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流县南面一些乡镇,距村庄不远的山包上,至今仍散落着一些荒废的古寨。 隋唐以至南宋,大批中原汉人因战乱辗转迁徙到南方,长期不定的迁徙、客居生活,以及与当地土著居民从冲突、对立到相融的过程,在客家人的潜意识里扎下深深的不安全感,同时也促使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御侮。那些绿树掩映、或芦荻包围下饱含历史沧桑的古寨,就是迁徙到清流的客家先民生活状态的真实见证。 笔者有幸,亲自探访了一座带着神秘色彩的古寨,当地人赋予了它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清平寨。它坐落在距灵地镇古坑村三里地的凤凰山上。寨子依山势而建,外墙笔直陡峭,徒手是很难攀爬上去的。顺着石径而上,仅有的一扇木门是通向古寨的唯一通道。木门斑驳而厚重,上面存留的弹眼,似乎急切地想要告诉我们历史上发生的故事。进得门来,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由土、石结合建造的圆形老寨,它的基座宽度在1米以上,高度足有2—3米,均由大石块砌成,围墙的墙体由黄土垒成,宽度在50公分以上,高度1.5米左右,它的厚重感非一般老宅残墙所能比。墙体隔段距离就凿有一个圆空,用来窥视外面的情形,也可用作枪眼。从墙体远望出去,视野开阔,方圆十几里内若有人走动,尽收眼底。寨内存留有土屋一栋,已荒废无人居住,斑驳的光透过残存的破瓦投射到屋内杂草丛生的地上,愈显清冷。寨子占地面积挺大,容纳几千人不成问题,已被当地乡亲开发成片种植梨树,青翠的叶子迎风欢快地翻腾,显得如此祥和宁静,与历史上古寨守御事件的严峻形成鲜明对比。 从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清流建县以降,乃至明清,百姓生活一直非常艰难。苛捐杂税沉重,加之多年干旱,粮食减产,闹饥荒,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杀富济贫。其中亦不乏堕落为匪寇之徒,豕突狼奔,专营掠民劫财之事。明末寇起,古坑村民罗圣化感时忧患,牵头捐资在凤凰山上筑寨御侮,一旦有匪寇入侵消息,就会有人在村里鸣锣告示,乡亲们就会携一家老小,带上值钱的财物、赶上猪、牛等牲畜,躲进寨里避难,俟匪寇走后,再行回村。 关于清平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彰显女性智慧的民间传说。 一日,一阵急促的锣声,惊破村庄的宁静,把乡亲们的心揪了起来。他们匆匆丢下手中的活,甚至来不及锁上家门,就前呼后唤、连奔带跑,逃向寨子。随着寨子厚重的木门关上,几块大石头在年轻小伙子的合力下,将木门严严堵死。乡亲们暂时嘘了一口气。 话说进村的匪寇一无所获,恼羞成怒,肩扛鸟铳,手提大刀,气势汹汹转向寨子杀将而来。手无寸铁的乡亲们见状,都崩紧了神经。匪寇到了寨下,开始喊话,乡亲们拒绝开门。匪寇手中的武器无用武之地。于是,狡猾的匪寇架起人梯开始攀墙,乡亲们躲在墙后,将平常收集的石块,瞄准了砸向匪寇,有胆大的匪寇躲过石块,眼看就要爬上土墙,危机时刻,妇女们端来烧好的开水,一瓢瓢泼向匪寇,匪寇被烫得鬼哭狼嚎,重重摔落在地。匪寇们一次次试图攻破寨子,却一次次败下阵来,有匪寇想出一个馊主意,他们找到引山泉入寨的竹管,切断了水源,静静等待着寨子里的人走投无路、自投罗网。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十多天。眼看寨子里余粮不多,储备的饮用水也将殆尽。清平寨唯一的缺陷是没有水井。天公亦不作美,已很久未下雨。再如此困下去,寨子里的人不被饿死,也得被渴死。乡亲们一时想不出退兵之策,个个一筹莫展。情急下,圣化妻突发奇想,将几件衣服扔进小便桶里,正当人们纳闷其欲意何为之时,她把湿衣服高高挂晒在墙外,衣服随风在空中摇摆。寨下匪寇眼尖,看到衣服,议论纷纷,皆认为寨内有水,一时半刻是困不死村人了。加之匪寇驻守时间长,既困顿又无所获,无奈以撤退告终。乡亲们欢呼雀跃,都将圣化妻视作是拯救族人于水火,给族人带来清平、安宁的英雄崇敬着,世世代代不敢忘怀。此寨也因故名清平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