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专题 > 网上半月堂
【网上“半月堂”】2016·第一期
2016-01-15 10:52:00  来源:  责任编辑:黄柳青  

  本期题要: 

  【新闻聚焦】 

  习近平新年首次调研确定"指挥棒" 新添5个动词阐释发展理念 

  【学习路上】 

  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 

  【新闻聚焦】 

习近平新年首次调研确定"指挥棒" 

新添5个动词阐释发展理念 

  2016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山城”重庆开启了新一年的国内考察。期间,习近平多次谈到五大发展理念,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总书记首次在讲话中对每一“理念”均增添了动词,用了5组共20个字的生动词汇,即“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进一步丰富了五大发展理念。“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总书记在调研期间的一系列论述为新一年中国发展布局谋篇,确定了“十三五”发展的“指挥棒”。 

  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 

  首次新增动词,五组新词汇丰富五大“发展理念” 

  去年11月,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时强调,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要坚决贯彻。”习近平在此次重庆调研期间强调,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对每个“理念”均增添了一个动词,用了5组共20个字的词汇,即“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对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进行了丰富。 

  五大发展理念,既符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也体现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共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中国的前进方向,展示了中国下一阶段发展的大思路、大战略。“五大理念”指出了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的路径,展示了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看来,五大发展理念是五中全会的亮点,表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说明随着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过去的一些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给力”。他认为,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有新的战略构建,这个战略构建就是五中全会作出的发展理念上的创新。 

  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去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年伊始,在此次重庆调研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侧结构性改革”。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习近平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有媒体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选择的经济治理良方。相对于传统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需求侧”管理模式,“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通过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等手段,使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实现优化配置,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拉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理论上的创新性概括。”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分析指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种种困难,与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外因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但更为重要的内因是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原因。供给侧改革恰恰抓住了当前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协调”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要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面对当前城市越来越大、乡村越来越空的现实困境,如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需要积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去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着重提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调“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此次重庆调研,习近平再一次强调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重庆市的具体发展情况指出,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 

  “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民日报》任理轩文章曾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协调要求区域平衡,实现区域整体平衡发展。 

  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民生”也成为习近平重大讲话中、考察路途中的关键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在新年的首次外出调研中,习近平再次突出强调“民生”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特别是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谈到扶贫工作时,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共享发展要守住民生的底线。”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发展理论教研室教授向春玲分析认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分析指出,“十三五”规划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指出,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不少学者分析指出,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因此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地方如何抓改革、推改革: 

  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的改革任务牢牢抓在手上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今年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要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的改革任务牢牢抓在手上,主动出击、贴身紧逼、精准发力。”在重庆调研期间,习近平明确提出基层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地方抓改革、推改革,一方面要落实好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一方面要搞好探索创新。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确定好改革重点、路径、次序、方法,创造性落实好中央精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习近平谈到,要吃透中央制定的重点改革方案,同时完善落实机制,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见物见人,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使改革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2015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央政策能不能一竿子插到底,基层政权是最基础,也是最庞大的执行者。有媒体评论指出,只有重视基层改革创新,改革才能接地气,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改革方案才能落准落细落实,更好造福群众,使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改革要真正成为整个民族的自觉,必须培养内生动力。三十多年前,改革从基层破冰,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全面深改能否再次打破既得利益,基层的活力释放至关重要。 

  来源:《人民网》 

  【学习路上】 

  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对头不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 

  用新的发展理念揭示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发展理念是否科学,要看它是否合乎发展规律和发展目的。这“五大发展理念”,符合并揭示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思想结晶。理念是思想理论的核心。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的核心。科学的发展理念是总结反思发展经验教训、准确判断发展趋势的结晶。放眼今日世界,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比较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树立了正确发展理念、走上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没能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子。这就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既有成功和成熟的经验,也有僵滞、失衡、污染、封闭、贫富沟壑加大加深等失败的教训。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民族,必然也必须总结反思世界范围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走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聚焦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上取得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相当突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实现更加科学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把世界上成功和成熟的经验点透了、说明了,把我们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理顺了、厘清了,把要解决的重要发展问题展示出来了,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发展规律,是关于今日世界在怎样发展、今日中国如何发展的思想结晶。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概括。理念犹如旗帜,植根于大地,飘扬于蓝天,昭示着方向。“五大发展理念”植根于中华大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五大发展理念”首先坚持的是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围绕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为谁创新?协调,为谁协调?绿色,为谁与自然和谐相处?开放,为谁开放?都是为了人民。共享,谁来共享?人民共享,每个中国人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汇成一句话:人民至上。也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把贫困帽子扔到太平洋去;牢牢锁定共同富裕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是“固然”与“应然”的结合。“五大发展理念”揭示的“固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怎么走,呈现的“应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什么发展方向走。5个词、10个字,把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在和将来讲清了、说透了,确乎科学概括。 

  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崭新篇章。科学理念饱含时代性,更具划时代精神特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五大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特别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关于“硬道理”“第一要务”的新理解,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新成果,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高度概括,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发展。 

  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拓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格局新面貌 

  发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实际、推动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契合中国发展实际,必将引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理念在理论、纲领、规划等中居于灵魂地位,具有统摄作用。“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尤其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理念,也是贯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新理念,成为这份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的灵魂,使这份十分重要、内容丰富的文件有魂有体、魂体相符、魂强体健,使文件各部分成为有机统一体,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把握住这个灵魂,就能更好理解领会这份文件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外延,就能更好贯彻落实这份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可以预期,切实贯彻落实这“五大发展理念”,我国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体制机制、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发展要求等就能得到全面提升,我国发展将迎来一场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不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开启我国发展更为广阔的前景。 

  “五大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理念不能空对空,发展理念更是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就能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就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就能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就能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使国家发展获得深厚伟力。“五大发展理念”聚焦突出问题,在补齐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上投入更多力量,做足文章,让“全面”不留缺憾、更不因短板而功败垂成,让“全面”完满以至完美。 

  “五大发展理念”拓展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格局新面貌。理念是发展的、变化的,不会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发展理念更是发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要求等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必然也必须随之变化。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1953年,到今年将完成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远的不说,从2000年到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现在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阶段,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阶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布阵筑基的阶段,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求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以适应这种变化。“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依据的是中国现今的实际和实践,解决的是中国到2020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问题,既不是中国20世纪的发展理念,更不是西方的发展理念;展示的是一个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新格局,一个13亿多人可感知、可享受、可念可及的全面小康社会新面貌。 

  用合规律合目的的发展理念指引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根基开辟道路 

  发展理念能否管长远,要看它能否经受住历史检验、持续推动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合规律合目的,必将引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指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如同古人所讲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游离,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理念内容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理念逻辑看,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本质要求五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顺理成章、交相辉映。从发展理论看,“五大发展理念”正在“精神变物质”,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既对传统发展进行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对现代发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从执行操作看,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统一贯彻、统一落实,一体推进、一起发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五大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科学理念是科学理论的凝练和升华,不因一定时空变化而改变。“五大发展理念”是经过科学判断走向趋向、深入研究思考提出来的,是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效能。从最近报刊网络反映的情况看,国内外对“五大发展理念”评价极高,认为它抓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脉,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不仅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针,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代表世界发展趋势和科学发展方向,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发展方向的科学揭示、发展道路的开拓创新。我们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不同阶段、作为一个价值链,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石和关键一程,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必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深厚根基、开辟宽阔道路。理念是软实力,科学理念能够焕发勃勃生机、化为巨大能量、形成强大硬实力。“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尽管前进道路上会遇到风雨坎坷,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一定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更加坚实、更加深厚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更加光明、更加灿烂的前景。 

  来源:《人民日报》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2023009287号-1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35120210013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