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文化之窗
清流在客家史的关键地位
2015-12-16 16:04: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清流县为福建省三明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东南侧,九龙溪上游。北纬25⁰48'~26⁰21',东经116⁰~117⁰。清流是福建最早的人类文明发祥地。自隋唐始,北方各地移民陆续迁入与土著居民融合,形成客家人聚居地。全县辖5镇8乡。通行闽客方言清甯话。

  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黄连镇(今清流龙津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为县。天宝元年(742)改名宁化县,属建州。宋元符元年(1908年)置清流县,绍定元年(1228年)撤县,元至元八年(1271)复置。隶属汀州、汀州府、汀漳道。新中国成立后,隶属永安专区、龙岩专区、三明专区(地区)、三明市。

  在未曾析地建县以前,清流县是古代长汀与宁化的旧地,与两县的百姓构成、生活文化、历史渊源等相当一致。建县后,其实是政治区划发生了变化,但百姓之间的生活往来是不会因之改变而改变,与其他县的百姓生活仍然保持着频繁的交流;可以说,在文化上是一种水乳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客家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长汀被称为“客家首府”,宁化被冠之以“客家祖地”的头衔,那么清流理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客家重要衍生地。

  清流的民性与宁化、长汀相似,都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区,在客家文化建构、形成和承传中与其他县一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清流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多少的文献记载,后晋时为化化麻仓里清流驿,隋代属邵武县,唐乾封二年(667),设黄连镇,镇将巫罗俊在这里垦荒辟土,唐以后“开闽王”王审知的后裔在这里繁衍生息。当地人群的繁衍生息一直被遮蔽,被忽略不计,一直到唐代,他们仍然被侮称为“蛮僚”和“峒蛮”。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为证: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悉思正茫茫。惊风乱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可见这里宋以前,仍然古汀州是畬民聚居的地方。由于地理位置和区划的因素,清流县与长汀、宁化二县的相类似,它们都是古代苗瑶的后裔畬民主要聚居区,据《后汉书》载:“苗、瑶族同为汉、晋时居住在湖南山区的五溪蛮。”元自虚到汀州赴任时,其好友张籍物赋诗《送汀州元使君》,其中有句:“地僻寻常来客少,刺桐花发共谁看?”荒僻的汀州成为流放地。

  唐代在汀州没治后,汉人开始陆续迁入。清代杨澜《临汀汇考》记载,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曰畬客。唐末五代,黄巢南下,王绪、王潮先后率领河南光州、寿州农民军入闽。此后,大批的汉人入迁古汀州,清流县境内也是一个主要的入迁区域。而这里的畬民在当时,理应不少,据《临汀纪事》记载:唐末乾宁元年(894年)黄连峒蛮两万围汀州。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在唐以前,这里的主要住民就是畬民,唐以后就有大量的汉人入迁,汉畬先民在这里相互交流,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演进,慢慢形成了客家民系。由此,可以认为,清流境内的原住民与长汀、宁化一样共同孕育着客家民系建构着客家文化,成为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衍生地之一。

  清流古代为黄莲镇,在地域上与邻县有着相似的地位,在先民之播迁中,起到与宁化、长汀等相同的作用。清流县地处闽西武夷山南侧,九龙溪上游,东与永安市、明溪县相邻,西与宁化县为界,南接连城、长汀县,北与宁化、明溪县接壤。古代这里称为黄莲镇,属福建西部的丘陵山区,在山的中央有大片的盆地,是农耕的优良处所,也是福建省重要粮食基地,历来农耕发达,物产丰富。所以,清流地域内收纳大量的汉人入迁。

  宋代以前,客家先祖黄连镇将巫罗俊在这里垦荒辟土,东汉黄香的后裔在沙芜、田源、灵地等乡镇繁衍生息,嵩口镇嵩口村发现了唐朝丞相魏征的族谱,在里田、李家等地生活着唐代名将罗成的后代。唐末两宋时期,大量的汉民入迁,从清流现有姓氏构成来看,县内共有姓氏304个,以黄、李、罗、林、陈、江、邓、魏、王等十几个姓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

  这些入迁的姓氏大多是唐末至宋代时期来到清流,如:李姓是唐末由江西抚州入闽,居邵武。宋元祐三年(1088年),李伍郎由宁化会同里下坪盘固山迁居清流长校。李姓人口主要居住在长校、沙坪、河排、黄坑、河背、鲜水、李村、李家寮等村。江姓,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鲁野一偕野二举家20余人,由江西建昌府南丰县入闽避乱,途拜江为姓,改姓江。唐昭宗时,辗转至今清流东华乡大路口小嵩埔,劈山结庐隐居,取该地名为不江家坑(今高坑)。宋徽宗时,播迁至宁化、明溪、连城及东南沿海等地。在宋乾德元年(963年),江礼时任湖南潭州判官,他是宋太祖建隆三年壬戌(962年)进士。他受朝廷之命带领二千清流乡兵,远赴湖南征讨叛军张文表,往潭州府和慕容延钊会师,征讨叛军,力战于湘阴之野,深得当朝嘉奖。由于人地生疏,不幸进入叛军的伏击圈,马困人乏,乡兵不敌,以身殉国,牺牲时年仅四十八岁。当年,乡兵将其遗体带回清流,安葬于清流仓盈里小嵩铺(今大路口)龙分洞凉伞岽。

  《(嘉靖•道光)清流县志》记载,清流人重情重义,感叹江礼乡贤、忠孝、忠烈之义,在仓盈里上坪(今嵩口镇)溪上,建一座江礼公祠。元代壬午四年福州三山进士刘肩吾为江礼公祠题写了碑文,绍定庚寅三年被流寇焚毁,此事载入省府志。江礼的碑位崇祀府县乡贤祠和清甯县忠烈祠。清流的江姓人中主要分住在长校镇的江坊,嵩溪镇的嵩溪村、青溪村、高地村,嵩口镇的高坑,沙芜乡的洞口等村镇。清流人与全球客家人血缘关系密切,随着人口的繁衍发展,清流人不断向外拓展,播迁闽粤和台湾、东南亚等地,使清流与全球特别是台湾的客家人有着密切的血缘、亲缘关系,是同根同宗一家亲。据统计至2009年底,清流全县姓氏共325个,这些姓氏在数百载中虽然有较大迁入迁出的变化,但多数仍是当年入迁清流姓氏的繁衍和发展。如吴氏,清流县沙芜乡铁石村《吴氏族谱》载,唐初,吴锦祥由江苏梅县里入闽,隐居清流沙芜铁石。其孙吴仕全为唐检校祭酒国子柱,曾封光禄大夫,其后裔辗转南迁台湾。

  又如清流马氏,三十六世的马征先后任福建邵武府尹和汀州府尹,其次子发龙(三十七世)在汀州(今位于清流县北团里南山下)开基,成为客家马姓入闽一世祖其后裔传至扶风四十九世成中,于宋元之际避战乱而举家迁于衡州(今衡阳);其子光佑(五十世)于明永乐八年挈母子落籍湖田,以后湖田所传马氏都尊成中为迁汀始祖。其后迁入台湾。其他姓氏大量的迁入迁出与邻县有着一致性,所以清流客民的播迁过程中,也起到与长汀、宁化等县相同的作用。

  清流是古汀六县(后为八县)之一,是纯客家县之一,在客家民系形成早中期,发挥了与邻县同等重要的作用。客家民系的形成时期,多数的学者都认为是两宋时期,尤其是在南宋时期为核心时期。基于南宋时期的宋室南渡,大量的中原及其他的北方汉人南迁福建,这时的闽西人口急骤增加,毗邻宁化县的人口,唐开元间(713—741年)只有5000余人,北宋元丰间(1078—1085年)3万余人,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增至11万余人,达到清代以前的最高峰,而后便入少出多,到了明代万历初年(1573—1619年)降至不足3万人。清流县人口,明代前缺资料,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有12579户,51068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下降至8291户,39800人,80多年人口减少1万多人,下降22%(其主因是明成化二年析归上、归下两里划归明溪驿,设归化县)。据宁化南宋的人口资料显示,及明代的人口变化情况,普遍表现出南宋的大量人口入迁和骤增,同时期的三明境内其他县也有明显表现,如泰宁人口达到历史最高峰14万多人。所以,南宋的清流理应也是北方汉人大量的涌入时期。(江彥震)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