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文化之窗
清流县城保卫战后的红军活动
2014-11-27 09:56: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1934年11月26日,清流县城失守,除保卫局长梁国斌率部分游击队、少先队突出重围,由安乐、洋坊撤往宁化之外,其余人员均被围城内。此役,县委书记林圣才、宣传部长兰汝洪、嵩溪区委书记余梓才等60多人壮烈牺牲,县苏主席王兴旺、副主席邹春才、裁判部长林锦斌、城郊苏区主席严荣柳等100多人被俘。这一仗,使土地革命以来清流培养起来的革命力量几乎丧失殆尽,其损失之重,为同时期周围几个县城失守时所罕有。

  破城后,国民党部队对清流群众进行疯狂镇压,用各种非人的手段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强迫“清乡”、颁发“良民证”,组织“保甲制”。在这一时期,全县被毁灭村庄40个,绝灭户数80户,烧毁房屋1840间,被杀害193人,被抓578人,打伤126人,逃亡944人,抢杀耕牛662头,抢去150口锅,其余财物价值2000光洋。

  但就是在这种残酷的局面下,清流的革命活动依然没有停止。仅以武装斗争为例,从1934年底,到1936年6月,仍有5支部队,依旧活跃在清流域内。

  第一支是1934年底,闽赣省军区组织各县发动群众组建的地方部队,清泉归基干游击大队、清流游击队。第二支是由宋清泉率领的闽赣军区十二、十七、十八团。第三支部队为福建军区独立第九团。第四支是明光独立营(即连城独立营)。第五支则是由闽西游击队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

  这5支部队的统属不一,其中清泉归基干游击大队、清流游击队,闽赣军区12、17、18团隶属闽赣省军区指挥(其中17、18团余部在1935年4月后归属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独9团及闽西南抗日讨蒋军、明光独立营则隶属于张鼎丞任主席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

  主力红军长征,地方上又遭受国民党的残酷清剿,局势已和先前大相径庭。但闽赣省委仍未认清当时的严酷形势,而中央又未给予明确的指示,省委依旧为原来的“保卫闽赣苏区,配合主力红军、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斗争方针所影响。因此,闽赣军区所辖部队仍集中主力,徘徊在各县交界处,期望达成反攻局面。

  1934年11月29日,在清流城破后仅3天这种斗争形势严酷的局面下,闽赣军区游击队400多人仍在大基头到暖水塘一带阻击企图向暖水塘推进的52师156旅。

  因为这样的指导思想,闽赣军区所辖部队始终处于被国民党52师、36师、56师、76师围攻的被动局面。1935年1—3月,闽赣军区各部队反复转战于顺昌、南平、沙县、将乐、归化、清流、永安之间,屡遭国民党部队的伏击。

  3月21日,闽赣17、18团在进入清流与归化间的邱坊、谢地、林畲一带时,在清流山背遭受国民党52师伏击。此一役闽赣17、18团损失惨重,队伍被打散。队伍被打散后,突围的百余名战士,在18团政委温含珍和邱尚聪的率领下,仍在邱坊、谢地、林畲转战、游击,直至4月,再遭52师追击,才将部队转移到龙岩,与闽西第一作战区方方政委所领导的部队会合。至此,清流境内大规模红军活动基本结束。

  此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属第一军区第3营,方方、罗忠毅、温含珍所率的红九团第2营,明光独立营、闽赣17、18团(余部)采取分散活动,以战术打破敌人“清剿”,并同时收容17、18团失散人员,在清流、永安边界地区组织小股部队骚扰敌人。

  战略的转换以及外界革命形势的变化,给予了各部队休养生息的时间。1936年1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进行部队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并令刘汉率第一支队向宁洋、连城、清流边境出击。

  此至1937年5月,这支红色武装持续在闽西地区开展游击斗争。直至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这支部队和闽西南其他红军游击队一起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开赴抗日前线。

  (本文作者:温文梅  清流县委党史研究室综合科科长)

  编注:本文为清流县新四军研究会纪念清流保卫战80周年研讨会论文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