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文化之窗
重新评价清流保卫战的重大历史意义
2014-11-28 08:59: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清流县城保卫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清流县域内发生4次重大战斗之一。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领导者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中央苏区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主力红军长征后,蒋介石先后在闽西一带调集了8个正规师的兵力,对我苏区进行疯狂“清剿”。归化县城失陷后,仅剩下清流、宁化两座县城未陷敌手。11月7日,闽赣游击队接到中央“死守清流,以保证宁化红色区域安全”的命令后,撤入清流,准备战斗。11月25日,国民党52师154旅进犯嵩溪。26日,国民党52师卢兴邦部5000余人兵分两路由嵩溪、大路口、牛屎塘及嵩溪、青山、岭下、供坊进犯清流城,指挥部设在牛屎塘。中共清流县委、县苏维埃执行闽赣省军区“备足粮食、坚守城池”的指示,闽赣18团和县区游击队1000多兵力,在北门和供坊誓死抵抗,战斗从上午8时持续到下午5时,敌人强攻不成,便把兵力调集到县城防守力量较弱的南门,从坪背强行涉水过河抢攻阵地,因寡不敌众,县保卫局局长梁国斌率保卫队数十人冲出重围,携带闽赣省军区一批武器装备撤往宁化,县委书记林圣才等60多人壮烈牺牲,县苏维埃主席王兴旺等100多人被俘。当日县城失守。

  清流是中央苏区坚守至11月底的两个县城之一。

  这次战斗,被列入《中央革命根据地词典》,史称“清流保卫战”。在研究这场战斗时,清流史学界一致认为:这是清流县委、县苏盲目执行“左”倾错误路线教训最为惨痛的一仗。这场战斗使清流培养起来的革命斗争力量几乎丧失殆尽,损失惨重。历史的惨痛教训值得深刻吸取。

  笔者站位中央苏区和主力红军生死存亡的高度,对这次战斗进行重新审视、重新定位,重新评价清流保卫战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清流保卫战充分证明了宁清归苏区处在第五次反“围剿”决战的最前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一百万军队,对我苏区发起了第五次“围剿”。这次反“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几经失利,致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根据地逐渐丢失。上级党组织在清流一带区域,采取了强大党的组织,扩大地方武装组织等有力措施,“创造新苏区,以保卫老苏区”。1934年5月间,为适应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需要,清流、宁化、归化等县由福建省苏划由闽赣省苏领导后,闽赣省委采取一系列强化清流等地工作的措施。6月26日,闽赣战地委员会发出《关于党的组织工作给各级党部及突击队的一封信》,指出闽赣苏区是处在粉碎五次“围剿”决战的最前线,闽赣党的基本任务是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以保护和发展闽赣苏区。

  清流县委在执行中央及闽赣省委的战争动员中,先后组织了新独立营、模范营、游击连等武装组织,发展赤少队千多名,“清流城市工人在党和工会的领导下,十分之七加入了模范营”。7月初开始,红七军团、红九军团、红一军团等部频频进出于清流与永安、连城边境,驻扎于清流、石城、长汀等战略要地的里田、曹坊、滑石等地。在此期间,清流有工作团三百多人,县城及嵩溪等地设有兵战,林畲等地有运输队数百人。

  1934年6月,蒋介石妄图以清流为突破口,进而向中央苏区腹地进攻。6月16日,蒋介石电令汤伯恩纵队由建宁南进。7月10日占领清流。同时命令李延年纵队由连城逐步推进,“与汤纵队对向筑碉,七月十日会占清流”。(摘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由于地方武装的发展,以及主力红军的帮助,清流成了闽赣苏区五次反“围剿”的巩固前哨,蒋介石犯清流的计划遂告破产,不得不藉口“因天阴多雨,南建公路不能遵限完成”,“暂缓向清流推进日期”。

  1934年11月26日,闽赣省委、军区接受中央、军委指示的决议中指出,“闽赣过去工作是有些成绩,特别是9月下半月以后,彭湃、清流,看出他的显著转变,如游击战争的发展,群众情绪的提高,群众参战的热烈”,肯定了清流地方武装在第五次反“围剿”后期的成绩。

  二、中共清流县委、县苏维埃执行闽赣省军区“备足粮食、坚守城池”的指示是保卫主力红军战略的转移的需要,并不是盲目执行“左”倾错误路线的结果。

  1934年9月,中央决定开始战略转移。10月,主力红军开始转移。清流已经处在第五次反围剿最前线。在这种的背景下,为保卫红色胜利果实,中央把宁清归苏区做为中央苏区的最后一道屏障,指示“备足粮食、坚守城池”是不得已而为之。清流苏区军民的顽强抗争,为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做好了战略思想、兵员补充和战略资材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三、清流保卫战凸显了清流为中央苏区和中国革命做出重大牺牲。

  为了适应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需要,1934年5月,清流及宁化、泉上、彭湃、归化5县划由闽赣省苏领导。从此,清流等县在闽赣省委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以保护和发展闽赣苏区与深入赤化,争取彻底粉碎五次围剿的胜利”。闽赣省委为加强清流的领导,派出工作团二百多人驻清流抓紧发展地方武装工作。在此期间,“清流城市工人十分之七加入了模范营”(见红色中华)第202期)。嵩溪及林畲从赤少队中组织了数百人运输队,为红军搬运弹药,粮食等物资,有力地支援了红军保卫中央苏区,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

  清流人民坚决执行中央“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指示,苏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义无反顾、倾其所有支援革命、支前参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县城保卫战中,更是宁愿牺牲县苏政权、牺牲自己生命来换取苏区中央机关的安全。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清流为革命战争提供的粮食达30.26万公斤;银元6.24万元;货币9.67万元;购买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公债券6.33万元;布(草)鞋1.64万双。正是苏区人民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使党和红军能够在极端艰难时期发展、壮大,最终夺取中国革命胜利。

  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对清流苏区人民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和反攻倒算。据民国县志记载“1934年11月,国民党军队破城后,城内仅余27户,共计48人”。

  四、清流保卫战是苏区精神的真实写照,彰显了清流人民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

  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清流保卫战发生在主力红军已经转移,仅剩宁化、清流最后两座县城还末失守的情况下,中共清流县委、县苏维埃抱着革命必胜的信心,不被敌人的气势汹汹所屈服,不被艰难险阻所吓倒,而是坚定革命立场,坚信革命必胜,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正是这种理想信念,让清流苏区领导者坚定的执行闽赣省军区“备足粮食、坚守城池”的指示,与国民党军队誓死血战到底。

  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内核。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清流人用行动诠释了它的深刻含义。清流保卫战中,对面国民党5000多正规军的进攻,闽赣18团和县区游击队1000多兵力英勇作战、顽强不屈、视死如归!这充分彰显了清流人民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这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这场战斗虽然使清流培养起来的革命斗争力量几乎丧失殆尽,但也不能简单评价说是盲目执行中央决策指示的结果。反而,应当总结清流保卫战中所展示的清流客家人精神,这场战斗应当成为全县党员干部、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经典案例。

  (本文作者 刘善柱 清流县党史研究室主任  温文梅 清流县党史研究室办公室综合科主任)

  编注:本文为清流县新四军研究会纪念清流保卫战80周年研讨会论文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