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半月堂”】第五期 2015-03-16 本期题要: 【学者观察】《习近平“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形成的历史背景》 【好书推荐】《“四个全面”党员干部学习读本》 【学习问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二》
【学者观察】 习近平“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形成的历史背景 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 (万鹏)“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国,无疑是中国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重大战略布局的一环,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进入“快车道”。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谈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已近在咫尺这一历史背景提出的,是党在探索的经验、积累的规律基础上的整合。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形成的历史背景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基于怎样的历史背景提出的,施芝鸿认为,最重要的背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已经近在咫尺,党中央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得更好。通过深入总结了2002年以来到现在十多年的时间,经历了几届中央领导集体持续的努力,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这个问题上所积累的经验,同时结合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大以后两年多的实践当中对这个问题的继续探索和思考,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相继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决定,又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面总结了反“四风”、反腐败的最新经验而得出的需要全面从严治党,在这一系列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把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后来的十七大、十八大把它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几代领导集体共同积累的经验和规律加以整合,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施芝鸿向记者谈到,这个战略布局的最初提法是“四个战略布局是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要求”。今年2月2日,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全面依法治国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它进一步提升为我们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当我们党对哪一个问题持续探索,积累经验到一定程度,把握到了它的规律性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完成充满希望的时候了。 “四个全面”是党在探索的经验、积累的规律基础上的整合 “现在,我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积累了几条经验”,施芝鸿指出,首先我们认识到,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持续的动力;其次,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一些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总结了相关的经验,又提出了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开全面依法治国,也是不能够顺利建成的;再有,结合着党内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坚持“八项规定”、反对“四风”、高压反腐这些经验我们认识到,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这“四个全面”是在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探索的经验、积累的规律的基础上整合起来。
【好书推荐】 《“四个全面”党员干部学习读本》 内容简介:“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本书选取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的权威报道,以总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为章节,对“四个全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深入解读,是一部深入解读“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的通俗理论读物,日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明确方向,坚定信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该书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章,分别阐释了每一个“全面”的时代背景、深刻内涵、实施方略以及“四个全面”的关系,还配有“延伸阅读”文章,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读者系统学习的参考资料。
【学习问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二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和壮大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党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方位,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来自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不断巩固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头在哪里? 答:任何一种社会价值观都不是自然产生的,都有自己的理论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它的理论源头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为维护和发展其统治而建构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是对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总体性提炼和概括,在该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统治地位。马克思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统治阶级不仅是物质生产的控制者,也是思想观念生产的控制者,调节自己时代的思想观念的生产和分配。作为统治阶级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制度化的思想体系”,是对一种社会制度合法性的基础论证,并以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态发挥作用,目的在于使社会成员认同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意识形态应当是目的性与因果性的统一,也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意识形态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统治阶级或集团自觉建构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即核心意识形态。它是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是统治阶级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主流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统摄意识形态,并进而统摄全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对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人的发展、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国民心理、文学艺术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在有的情况下具有决定性作用。 3、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重要阐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进行了具体部署。这是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理论建设上的又一重大创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自觉。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又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尤其离不开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追求和实践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理想,就能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器。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能够最大程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个人价值追求转化为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更好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破解转型期思想问题的导航灯。用核心价值观解疑释惑、正本清源、指引方向,就能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