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清流文苑
灵地访古
2013-11-04 14:49: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雨后的落叶,彷佛一声叹息,

  历史的门已经锁上了,

  只有生活还在继续,

  我们的后代在成长,

  而所谓的现代化正取代一切,

  谁又还愿意回到那烟远的年代呢?

  古老的墙边的绿色,

  有绿就有希望。。。

  ——题记

  相遇,从来不是偶然的事。

  每一次匆匆路过,都没机会细细品味。而今,我带着寻访灵地17处古迹的使命穿越其间,经其苍桑、闻其古香,沐其古色,感受着古宅古老幽深的历史,领略古祠的幽幽古韵。它们就像饱经历史沧桑而满腹经纶的老者,向每一个来者诉说着过往。

  屏峰拱秀堂

  灵地村紧挨着镇区,可是却别有一番天地。

  走进乡间小道,仿佛从喧嚣的尘世来到一个幽静处。花木葱茏,古木参天,铺满鹅卵石的小巷将我们引向古旧的历史。巷子曲折幽深,千百年来,已被打磨得光滑青亮。每一个步子落在的方寸之地,沉淀着来自不同时代、数不清的足迹。

  屏峰拱秀堂散发着古老的气息,房檐和门面衬托着精美的雕刻或绘画,花鸟虫草,一样不少。老屋墙上微微飘摇的茅草,古朴的窗棂和闲站在家门口的白发老人,构成一幅和谐而古朴的旧时岁月图。默默跨进厢房的门槛,千年沉淀的古韵,在眼前来来往往。

  当然,屏峰拱秀堂没有逃出历史的宿命。它器宇轩昂地走过整个清王朝,终于在文化大革命走向了辉煌的终点。毕竟,这承载了中华千百年伦理纲常、文学经典的精美雕刻不得不被“革除”,自此几多沉浮几多飘摇的古宅,恰似一帘幽梦,在历史的烟云中渐行渐远。只有他们隔世的繁华胜居的一隅留给了后人。

  此刻,当我越过浅浅的窗棂,似乎还能听到,它诉说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故事。 

  先雕公祠

  踏入先雕公祠,就走进了灵地村民顶礼膜拜的圣地了。

  祠堂经过历代子孙的修葺,香火愈发旺盛。250多岁的祖祠愈发年轻,经久不衰,陪伴它的还有那成双的罗汉松。

  走进古祠,“忠孝礼义”家训醒目的映入眼帘,想必这是先鹍老人留给后人最大的精神财富吧。

  循着小门,走至后花园。花台上两棵陪伴祖祠经历数百年风雨的罗汉松,如虬如伞,翠绿如油,让人叹为观止。关乎这罗汉松,有个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两株罗汉松忽然生了虫,枝枯叶落,奄奄一息。当时在祖祠内读书的学子,见状大惊,为了拯救垂危的罗汉松,他们公推一位文章写得好的同学写篇祭文驱虫。但祭文焚化之后,并不见效,罗汉松叶落如故,于是他们去请教老师陈光晋。

  陈光晋是当时的举人,学富五车。他听了学生的话后,命将祭文呈上一阅。阅后,陈摇头叹道:这样的祭文怎能驱掉蛀虫呢?于是,他亲自动笔写了篇祭文,叫学生们拿到花台焚烧。

  说也奇怪,第二天,学生们到花台上一看,罗汉松的叶子已由黄转青,那些蛀虫也已无影无踪。从此,这两棵罗汉松越长越青翠。人们都说这两棵罗汉松是陈光晋先生救活的。这段故事也成了灵地坊间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如今两棵罗汉松已枝叶相连,形成合拱。树干比两人合抱还大,那枝叶一束束向上伸展,显示了它奋发向上的生命力。

  邓家土楼

  微风吹起,成片碧绿的稻田泛起层层波浪。远远的瞧见,一座土楼矗立田间,潺潺的小溪水从屋前流淌而过,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山是青的,田是绿的,真是个情调高雅的建造者。

  循着窄窄的小田埂踏进土楼的门,顿觉神清气爽。土楼的里面竟是别有洞天:楼墙的厚度足足有四米,紧邻楼墙四周是两层的走马楼,马道周围的墙上每隔数米还开了一弓形窗户,人们走在马道上可以透过窗户瞭望楼外景物。徜徉于此,我被“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奇特构造深深折服。

  话说,原先邓家土楼有两座,上土楼和下土楼,分别为两兄弟所建。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眼福去目睹下土楼的壮观了,剩下的便是孤独的上土楼。关于这上下土楼,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大哥土楼动工之时,弟弟参加动工仪式,言语间产生误会,故争胜逞能的弟弟,欲与之比高低,便筹款建造,由于心切性急,夜以继日赶造,虽然比哥哥更早建成土堡,但质量得不到保证,下土堡经过一场火灾后完全塌毁,而这也许是违背土堡建造规律的后果,尽管弟弟所建的土堡比哥哥土堡面积更大。

  回首,眺望着不远处依然耸立的上土堡,不由感叹万分,本是同宗两兄弟,同时代建造的相同土堡,结果却是如此的不同。

  其后,我们又去了邓家真武庙感受真武大帝为黎明百姓带来的风调雨顺的盛景;到赵氏宗祠,聆听耄耋老人诉说叶家三小姐唯美的爱情故事;到姚坊村口亲眼目睹炮房的雄伟。。。人行其中,就像踏上厚重的历史,千百年的沧海桑田,如若隐若现的烟云在脑海里缠绕。灵地,这个千年古镇的历史便浓缩在这些古迹中。

  行走于这些古迹和残墟之间,就像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我们不由自主地思考,这片深埋久远文化的故土,也许应该值得我们好好的保存那份久远和宁静,让它踏着沉重而脆弱的步伐走向更遥远。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