效。京城归来,巫罗俊便率众由宁化石壁进驻灵台山,并以此为据点,向四周拓展疆土,扎寨定居,伐木种竹,垦荒拓土,繁衍生息,建设家园;使长校、四堡一带形成“村树相望、鸡犬相闻,田舍离离”的富庶之乡。巫罗俊晚年,对钟灵毓秀的灵台山更加喜爱,一度萌生百年之后托骨于此的念头,并指定子孙中的一枝为其守灵。巫罗俊死后,子孙葬其于宁化城关竹筱窝。后唐同光二年,宁化县令王云看中此处,欲将县治所迁于此,遭到巫罗俊后人的强烈反对,五世孙巫志明为此事专门访至福州,叩见闽王王审知,向闽王哀告此事。王审知得知后,特准巫氏后裔在原黄连镇范围内任选佳地安葬骸骨,巫氏子孙遍访名山,最后选定在灵台山下的小牯坑为安穴基址,取势“猛虎饮涧”形,以遂巫罗俊身后未竟之心愿。不料,在移柩之日,因夜降骤雨,山溪暴涨,棺木无法渡河而罢,后又择日再葬于第二选地黄沙口牛牯壅。此为巫罗俊墓现在清流嵩溪黄沙口的缘由,巫氏后人对此至今仍有系怑。为其守灵的子孙后辗转迁于距灵台山约10华里的田坪,现已繁衍1000余人。因此,清流人称此山为“客家祖山”,即客家始祖、先祖垦复仰望之山。按刘善群先生大石壁的概念,历史上清流大部均为“客家祖地”的地域范畴,如果说“客家祖地”是哺育客家的大地母亲的话,那“客家祖山”既是体魄强健,志向高远的客家之父。他秀出“客家祖地”之上,如屏如幛,祐护着山下的子民。“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以载物”。阴阳匹配,天地作合,由此而诞生的客家一族,纵横四海,发达海内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一员。从“客家祖山”与“客家祖地”诞生的过程看,她们并非为单纯的一姓一族的始祖所有,而是“客家”这个群体发轫滥觞的共同精神家园,饱含“客家”的全部元素,如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思想的等诸多方面。西晋末年始至清代,客家民系有过五次大的迁徙活动。隋唐以来,便有一批批中原汉人陆续迁入灵台山周边地域肇基立业,此后又有不同时期的客家人从本区域内迁往他处。据传,凡迁入者必谒灵台求平安,凡家居者必朝灵台求乐业,凡迁出者必拜灵台求前程。在清流居住留守的客家人,如东汉名人黄香、马援、唐朝名将罗成、李晟,名相魏征、萧禹、开闽王王审知等名人显宦后裔及数百姓氏家族,无论远近,每年均要到灵台山朝拜一次,以求生口日藩,家境日昌。唐德宗贞元年(805),河南郏县人氏马徵(马氏三十六世祖)任汀州府尹,终于署,其子马发龙扶柩回乡后,又折返回汀,于唐德宗建中年间辗转迁居清流北团里南山下,子嗣昌茂、繁播各地,马发龙(马氏三十七世祖)遂为马姓入闽始祖。有马氏先祖(第四十世)马--墓葬在灵台山山下溪畔,人称马都堂。据考证:此为现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直系先祖,其墓地为重要涉台文物保护单位。又如宋元祐三年(1088年),李姓十二世裔孙伍郎从宁化迁徙到这里开基发韧,兴建福源寺、翠峰寺,香火旺盛。由此,“进了灵台门,才算客家人”说法便不胫而走,再经过漫长的一代代客家人心口相传的精神濡染,灵台山为“客家祖山”的称谓就水到渠成。

  客家人世代景仰的祖山,驻锡定光古佛。灵台山之所以被称为客家祖山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个民间广泛流传且具有超凡功能的神祗所据的地方,这个标准是一座山脱离世俗而被神化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的五岳均有神灵驻守,称“五岳神”,这一点从晋葛洪《枕中书》中可以找到答案:“颛顼、祝融、轩辕皆为五岳神”。在宋代,灵台山因其神奇秀丽的天然造化,吸引了当时著名的定光古佛在此驻锡,他就是闽西的地域神灵。定光古佛,又叫“定光佛”,属六过去佛之一,是历史上唯一被朝廷正式赐封的“定光佛转世”的高僧。据成书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的《临汀志》记载:定光佛俗姓郑,名自严,泉州府同安人,生于五代(后唐)应顺元年(934年),自小有“奇识”。闽王延政天德九年(944年),11岁时出家修行,皈依当地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17岁时游豫章(今江西南昌),过庐陵(今江西吉安),契悟于西峰园净大师“由此夙慧顿发”,然后云游四方,在闽浙赣周边留下除蛟伏虎,疏通航道,活泉涌水,祈雨求阳,赐福送子,筑陂止水以及屡显神灵,护国佑民的传奇故事。因“大师生前乐为善举,有求必应且法力无边”,故其过世后,百姓“收舍利遗骸骼塑为真像”尊奉为佛,香火旺盛。在当时朝廷和文人的推动下,自宋熙宁八年(1075年)被号位“定应大师”,而后朝廷 曾5次敕封,最终敕赐“定光园应普慈通圣大师”,实现了由僧人向人格神的转化,与佛教中相传的过去佛定光佛号相同,闽西客家将其合二为一,视定光佛为客家人的保护神。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作词赞曰“---七闽香火,家以为祖。萨埵御天,宋有百姓。乃锡象服,名约定应”。上述神弄传说中的“活泉涌水”及“筑陂止水”就发生在清流境内;传说灵台山下长潭溪上的水陂就是他作法助力建成,神奇灵验,人人称道。客家人称此山为“仙人岭”、“古佛山”,并在后岭立庙奉祀,世代供奉,惜庙宇和定光古佛塑像毁于上世纪破“四旧”年代。另据《清流县志》记载:宋乾德二年(964年),圣僧定光到清流城区的金莲寺任住持,修建寺庙:“旧无水,定光佛至,飞锡凌空,七日复返,始有泉涌。其夜,风雷大作,雨水滂沱,僧惊避。迟明视之,庵推出谷口,其下飞瀑数丈如珠廉,至今莫寻其源”。遂定名“灞湧岩”,亦为清流古八景之一“灞湧金莲”。定光古佛受到客家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尊奉,被客家人尊称为是能带来好运的吉祥神,庇护客家百姓的保护神。以此地为开端的定光古佛崇拜,成为闽西地区最重要的神祗崇拜,定光古佛由此演化成闽西地区的区域神明而广受尊崇。随着客家人的繁衍迁徙,定光古佛信仰也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落地生根。近年来,两岸交流增多,台湾的定光古佛寺庙也找到了大陆的祖庙,每年都有台湾信众到灵台山做义工。两岸客家佛光同源、一脉相传,定光古佛成为两岸客家人文化认同、族群认同的精神纽带。如今,客家人为定光古佛重塑金身,在灵台山顶敬塑一尊高45.99米的定光古佛铜像,塑像中的定光古佛端坐于莲台之上,身披袈裟,头戴灵冠,敛容垂睑,面向西方,头顶蓝天,俯瞰尘世,其圣光与气度让观者无不动容,成为客家人世代景仰的保护神的化身。

  客家人世代景仰的祖山,客家文化典型代表。2010年8月,省有关部门领导与专家到 “客家祖山”调研时,把灵台山与龙岩长汀客家母亲河、宁化客家祖地、永定土楼定格为客家“一河一地一山一楼”的旅游精品线路,作为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向海内外宣传推介。2011年,灵台山客家祖山文化园被省里确定“客家祖地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项目之一,并作为2012年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祭祖朝圣”的重要活动场所,省政府在2012年度“省重点项目的通知”(闽政1号文件),正式确定灵台山客家祖山文化园为:清流客家祖山文化园。为缅怀南迁先民,增进海内外客家乡亲的交流与合作,清流县委、县政府根据海内外乡亲的强烈愿望,充分发挥客家文化优势,打造与宁化“客家祖地”相邻的灵台山“客家祖山”,积极推进客家祖地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全力打造“中华客家祖山”客家文化品牌,提升客家祖地文化影响力。中华客家祖山文化园这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朝宗朝圣、祭祀庆典、文博展览、民俗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客家圣地,为天下客家人搭建一座联系世界、沟通心灵的神圣之桥。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