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文化之窗
丰富多彩的长校民间文化
2015-12-04 08:54: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长校是清流县一个较大的乡镇,在这块古老的客家发祥地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经久不衰的十番锣鼓、喜闻乐见的黄狮献瑞、雅俗共赏的剪纸艺术、自赋自书的对联文化及土气土味的民间儿歌。独树一帜,瑞彩纷呈。这些颇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是客家文化长河中一串闪光的珠链和珍贵的产物。

  一、经久不衰的十番锣鼓

  长校十番锣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初十番锣鼓就盛行在长校每个村落,成为当地人们逢年过节、志事贺喜、自如自乐的一项文化活动。

  长校十番锣鼓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它由十人组成一支乐队。主要乐器有:铜鼓铁鼓、大锣、小锣(碗锣)、大钹、小钹、箫、二胡、板胡、六角琴、三弦等十种器乐。由十人各执其器,故称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队形中分为两小组,一组执敲击乐,一组执丝管乐,敲击组在前,丝管组在后。敲击组的第一位是十番锣鼓的总指挥,叫主板,他左手执铜鼓、铁鼓两件乐器,右手执鼓棰,时而击铜鼓、铁鼓,时而敲鼓边,鼓棰如同蜻蜓点水,使人眼花缭乱,但乱而有板,板中有眼,板眼分明。十番锣鼓中的几种敲击队各有特色、各具其长,铜鼓声音柔和、深厚,铁鼓声音清脆、响亮;大钹、小钹相互穿插配搭,使其丰富和谐;小锣(碗锣)声音清晰动听;大锣则起到画龙点睛增强节奏感的效果,恰到锦上添花之美境。丝管组箫为上手,因为箫的声音最响亮,所以乐队选何曲调,由吹箫者确定,只要吹箫者吹出一个音符,众人即刻跟上,达到各种乐器特别强调合拍。

  十番锣鼓通常在路上行进中演奏,所以也叫做摆十番。摆十番即是悬手执着乐器演奏,因此,要经过长期的实践训练,达到一定的工夫才能“出行”。尽管“十八罗汉”个个武艺高强,但务必服从主板指挥,顾全整体,共同唱好一台“戏”。使乐队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令人心旷神怡,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之中。

  十番锣鼓曲谱较常用的有“起板锣鼓”、“过门锣鼓”、“长流水”(走马锣鼓)三大类。“起板锣鼓”用于开场,“长流水”用于较长路途行进,“过门锣鼓”最为复杂,难度较大,它与曲调配合,时而穿插,时而过门,讲究节奏,整齐效果。

  十番锣鼓采用的曲调很多,流传在民间的约有40余种,有的还配上了词,较为常用的有:《人板头》、《十杯酒》、《十月怀胎》、《瓜子仁》、《玉米英》、《孟姜女》、《打骨牌》、《耍金扇》、《闹五更》、《春串子》……等。其中《八板头》俗称“浪琴调”(各弦调),十番锣鼓一开始就奏这首曲调,以此曲进行和弦。

  丝弦乐器讲究四大线(弦),即:上六线、何尺线、陈五线、四宫线。上六线相当于2-6弦,四宫线相当于6-3弦。也就是上古乐律中的“宫、商、角、徵、羽” 五音的演变。在十番锣鼓中如有四把琴就分别是用四线,使其声乐丰富和谐。

  在长校一带地域,几乎每年村落都有十番锣鼓。较大的村庄发展至房族。因此,在旧时有无“十番”被示为族人地位高低的标志之一。据江坊村老艺人江子文说:“解放前长校一带有百余堂十番锣鼓,仅江坊就有十余堂”。自古以来,长校一带就风行十番,凡是逢年过节,迎亲贺寿,上梁吉庆,扫墓祭祖,迎神出宴,游族谱,闹元宵都得用十番,以加强热闹气氛。

  长校历来有很多较为闻名的十番锣鼓师傅。江坊的江回春是清代光绪年间亨有盛名的民间曲艺大师,他用牌子能吹鼓手,对琴、箫、鼓手、鼓板及说演弹唱无一不精。并与江水春共同创建《回春堂》十番锣鼓,闻名于连城、长汀、宁化、清流四县,方圆百里之乡前往请教,他均乐意传艺。江坊的十番锣鼓队曾在1956年参加清流县文艺调演,其中民间小曲《王婆骂鸡》荣获第一名。留坑童生标15岁就背井离乡跟随师傅走江湖吊傀儡为生,他以“一把板胡一台戏”出名,其扬琴独奏荣获清流民间曲艺演奏一等奖。他还收集整理、编写了《民间曲艺集》、《十番锣鼓谱》各一集留于世人,长校十番锣鼓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长校十番锣鼓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是老一辈艺人的热情指教,不但做到世代相传,而且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在乐器方面,民乐鼓手、扬琴、三弦、西洋乐手风琴、小提琴也进入了十番行列。在曲调方面,也增添了新的内容,如采茶曲、秧歌曲、十送红军等现代歌曲,熔古今于一炉。活动范围也较为广泛,送军入伍、送喜报、送模范、庆功会、向军烈属拜年都用十番锣鼓。2005年,清流县组织庆“七•一”文艺汇演,长校江坊两大村艺人组成一支强大的十番锣鼓队,赴县演出“长校十番锣鼓”得到好评。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十番锣鼓有了新的“天地”,发挥了新的作用,它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二、喜闻乐见的“黄狮献瑞”

  长校留坑村的“黄狮献瑞”颇有特色,何谓黄狮献瑞呢?顾名思义,狮是兽中之王,而黄狮又是狮中之首,狮啸一声万山皆应,神威广大。狮成为民间吉祥物之一,狮到人家可斩妖除怪,呈祥纳福,何况黄狮就更具传奇色彩了。黄狮献瑞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也是一项习武健身活动。深受欢迎,并世代传承。

  留坑的黄狮是由狮头、狮身、狮尾三部分构成,狮头用骨线、纸浆、石膏粉做模制成,然后加以刻画、上彩,配眼珠、须等,造型夸张,形象逼真。狮身是用黄缎布刺绣而成。狮尾用麻丝染成黄色,狮长约二丈(5米),眯眯佛是具有戏剧性的娃娃头,形象天真可爱。黄狮献瑞活动(舞狮),一般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以增加新春之喜庆。

  黄狮献瑞的阵容为15人组成,领队1人(师傅)、狮头2人(轮换)、狮尾1人,眯眯佛1人,敲锣鼓5人,擎“五色家伙”(铁尺、双刀、钩刀、耙头、木棍2)5人。除了师傅身背铁尺以示身份外,其余人员可相互交换,展示功底。黄狮献瑞出行时队伍的排列是:师傅-狮头-眯眯佛-“五色家伙”-锣鼓。师傅肩背铁尺,手拿贺年卡(卡上写着ΧΧ堂黄狮献瑞,迎祥纳福,恭贺新禧)。一进厅堂,贺年卡置于厅堂神坛上。主人就会鸣炮欢迎,有些新房主还需以一只雄鸡洒花,一红包作礼酬谢。雄鸡由师傅宰杀,一手擎鸡,一手拿刀,口念咒语喝彩,将牲血洒于厅堂和大门,用鸡血写个“吉”字,以示驱邪纳吉。接着开始表演狮舞。黄狮在眯眯佛的戏逗下,作跳跃、翻滚、搔痒、滚球等动作作精彩的表演,赢来阵阵掌声。而后“五色家伙”出场,木棍对杀钩刀,钩刀对耙头,耙头对双刀,双刀对铁尺,互相对打,最后表演拳术“五虎下山”、“二十八宿”等等,场上器械叮当,锣鼓铿锵,气氛热烈。

  据说,留坑村以前有永昌、礼鸾、瑞祥三堂狮,拳术较好的有谢九根、谢礼鸾、童瑞山、童锦选等人。谢九根从师过廖武武进士廖朝彬,故能飞越一丈高的围墙,被称为“飞人”。据说他初学武时双脚分别绑上一块石砖,进而二块三块至十块,成天进行苦练,当绑砖卸掉时,身轻如鸿,徐徐欲飞。谢礼鸾擅长舞板凳,被称作“一条板凳五尺长,四脚叉开势难挡,挥舞木凳上下翻,真是乡间英雄郎。”童锦选擅长气功,练手力飞跃,双手能举起300余斤的石臼。能飞跃四张方桌,有飞檐走壁之术,号称飞虎。童瑞山能文能武,对防御有独到见解,曾用一条湿手帕,击退10个土匪,以一胜十,救了3位商客,广受赞誉。他武德甚高,嘱咐子孙:“学武而稳动,旨在防,学武以健身,增强体质为本。”

  黄狮献瑞活动,清末是鼎兴时期,不但每个男子均有几下功夫,而且部分女子也懂几下拳术,旧时,虽然留坑村小,但外人不敢冒然侵入。是时称为狮舞之村。时下,春节、元宵期间仍有组织黄狮献瑞活动。

  三、雅俗共赏的剪纸艺术

  长校民间剪纸,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伴随着客家民俗文化应运而生,世代传承。早在400余年的古墓出土中,发掘“尖嘴绣花鞋”的造型和图案与令人刺绣的“尖嘴绣花鞋”相似。由于长校一带的妇饰、童饰具有地方风彩,如“尖嘴绣花鞋”、“腰裙”、“狮头帽”、“车肩”、“兜肚”等都属刺绣工艺品,离不开剪纸艺术,所以,长校民间剪纸艺术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地方风彩。

  长校剪纸,是妇女们忙里偷闲的一项艺术活动,既充实生活,又展示才华,从一个侧面展示长校妇女聪明智慧、勤俭朴实的精神,他们每逢过年过节,喜事吉庆,总是喜欢创作些与劳动、生活题材息息相关的寓意吉祥的剪纸艺术品,如“龙凤吉祥、鸾凤和鸣、麒麟狮象、梅兰竹菊、五谷丰登、福禄寿喜”等等,寓意吉祥的剪纸艺术品,把生活环境布置得喜气洋洋、热热闹闹。从而,这些题材生动地体现了劳动群众纯真的思想感情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当然,在旧时代的剪纸中也含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如“门神”、“符章”、“鬼神”等,这是由于受时代和认识的局限所致。

  长校民间剪纸最具传统性、地方性的是鞋花、帽花、围群花等等。鞋花是用作鞋面刺绣的一种剪纸。长校一带女服饰“尖嘴绣花鞋”刺绣精致,色彩绚丽明快,其剪纸图案是以喜鹊为中心,两边分别点缀梅花;有的以梅花为中心,两边喜鹊对称。别看鞋小,却小巧玲珑,凝结着民间艺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帽花是用来刺绣小孩“狮头帽”的剪纸底样。图案以凤凰并牡丹为主,凤凰对舞,牡丹盛开,彩蝶恋花,构图新颖,艳丽夺目,加上八卦图、八仙像等银器工艺服饰,更显高贵堂皇。一顶“狮头帽”价值一二百元,是农村珍贵的工艺品。围裙花是围裙头部刺绣的花底,长约20厘米,宽10厘米,对称式图案,中间剪一双喜字,两边配麒麟狮象,梅兰竹菊,再以“万字边”或福禄寿喜等小篆组成连环花边,华丽精致。

  四、自赋自书的对联文化

  对联是中国文学独特的体裁,也是我国国粹,在我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对联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联书法是颇具文化趣味的一种艺术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广泛应用和世代传承。对联也称楹联、对子。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对联文化特色。

  长校素有对联文化传统。早在宋代,对联就成为当地人们抒怀言志、婚姻喜庆、文明交往的热题,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地,不论是祠宇庭院,还是在寺庙亭阁,各种精心制作的对联书法琳琅满目,观不胜收。特别是每逢过年,家家户户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尽情挥毫,书写对联,张贴对联,一股自赋自书的乡土对联蔚然成风,因而,长校素有“对联之乡”的美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幸逢盛世文昌,各村风行修文修谱,对联更是人们求知求乐的文化活动。因而,各种丰富多彩的对联赛事频频开展。为弘扬和发展传统对联文化,长校镇政府因势利导,把对联文化活动作为一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1985年,在长校文化站的组强下,成立了“长校对联协会”。1988年,文化站举行全乡自撰对联表演赛,清流县文化局、文化馆还派出王振经、李清汉、董森、章占军等同志光临指导。这四位同志均为本次大赛评委。参加这次对联表演赛的有来自各村的教师、对联爱好者60余人,80岁高龄的李荣和扶着拐杖从沙坪来参赛,他激动地说,我爱写对联,生平都在村间“自弹自唱”,今天有这一盛会,何乐而不为。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也兴致勃勃丧来表演。赛场由文化站内移到站外广场,数千名观众把赛场围得水泄不通,一幅幅对联佳作赢来一阵阵掌声,盛况空前。当天,评委们对参赛作品进行一一评鉴。县文化馆对获奖者赠送了奖品(高级书画笔)。镇政府对所有参赛者颁发了证书。

  1990年,长校镇文化站与对联协会共同编辑《长校民间对联集》,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春联、言志联、地名联、凉亭庙宇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全新地展示了长校的对联文化风貌。近年,一批年轻的后起之秀,脱颖而出,在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楹联书法大赛中,频频入选获奖,一些对联人才,还加入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赢得了荣誉。

  长校民间对联具有浓郁的乡土味,最大的特色是风行嵌名联。主要有地名嵌联、人名嵌联两大类。将某某地名或某某人名嵌入联中,或作首仗、或作尾仗、或插其间均可,但讲究平仄,通对仗,严格律。

  如以“长校”地名嵌联的:

  长庚皓月灯连市;

  校水春风花满城。

  另一地方特点是长校对联讲究纸张及书写颜色,逢喜事用红纸写黑字,或用黄纸写红字;丧事用白纸、绿纸、黑纸写黑字,明喜事丧事之分。凡丧家之门户必贴三年绿纸对联为孝。

  丰富的对联文化,滋润了一方土地,也陶醉了一方人民。(童金根)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