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文化之窗
关于什么是客家?客家是什么人?
2015-11-13 11:24: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许多人都希望知道客家根在何处,什么是客家?清流的客家与外界有什么关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00年11月担任福建省省长时在福建龙岩举行的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的致辞,深情地评论客家,他说:“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 省客家研究院院长 林开钦生于客家,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告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对客家民系的关心、支持是一以贯之的。当年他在第16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的情深意切的致辞,令人难发忘怀。虽时过十多年,仍对当前及今后客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诗化的语言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海内外客家民众弘扬客家精神,传承客家文化,团结一心,为祖国、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

  (一)关于什么是客家?客家是什么人?

  客家是什么人,是客家研究的首要的、核心的问题。

  首先回答什么叫客家?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个民系,即汉族客家民系。

  以中原南迁汉人为主体,与闽西(含今三明市)赣南、粤东的土著和少数民族相结合,成为闽、粤、赣边形成客家民系的客家先民。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由于南迁汉人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占优势,同化了当地的土著和少数民族,成为客家民系。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口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说这种方言的人就叫“客家人”。

  因此说,“客家人是汉人,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民系,是唐宋时期进入闽粤赣边的南迁汉人与当地的土著和少数民族融合、共生而形成的,由于南迁汉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占绝对优势,所以形成的民系属汉族。”这就是主流观点对客家是什么人的回答,是实事求是、唯一正确的回答。群体是客家民系,个体是客家人。

  客家是什么人的问题,在1808年徐旭曾的《丰湖杂记》就作了正面的回答,但因《丰湖杂记》仅千余字,失之过简,对心存偏见的非客籍人士说服力不强,对客家人的污蔑之词仍在流行。1933年罗香林发表《客家研究导论》,明确指出客家是汉族的一支民系,形成客家民系的主体是南迁汉人。由于罗香林的研究对象明确、针对性强,资料丰富且运用得当,逻辑严密、分析有据、条理清晰,所以罗香林的结论很快就成为学界及大众的共识,平息了“客家是什么人”的争论。必须指出,罗香林发表这篇论文时刚及而立之年,且只是大学毕业几年的小伙子,在社会上、学界并没有什么名气,也没有什么背景,他的文章被大众、学界和政府所认可,完全是因为其论文质量过硬,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所以罗香林被尊为现代客家学的奠基人。

  (二)关于客家民系根在中原

  客家民系根在中原,实际上就是在认识客家人是汉人的基础上对客家民系形成的认识的确认。这在罗香林、林开钦的著作中有明确、清楚的阐述,特别是林开钦提出的形成客家民系的四个特征,是客家民系根在中原的很好、很明确的诠释。林开钦用历史及地方志的材料证实在唐宋时期由于中原的战乱使大批汉人南迁,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原本人烟十分稀少的闽西、赣南地区人口暴增,他还列举了南迁汉人进入赣闽粤边的主要4条线路,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客家先民的绝大部分是进入赣闽粤边的南迁汉人。客家民系根在中原,毫无疑问。

  “台独”分子忌讳客家人的中原传承,他们要“割断脐带”、“脱离母体”,鼓吹“客家人根在当地”。大陆的一些所谓的“学者”与之呼应,也是逢中原必反。他们攻击罗香林只根据族谱来论证客家人的根在中原是靠不住的,说罗香林论述客家人根在中原的理论是“种族论”、“血统论”的偏见。“台独”分子和历史虚无主义者硬说族谱是假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中原传承而捏造的,“数字加郎”的祖宗是不存在的,石壁现象是传说、是想象、是图腾。

  人类的活动是会留下痕迹的,特别是进入文明社会后,更有文字记录。唐宋时期改变中国人口布局的迁移活动也有大量的遗迹可查。闽西有大量的客家历史文化遗迹资源,省客联会推动的客家生态文化建设的“10个项目”及各县市客联会有关本地客家源流资料的搜集整理,对客家民系根在中原都是强有力的佐证。闽西地区尚存在的众多祖祠、祖墓构成了世系分明的汉人南迁路线图。

  (三)关于赣闽粤边是客家祖地

  闽粤赣边地区指的是闽西、粤东和赣南地区,是自然地理的概念,与当前的行政区域不同。林开钦在《论汉族客家民系》中说:“闽西(确切地说是闽赣边、闽粤边)、粤东、赣南各自都在客家形成、发展、播迁的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形成客家民系来说,这些区域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研究客家史来说,谁也离不开谁。不要人为地任意割裂,要避免陷入无谓的纷争。至于闽粤赣边在在客家史中发挥了哪些具体作用,还是按史实说话,以利于团结。但有一个共同之处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都是客家祖地。也就是说闽粤赣边是全球客属同胞的祖籍地。”这一段文字将赣闽粤边地区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是研究客家民系形成中地区作用的指导性意见。要从全局看、要从史实出发、要团结不要纷争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根据历史条件,南迁汉人先到赣南是情理中的事。从地方志及移民史看到在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时期,闽西地区紧随赣南之后人口暴增。由于赣南经历战乱及瘟疫的影响,汀州在一定历史时期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方面起了核心的作用,粤东的客家人绝大多数是从汀州迁去的,这是客家祖地内部的迁徙。在明清之际因朝代更替、迁海等原因,大量客家人迁往海内外,粤东在客家人向外播迁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将赣南、闽西、粤东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当作一个整体来看既是历史本来的面貌,从维护客家民系的团结来看也是比较恰当的。

  (四)关于客家民间信仰

  汉民族有丰富的民间信仰,这与春秋时期孔夫子设神道以教民的提法是相关的。孔夫子不信鬼神,他要他的弟子敬鬼神而远之,敬鬼神是做给老百姓看的,因为要教民,你自已不敬,如何能叫别人信从而得到教育呢?但毕竟鬼神不存在,所以要“远之”,就是说要保持距离。显然,由此衍生出来的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明显的区别。南迁汉人将这个中原文化也带到了赣闽粤边地区,从多神信仰出发,他们也接受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的信仰,但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闽地原住民大都有蛇崇拜,中原居民原也崇拜蛇,女娲的像是人身蛇尾就是证明,但经过历史演变,具体的蛇变成为抽象的龙,且自称是龙的传人。客家人拜蛇王,但没有将蛇视为神圣,而且视蛇为美味佳肴,而原住民视蛇为神圣,是不能打蛇更谈不上吃蛇的,所以客家人尊重和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当地的民俗,但是有区别的。

  定光信仰是客家的民间信仰,它和设神道以教民是一致的,它由汀州知府推动,受到皇上的封赐,它与佛教的定光古佛有明显的区别,与妈祖信仰却很相似。借此机会,讲一下定光佛。

  长期以来,定光佛受到客家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可和尊奉,是客家人敬奉的定光祖师,客家人尊称其为保护神、吉祥神。闽西客家人在迁往台湾时将定光信仰带到台湾,信众甚多,在东南亚也有不少信众。两岸客家同根同源、一脉相传,定光佛和台湾联系密切,他和沿海移民信仰的妈祖一样,是两岸客家人民俗文化认同、共同的民间信仰。

  定光佛,也称定光古佛,清流本地大多称他古佛公公。他原姓郑,名自严,福建泉州(今厦门同安区)人。五代宋末,郑自严来闽西,一住就是52年。据《临汀志》介绍,定光天性非凡,自小即有不同凡响见识,出家后向泉州建兴寺契缘法师学习佛法,17岁前往豫章(今南昌)庐陵(今吉安)拜西峰园净大师为师,在庐陵修行5年后南游。

  北宋乾德二年(964)定光30岁,经梅州来到汀州。当定光重返福建时,13年前他途径的荆榛之地,一个个村子都不断冒出了炊烟。这是历史上闽粤赣边接收中原南迁汉人最多的时期之一。

  据传说,定光到了南岩(今武平的岩前),曾发下大誓愿:“昔我如来犹芦穿于潦,鹊巢于顶而后成道,今我亦愿委身此地,以度群品,若不然都,当使殒碎如微土。”誓毕,几天后奇迹出现了:他坐在山洞里,大蟒蛇在他前面盘曲着,猛虎在一旁斜看着他,随后都默默离去。那些被毒蛇猛虎吓破了胆的围观百姓都说:“这是神人啊!”于是,争着为定光挑土填沟,砍树建庵。

  据《清流县志》记载:宋乾德二年,定光佛云游清流金莲寺任住持,修建寺庙。同年,他又回到武平“均庆院”担任住持。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定光圆寂于南岩均庆院,春秋八十有二,僧腊(为僧一年称一腊)六十五年。定光园寂后,他的事迹在客家地区传说更盛,流传更广,内容不断丰富,归纳起来有除蛟伏虎,为民除害,疏通航道,寻找泉水,求财得财,求子得子等传说。神通广大,神奇灵验,人人称颂。定光佛因之成为客家人信仰的保护神,定光文化成为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定光文化在客家地区的兴盛,反映了客家民系形成之初,客家先民在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时需要的精神支持。其次是当时政府治理社会的需要。汀州知府从压制定光信仰到大力宣传和奏请皇上加封。南宋初年,定光佛封号已达9个字,南宋末年进一步赐为“定光园应普慈通圣大师”。还有就是文人为设神道以教民的鼓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曾作诗赞颂定光佛。

  客家祖山文化园塑造定光古佛,用铜200多吨,江西南昌青铜厂铸造;大佛铜像高45.99米(净高36.99)。寓意着天下客家四季平安,五福临门,长长久久,千秋万代。定光佛的手势是佛教密宗手法禅定印: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相接。寓意着定光古佛在此坐禅安定,表示大地为证,为护佑天下客家四季平安,事事如意。(江天德)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