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旧栏目 > 消费民生
欺诈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惯用伎俩
2012-06-15 08:18:00  来源:  责任编辑:黄柳青  

  (一)“免费”忽悠。有的老年保健品经营者常装扮成“义诊医生”,在社区、街道像模像样地免费进行一些血压、血脂和钙缺乏等常规检查,煞有介事地指出老年人有这样那样的严重疾病然后推销其产品,甚至开通免费健康咨询热线花言巧语推荐保健品。 

  (二)“健康”讲座。推销者抓住老年人体弱多病,渴望健康的心理,办班授课,聚集人气。先讲一些疑难杂症的病症、成因、危害及防治难度,借机夸大所推销产品的效果,忽悠听课者上当购买。 

  (三)“馈赠”诱惑。老年人大都勤俭节约,保健品商家往往会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要,附赠小礼品或抽奖,以诱惑其购买保健品。 

  (四)“亲情”感染。有的销售人员,直接到老人家里,上门推销产品,从扫地、擦玻璃到按摩、剪指甲再到帮助洗脚、擦身。更有甚者直接 “认干妈”,设置“感情陷阱”。如此推销往往造成老年消费者易受蒙骗,或因碍于面子购买保健产品,而后发现质量问题或名不符实,才知道上当受骗。 

  (五)“雇托”诱骗。有的保健品商家高薪招募推销员,利用老年亲戚、朋友、同事等关系进行游说,推销其产品;请所谓“专家”、“学者”、“权威”在公开场合介绍产品的“特殊疗效”,发布“权威检测报告”;指使他人假冒患者名义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疗效;在销售现场制造抢购假象诱骗消费者购买等等。在一连串手段的交互作用下,普通的保健品变成了既治疗又滋补的良药,甚至可以“包治百病”。 

  (六)“高科技”误导。有些经营者以高科技、绿色、健康、进口产品等概念误导消费者,宣称其产品是负离子、超声波、微循环、高氧舱设计等专利技术应用,能包治百病,片面夸大保健功能,促使消费者误以为其所销售的保健品有巨大功效,甚至可以代替药品,同时商家故意回避保健品存在的副作用及不适应症,不告知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的信息。 

  (七)“价格”欺诈。几乎所有不法商家都玩过价格欺诈的把戏,他们或虚高标价虚假打折,或以次充好偷梁换柱,“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只是他们伪装面具下的一句虚假口号。 

  (八)“游击”战术。为了逃避行政执法部门的打击,一些不法商家没有固定经营场所,常年在外地流动促销变相行骗,讲究“短平决”速战速决,一有风吹草动便闻风而逃不见踪影。(清流县工商局宣)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2023009287号-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35120210013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