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清流文苑
清流县客家探源
2012-03-29 09:43:00  来源:  责任编辑:邹新根  

  何谓客家?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在南方定居之后称客家。《辞海》称:“相传西晋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南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以后逐相沿袭而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称:“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个支派,‘客家’是‘客而家焉’的意思,顾名思义,当知其非中国南部固有的民系。”罗氏《客家源流考》又称:“‘客家’是中华民族里的精华,可说是中华民族里的一支。”继而又称:“客家是中国民族里的一支,他们的先民就是因为受了边疆部族侵扰的影响,才逐渐自中原层(辗)转迁到南方的。”广东学者房学嘉在《客家源流探奥》中,更进一步阐发:“即客家人并不是中原移民,他既不完全是蛮,也不完全是汉,而是由古越族后裔与秦统一中国以来,来自中国北部及中部的中原流人,互相混合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房学嘉先生对客家的界定,许多学者持以异议,笔者也不敢苟同。福建省客家研究联谊会会长林会钦在《论汉族客家民系》中,明确指出:“唐宋时期,为躲避战乱等原因,中原大批汉人南迁,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闽粤赣边,经过与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漫长的融合发展,南迁汉人在人数、经济、文化上占优势,并融合了当地土著、少数民族,形成了客家先民和客家民系。”同时,林会钦又畅述了形成客家民系的四个特征:“一、有脉络清楚的客家先民;二、有特定的地域条件;三、在特殊的历史年代;四、有独特的客家文化。”那么,从以上分析,清流是纯客县,抑是非纯客县?借此,我们谈谈以下观点。

  1950年,罗香林先生在《香港崇正总会三十周年纪念刊•客家源流考》称:“现在姑以现行的县区为单位,视各县居民是否全数为客抑或若干为客,或少数为客,而将各省属县,分纯客住县,与非纯客住县……福建一省,纯客住县,仅宁化、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将乐、沙县、南平等八县。其非纯客住县则有清流、连城、龙岩、明溪、平和、诏安、崇安等7县。”1997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客家史话》称:“客家人在本县市占人口95%以上的叫纯客县;与其他族系杂居拥有数量不等的客家人聚居村落的县叫非纯客县。福建省,纯客县有9个,它们是:宁化、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将东、沙县、南平(实则8个);非纯客县7个:清流、连城、龙岩、明溪、平和、诏安、崇安等。”源于罗香林先生的界定,未有新创意,更没有新资料。罗香林先生同时声称:“要想探究客家分布地域的广狭,本来须从实地调查入手;没有实地调查,到底总是有挂误的。”他却很中肯认为自己界定的挂误,仅是一已之见。无论是罗香林或《客家史话》作者巫秋玉、黄静都没有深入清流实地调查,仅凭片断的表象资料,“以及个人向客家人士访问所得消息”,作出非客观、准确的界定,导致一些客家人不承认自己是客家人,甚至不明白客家人为何系人氏?笔者是清流人,从上世纪90年代之初即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调查,从所获取的资料来看,无论人地缘、血缘、宗教信仰或民情风俗诸方面都可证实,清流属纯客家县,其主要依据是:

  一、从地缘上考略

  1988年5月,考古人员在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采集到古人类牙齿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属于晚期智人,与台湾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左镇人”同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距今一万年以前。这是福建境内迄今首次发现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古人类化石,它填补了福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把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从六、七千年推到一万多年前。清流古人类化石命名为“清流人”,被誉为“闽人之源”。狐狸洞被称为“八闽历史第一洞”,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流地处武夷山脉中段东南麓,扼闽西北水陆交通要冲,四周群山环抱,“闽水最奇险的九龙滩”就在境内。周为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晋属麻仓里设清流驿,唐属汀州府,为宁化、长汀、二县辖地。宋代,随着中原汉人大量云集和择居清流境内,宋之初政治、经济、人口都有较大发展的清流驿,元符元年(1098年)划宁化六团里、长汀二团里置县,行政上归属汀州府。至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正式形成汀州八县。历清代,至民国初,汀州府的行政区域未有任何变更。罗香林和《客家史话》作者巫秋玉、黄静都称:宁化、长汀为纯客县,而同属其当时两县境域,只是划出相邻的辖地,为适应当时行政区划管理需要,更好“安定百姓生产生活秩序”,另设清流县,却为何将其从纯客家县中分离出去?其非纯客县的依凭是什么?无论如何是说不通情理,更何况罗香林先生对客家县的界定也承认是“挂偏有误”。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同是巫秋玉、黄静合著的《客家史话》在《州府县治的历史沿革》中却自相矛盾的称:“该八县(即原汀属八县)基本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纯客家县。”否定了前面自己的界定。南宋末年,元军攻陷南安,宋室南迁。据《嘉靖道光•清流县志》记载,“国母岽(即国母洋)在县北四里许,宋,文天祥侍国母杨太后过此,因此得名。”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赵昰由右丞相文天祥护驾到南剑(即今南平市),在沙县、清流、宁化等地招募义军,以图恢复宋室;文天祥最后,率军进驻长汀,挥师邵武。这期间,许多中原汉人历经百般辗转,迁徙清流。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清流人口达12579户,51068人。此后,近百年全县人口都稳定在5万之间,明成化六年析出归上、归下二里置归化县后,全县仅8291户,39800人。其中,农户7836户,军户316户,匠户178户,马站户9户,铺兵6户,校尉力士户1户。而后,由于战乱频仍,人民罹难以及一些客户播迁外地谋求发展,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全县仅4915户,27317人。这时期,以石壁为中心,幅射至宁清流归全境的客家民系的形成,促使清流经济、社会、文化的逐渐发展,中原汉人大量涌入境内,至清道光二年(1822年),全县达29471户,106686人,比万历期间增加3.9倍。1961年,清流划出塘前、罗坊,分属连城、永安县外,清流地域历经900余年,均未有变动。仍是唐时长汀、宁化纯客县的两县地。

  二、从姓氏方面考略

  清流县最早的土著人大多是沿九龙溪傍山临水之地栖居,未发现其远古的群体村落遗址。解放后境内出土的文物中有商周时期的陶片、石器,宋代青白釉执壶,明代的古建筑等。境内也聚居着畲民。而后随着中原汉人的大举南迁栖居境内,土客人通过婚姻关系等为大批的客家人所融合。至今清流境内仍保留许多带“畲”字的村名,如林畲、寒竹畲、禾畲坪等不下十数处,并有林石祭、芹口、青溪3个畲族村。畲民从何播迁而来,为何发展,本文不作论述。

  据史料考证,自西晋末年,中原汉人经过五次大的辗转南迁,有300余姓氏落根清流。其中客家先祖黄连镇将巫罗俊在这里垦荒辟土,东汉黄香的后裔在沙芜、田源、灵地繁衍生息,嵩口发现了唐代重臣魏征的族谱,李纲的祖父李敬寿葬于温郊包地,在里田、李家等地生活着唐代名将罗成的后代。马英九一脉祖先马发龙(马氏三十七世祖)居清流北团里南山下,被称为“马氏入闽始祖”。在不断的大迁徙中,播衍各地,其中,有部分汉人则择居清流境内繁衍生息,建树家园,主要姓氏有:

  李姓  唐末,由江西抚州入闽。《长校李氏族谱》称:“宋元祐三年(1088年),十二世裔孙伍郎由汀之宁阳迁长校西麓。“始自六世十七郎即有子孙外迁,至24世外迁117丁,至1995年繁衍至43世,全县13660人。

  黄姓  《黄氏族谱》称:“始祖峭公源出邵武禾坪。十二子福公由邵武迁福州,传至显公,又由闽清迁至永安安砂场。显公之曾孙满公迁至清流洞口水南坊定居,宋绍定元年(1228年),满公之子少卿又迁至今之田源,后其孙景国徙至灵地。除是国之六孙文德迁往江西,十代孙文耀迁长汀,文成迁连城,十一代孙迁南京外,其余子孙都居住灵地,已繁衍至26代。清流黄姓近16000人。

  陈姓  《东溪陈氏族谱》称:“唐颖川始祖大邱之19代孙陈雍乔迁闽省沙阳固发冲(今永安市贡川)。宋时,一支迁陈村(今明溪柏亨村),而后迁旧场(清流东坑)。11世陈伯坚和陈伯达分别迁湖北嘉鱼县、河北香河县。明初之后,大量外迁。6、7、9、15世孙,先后迁居本县田源、温郊、城关、邓家、嵩口等地;14世陈官福迁宁化下沙,而后迁泉州;至26世多支子孙迁往浦城、政和、沙县、永安、延平、建宁、瓯宁、浙江、四川等地,计48户,至今繁衍32世,8000余人。

  江姓  初姓鲁野,鲁野一时任南剑州刺史,赠诰命官人。无奈又值匪乱猖獗,鲁野一举家离南剑州(今南平),二十余口乔装打扮经将乐归仁里(今明溪县),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由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入闽避乱。唐僖宗光启二年丙午(886)年间迁至清流大路口小嵩埔劈山结庐隐居,恢复“江姓”,取其名为江家坑(今高坑)。据载:在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江礼的祖父,鲁野一(号仲宜)和鲁野二率全家二十余口避迁过江,遇风浪大作,无法渡过,后又有乱兵追杀,为全家能过江,鲁野一仰天祷告河神祈求安全渡江,果然风平浪静,当即谢以“江”为姓。江礼生有八子。树分千枝,迁播各地。三郎发居宁化县旧墩;四郎发居林畲;五郎发居明溪;六郎失考;七郎发居赤冈、高坑、中地;八郎发居嵩口;九郎居长校江坊;十郎居苦朱岭下,唯有六郎失纪,余作七房子孙,分居汀郡各邑渐绵各省或应仕官或成巨族。全县约6000人。

  罗姓  唐末,始祖罗翁源及罗岳等由江西九江迁至延平府南剑州沙县鱼麟阁。而后再迁连城文亨。元末明初,始迁清流里田、罗坑、古坑等地。约8000人。

  赖姓  世居河南颖川,东晋太和元年(366年),因兵乱徙居活州丰宁桴原。随后,安居安远松阳。唐乾符元年(874年),赖石祭  徙居汀州古路上杭县古田,至其孙徙居清流赖安等地。约7300人。

  魏姓  唐魏征之无孙魏慕原籍山东清平县,因避战乱迁至江西豫章,至六世魏贞入闽,从居宁化。宋,魏文俊任沙县教谕,解组回籍时途经嵩溪大埔上,爱其山水而害居于此。约3000余人。

  马姓 马姓出自赵姓。赵奢是马姓始祖。赵奢三子马拔为长平令,隐居于扶风(陕西咸阳),因名扶风堂。因此陕西是马姓的发祥地,“扶风”为马姓的堂号。据考,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扶风三十六世祖马徴公(亦称榜郎公、大郎),由河南汝州迁居江西丰城太平里,唐戊午(778)登科,德宗时为福建邵武府尹,后迁任汀州府尹,终于署。生子二,长名腾蛟,次名发龙(亦名发隆)。发龙公(扶风三十七世)字在由,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始居清流北团里南山下(今赖坊乡南山村),死后葬于清流罗村里(今赖坊乡)飘舡岗蛇形,为马姓由中原迁闽之始祖。发龙公生四子,长子虔龙(亦名虔隆)居清流罗村里,次子旺龙(亦名旺隆)守土后移居宁化县新村里安乐梨树峡,三子俊龙(亦名进隆)居清流北里,四子贵龙(亦名贵隆)居清流嵩口只溪。此后树分千枝,迁播各地。如旺龙公生子九,一郎居宁化安乐马家围,二郎原居宣河荒坪里后迁广东湛江市、翁源县等地,三郎居连城杨坊,四郎原居清流县水源乡后迁四川省,五郎居长汀四堡南材坑,六郎原居永安县后迁山东省,七郎居长汀四堡赖家圩后迁折桂(今马屋),八郎的后裔散居长汀、宁化、清流和江西省石城等地,九郎的后裔散居长汀十里铺、连城、马家围等地。据查阅族谱考证,发龙公在清流的后裔已繁衍至第三十三世。全县约3000人。

  裴姓  世居河东。宋、元间、游宦入闽,家于三山(福州)。元末,三郎始迁清流。

  王姓  世居太原。唐景福元年(892年),。王审知率兵入闽,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审知之七子延鼐迁入清流黄满溪白石窟(沙芜洞口),后移居余朋,此后又分迁荷坊、嵩口营等地。约4000人。

  廖姓  北宋嘉二年(1057年),达郎入闽,居宁化济村古背,其裔孙一支迁居安乐石祭 上。南宋时,铜郎复迁清流仓盈里童家岭,后迁廖屋坪等村。约300人。

  伍姓  唐吏部尚书伍乔入闽至剑镛,其孙昌时移宁化麻仓里,至五世正已移宁化城内,七世弼之分徙清流。全境约2000余人。

  张姓  唐贞观年间,张国庆始迁南昌。天宝年间,仪龙、仪凤兄弟入闽,居于剑沙牛栏角,南宋间徙居清流大元、沧龙等村。

  萧姓  唐武德二年(619年),由江西入闽居长汀馆前胡坑,后迁四堡杨慈地,再迁清流东里山背村下,至今繁衍47代。约千余人。

  童姓  始祖太经于元武宗年间由长汀童坊迁居留坑。始自三世逐渐有人外迁,至21世其裔孙迁至广东、广西、江西、浙江、四川、台湾,本省的长汀、漳州、洋浦、上杭、建宁、宁化、明溪、将乐、沙县,以及本县的龙津、田源等地。仅迁居广东1500余户,留居本村的仅500余人。

  谢姓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始祖昆如由苏州府昆山县十字街避战乱,南渡入闽,择居留坑。昆如生子三郎、六郎,而后部分裔孙迁往广东大埔、梅州。繁衍至千余户。

  从已发现的清流各婚氏族谱有一个显著特点:其始祖均追溯至本姓氏历史上最显要的人物,如李姓确认李世民为始祖,萧姓认萧统为始祖,魏姓则认魏征为始祖。这种追认显官贵宦为始祖,增强本姓氏的权威和地位是客家人崇尚教化,笃重文化的共同心理,是客家人的荣誉和标志,也是客家人与别的民系角逐之中重要的精神依托。依凭这种特殊权势来抵制和击败外姓人氏,而立于不败之地。

  从大量史料中,笔者均未发现真正属于本地土著先民的远古后裔,在清流18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客家人真正的聚居地。而中源汉人播迁清流定居之后,除有一部分由于人口剧增,土地奇缺,迁往外地另谋生路之外,大多在境内繁衍聚居,他们在创建新的家园中,用辛勤之手开垦大片可耕之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田、地、塘共15.22万亩。之后,由于大批先人向外发展,土地抛荒,至成化八年(1472年)减至8.76万亩,向乎抛荒近半土地,至清嘉庆间继而减至8.15万亩;直至道光二年(1822年),人口骤增至106686人,达至高峰,许多抛荒地被重新开垦利用。耕地增至8.87万亩。此后人口又逐渐减少,清宣统三年(1911年)93032人,民国25年减至57887人。主要原因是境内军阀割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遭受国民党的惨重屠杀。客家先民开垦土地的同时不注重林业生产的发展。在深山幽壑寻求新的谋生之路。明清之际,即有村民种杉栽竹种茶,明崇祯初年,沙芜乡龙地村即有人种植毛竹造黄纸;上山砍伐杉木用人驮着扛到小溪边单筒沿九龙溪漂至永安、福州等地出售。为开辟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的交易,沟通和其他民系之间的交流调剂物资余缺,宋代即建有交易市场7处,至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市场有17处,商人贩运的不仅有土特产品,还有手工业原料。各地商贾都拥至较大集镇嵩溪、沙芜、嵩口等地开设商店,经营贸易。同时进行铁、锡、银的开采,冶炼,满足客家先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随着大举中原汉人迁居境内聚居,也促进了境内文化教育的发展。宋元符年间,清流设县之初,首任知县刘叙即创设儒学,至清末废科举,全县共登科进士38名,举人109名,贡生457名。客家人在新的聚居地创建家园,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三、从客家习俗与文化方面考略

  从搜集到的谱牒可知,清流人口的播衍主要来自中原汉人。他们迁离中原之际正是“中原文化经历汉唐盛世,而达到高度成熟和灿烂辉煌的阶段。”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由于经过不断辗转,曾曾定居于长江中下游和赣东南等地,自然也溶汇了辗转之地的文化。聚居着中原汉人的清流文化就不可避免地受着这些居住地域民族和民系的文化影响。除此之外,决定清流客家文化生存的重要因素还与清流客家人生存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清流境内山峦重迭,武夷山脉纵贯其间,古代是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中原战火纷飞,干戈不息,而这里却没有战马嘶鸣,狼烟翻滚;虽是瘟疫弥漫,猛兽肆虐,并居住着刀耕火种的瑶畲土著,相对而言是一片宁静祥和之地。饱受战火之苦的中原汉人发现了这块荒蛮官宝地可以休养生息,再也不想挪动脚步,浪迹天涯,便择定在此肇基立业。从此,隔绝了红尘,远离了战火,封闭在这片狭仄天地。其文化活动。除顺应生存潮流,吸纳土著文化之外,更多的是承袭与固守中原文化。总言之,清流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于以中原汉族文化为根基,融洽沿途先民们相处的民族民系,万其融洽着畲瑶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结合的特征与客家首府汀州以及客家文化中心嘉应州等地的文化事象大体相同,无多大差异。

  (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

  清流和其他客家地区一样,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而是崇拜各种神佛,尤其是崇敬祖先被视之为最神圣的信仰。清流有句古谚:“朝神不如祭祖”,证明客家人对先祖执着的追怀。各村落都建有祠堂,设立神主牌位,供奉先祖。同时出崇拜多种神佛,如道教、佛教、地方土地神、城隍庙等。无论那路神佛都是清流客家人朝拜的偶像。见神就拜,见佛烧香是他们至为虔诚的心愿,将生存的希翼与企求都寄托于神佛的庇佑。这种独特的崇拜方式,与客家先民的颠沛流离有着密切关系,是艰难苦涩的使然。在企求神佛的同时,也注重风水,无论建房造屋,营坟置地都必请风水先生择定,成为清流客家的特殊民俗。

  祖先崇拜。客家人远离故里,一路奔波来到陌生之地创建家园,那种有家归不得的落寞情怀,深深萦系着客家人的心,他们对先祖刻骨的怀念,竭力的崇拜。“追本溯源,叶落归根。”其意也在此,秉承着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他们对先祖的怀念,惟有兴建祠堂,将其供奉,春秋祭祀,予以寄托。每个先祖都留有一份祭田,以供祭祀之需。光宗耀祖是驱动清流客家人敬奉先祖最重要的动力。缅怀先祖的创业艰辛,企望先祖庇荫子孙,这是崇拜先祖最重要的目的。除上坟墓祭祀之外,祭礼还要在祠堂隆重进行。通过祭祀,凝聚同族子孙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颂扬先祖的功德。除春秋祭祀,每逢岁时节日,族人都要拎着三牲祭品到祠堂供奉,而每年特定的除夕之夜,族人还要齐集祖祠守岁,伴着先祖在岁火辉煌之中欢度除夕。对先祖的顶礼膜拜是清流客家人和其他客家地区一样的庄重而虔诚。

  多神崇拜。流行清流客家地区的主要信仰是佛教和道教。佛教传入清流,当是唐代之前。唐代兴建的金莲寺、铁石灵山寺、邓家香山寺,是清流最早兴建的寺庙。由于佛教倡导“善恶报应”、“阴阳轮回”,请求行善积德、立地成佛,迎合苦难客家人的情缘,一经流入,便迅速播衍,深获众多善男信女的崇拜。宋代境内有寺庙8座,以灵台山福源寺、城东金莲寺为代表。迄至清代,清流各乡庙宇林立。为迎合人们集中朝拜。各寺庙都设会期,招徕香客,如灵台山的玉皇和定光古佛庙会、城关的樊公庙会、嵩溪的五通庙会。庙会之期,不仅念经拜佛,还将佛像扛抬至乡村环游,热闹非凡。信徒们都把神佛当成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偶像崇拜,凡疾病、求财、盼喜……人生一切的企望都寄托神佛,企求神佛能给人如愿以偿,因而各处寺庙香火旺盛,佛事活动频繁。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各信徒虽未上寺庙朝拜,却在家供奉神佛,并在当日吃斋,戒吃荤菜。有些信徒,甚至每天吃一餐早斋。佛事活动极为盛行,历经磨难的客家人对神佛的崇拜几乎达到五体投地的地步,祈愿平安清吉生存发展。

  清流道教源于宋代大丰山的欧阳真仙。欧阳原为凡人,在大丰山修炼圆寂后,被村人雕塑神像祀奉为神,信徒甚众。每年都被各地信徒迎游下山做醮环游。道士或法师们以符水禁咒为要谛,或在家设坛,或云游四方,应信众之请,为信徒们打醮、祈福或治病,或解其危难。虽和其他客家地区的天师道有别,道事活动的形成却同出一辙。信奉道教的信徒也信奉佛教,同一处寺庙诸神共设,同时供奉,客家人统称为菩萨。如灵台山醉峰寺既供奉欧阳真仙也供奉观音,信徒们在家中敬奉的神位也是如此,在他们心目中,都是神佛,都能庇佑世人。

  (二)多样的客家民俗风情

  1、民居建筑。清流客家山乡的建筑是中原古建筑的风格艺术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客家先祖以顽强拼搏的精神,不仅创建了家园,也创建了诸如屋桥、山亭、寺庙弥足珍贵的独特建筑,为世人留下宝贵的遗产。清流客家民居显著的特点是聚姓或聚族而居,除当时的车马辐辏之地嵩溪、嵩口、沙芜杂居各姓子民之外,大多村落是同姓而居,如长灌、东山聚居萧姓人氏,大连坑、竹青背聚居邹姓人氏,灵地聚居黄姓人氏是也。较大的村落,如其时有两千之众的长校、江坊村、很明显的是按房族聚居,各房子孙同居一处,其土地、山场,甚而是乡村道路都严格按房族划分,如居住在永定土楼的族众一样。房族聚居不许外房人染指。建筑类型大体有:一是民居,有庭院式,以正厅为主体,两厢是对称的横屋,前有庭院门楼或池塘晒坪。如长校的官厅里,前有门楼,土墙向左右延伸;内是晒坪,而后是上、中、下厅,每个厅都有天井,两厢对称的横屋是同族子孙聚居,家家建有浴室。其次是土堡,如灵地、邓家的方型土堡,堡内可住百余丁口,有祖堂、天井、水井。也有单家独户散居山野的人家。

  祠堂。是同族子孙的公共建筑,供奉同族先祖,是族人议事,祭祀和婚丧喜庆的圣地。

  庙宇。是纪念创业先祖的建筑,如东山的王禹 公庙、长校的李氏家高、江坊的江公庙均是。

  门楼。有祖祠门楼和民居门楼,门楼两旁都有对联。

  还有供行人挡风避雨的屋桥,如江坊屋桥,土韦  埔屋桥,或建于古道旁的山亭,都至为客家著名,这些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对称,主次分明,造型朴实壮美,充分而鲜明地体现了中原古文化与当地实际的完美结合。

  2、婚姻风俗。清流的婚姻习俗保留了中原古代的遗风。历史上村民的婚姻观念,以传统的传宗接代为主要目的。男婚女嫁必须明媒正娶,一般是嫁娶婚。其婚姻方式都依据古代“六礼”,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接亲、拜堂、吃满碗鸡等,与客家地区无异。

  3、丧葬习俗。有着寿衣、送终、报丧、摆孝堂、落灶、入棺、安葬等,还要做七、满月、周年、拣金等。客死他乡的,需招魂返家。这些习俗与客家地区相一致。

  4、岁时习俗。清流人的岁时习俗与客家地区相一致,与中原黄淮地区许多习俗也一脉相承。如春节的入年界、蒸岁饭、守岁、开门、拜年和所有客家地区相同。又如清明扫墓,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先扫众祖墓,后扫家墓,立夏日,扫义冢、公坛,都是历千年的习俗,至今依然。

  5、饮食习俗。客家清流日常三餐以大米饭食为主,农村加以杂粮。歉收之风,以杂粮为主,或以番薯、糠饼充饥。家常便菜以酸菜、豆腐乳为主,配以时令青菜、芋头、芥菜、苋菜等。大米除煮饭、粥外,还做粉干、米餜等。宴请宾客分粗席、细席。粗席多用米面、菜肴、喝水酒;细席有山珍海味,喝陈老酒。

  清流客家人和其他地区客家人一样热情好客。一家来客,四邻便忙着洗锅刷灶,添酒炒菜,拎着酒壶,菜肴摆上主人的餐桌,亲自为客人斟美酒。每家每户的酒,客人至少要呷上一口,以表谢意。临走,还得给客人捎上一些花生、黄豆、地瓜片之类的客家特产,给小孩作“等路”,让他们高兴快乐。

  (三)丰富的清流客家方言

  清流客家方言的形成是“北方方言南下演变的结果”,是我国语言长河中一个独立语系。《清流县志•方言卷》称:清流通行的主要是客家方言,属于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方言的一方土语。清流客家话内部差异较大,粗略可分为四大片,即城关、长校、灵地、林畲。各片内部还有差异,如灵地片内的赖坊、沙芜、田源乡与其毗连的灵地镇又有一些差别,证明清流方言的复杂与特殊。清流方言与客家方言无论词义、表词达意方面都是基本一致的,城关地区语言的声母有20个、韵母48个、声调6个。

  从词汇看,清流方言与粤东、闽西客家话大体相似,如热头(太阳)、月光光(月亮)、落雨(下雨)、寒(冷)、烧(暖和)、旧年(去年)、大年日(除夕)、八月半(中秋节)、今朝(今日)、日昼(白天)、日日(每天)、屋(房屋)、屋栋顶(屋脊)、学堂(学校)、屋瓦(瓦片)、作田(种田)、栽禾(插秧)、捉鱼(捕鱼)、生卵(下蛋)、猪牯(公猪)、牛嬷(母牛)、禾雀(麻雀)、乌蝇(苍蝇)、虱麻(虱子)、谷(稻谷)、番薯(地瓜)、蕹菜(空心菜)、男子侪(男人)、泥水师父(泥水匠)、人客(客人)、阿公(祖父)、老弟(弟弟)、面(脸)、目汁(眼泪)、新人(新娘)、损身(小产)、大舌(口吃)等。

  清流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及其他地区客家话的语法也基本一致,只有些微差异。如普通话的名词构成辅助成份有子、儿之分,清流话只有子,如儿子、孙子、刀子等。这与其他地区的客家话相一致,实际是同出一家。而内部差异是正常的,正如整体客话的区域性一样,有闽西、粤东、赣南话之分,所以从清流语言的整体性来看,毫无疑义是属于客家语系。

  1993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客家风情》称:“客家大体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台湾等7个省区,200多个市、县……内有很多纯客市县,如梅州市、蕉岭、平远、清流、宁化……”明确认定清流是纯客县。千百年来,大举南迁的中原汉人在清流定居之后,虽有许多人播迁外地,但他们深深地眷恋这片土地。

  综上所述,清流居民都是客家血缘,对客家文化有共同的认同,而且讲的是客家话;据此,笔者认为清流是毫无疑义的纯客家县,是客家祖地之一。

                                作者:

                                许天赠 清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客家联谊会会长。

                                李升宝 清流县方志办退休干部、县客家联谊会副秘书长

                                江天德 清流政协文史办主任、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