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大街上那些习以为常的画面, 熟悉的地方,想念的味道, 如今何在? 会不会再也看不到? 消失的味道1 芋糕 ▼ 芋糕,算是最正宗的三明传统美食之一了吧?晶莹剔透的外表,清香四溢的香味,QQ软软的口感,甜而不腻的味道,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是最美味的东西了。可如今芋糕越来越少见到,只有偶尔出现在老三明人宴客的餐桌上。 2 磨浆粿 ▼ 软软的外皮吃进嘴里带着淡淡的碱的香味。芋泥口味、酸菜口味、香干口味,小时候一块钱能买三个。由于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现在街上已经快买不到这种磨浆粿了,只有起个大早去早市才能偶尔遇见。 3 芋粿 ▼ 炸好的芋粿切成两个三角形,油滋滋香喷喷,总是让人吃得满嘴流油。5角钱的芋粿加上5角钱的豆浆,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已经是一顿很好的早餐了。 4 碗糕 ▼ 雪白的发糕在碗里蒸熟,三明人习惯称它为碗糕。碗糕吃起来清甜松口,暄松绵软、营养丰富,是多少三明人小时候早餐的最爱。小时候总是穿着拖鞋到马路旁等卖碗糕的自行车,这样的景象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5 胖糕 ▼ 和碗糕类似的一种早点,有红糖和白糖两种味道。吃起来松泡、绵软、细嫩、有弹性,别具风味。 6 粿条 ▼ 粿条也是老三明人最喜欢的美食之一,细腻软糯的口感,淡淡的米香味,如今这样的美味只能在一些小作坊里寻到了。 7 糖塔 ▼ 每一个三明人,应该都有小时候过七夕时关于糖塔的回忆吧?曾经每到七夕,三明的街市上都会摆着各式各样的糖塔,孩子们也会围在一起比谁的糖塔大。如今,也只有在列西一带才能寻觅到这盛满童年回忆的民间工艺了。 8 酸枣片 ▼ 酸枣片,不是我们现在常吃的酸枣糕。酸枣片总是很大一张,薄薄的,酸酸的,撕下一小块就能在嘴中含很久。就算是不爱吃饭的孩子吃了它,都会因为那酸味而胃口大开呢。 9 爆米花 ▼ 还记得小的时候,捂住耳朵站得远远的却满含希望的看着转动炉子的爆米花叔叔,只等待那“砰”的一声,虽然有准备还是会被吓一跳。 但当锁在闷罐子里的那点粮食,瞬间化成了偌大一堆米泡,还能想起的那记忆中的味道,比现在电影院的爆米花香甜得多。 10 叮叮糖 ▼ 叮叮当,叮叮当,还记得小时候的叮叮糖吗?一听到那叮叮声,小伙伴们就争先拿着家里的旧鞋子循着声音奔去。那一块块用钉锤敲下来的可口糖块,是小伙伴们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了。 消失的行当11 剃头匠 ▼ 不同于现在让人吐槽不断的花哨理发店,曾经的剃头匠是那么朴实。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不一会就面目一新。当一小撮一小撮头发在他们手里掉落的时候,鱼妹想到的是潜藏在平淡生活背后的满足,以及他们对生活的坚守! 12 弹棉花 ▼ 总觉得说起弹棉花是件很暴露年龄的事情,但它着实存在于不少人的回忆中。小时候鱼妹奶奶家每年都要做被褥,于是都会去找弹棉花的工匠,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 13 磨剪刀 ▼ “磨剪刀~~~~",午睡时,长吆喝似乎总会或近或远的响起。这时,鱼妹的爸爸就会拿出家里钝了的剪刀,让鱼妹拿出门去磨。随着老人的砂轮一圈圈转动,刀剪逐渐锋芒毕现。可如今这些手艺人又去哪了? 14 修鞋补雨伞 ▼ 嘴里噙一两枚小鞋钉,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响,时不时还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曾经方便就能修补的东西,如今可能只有老街还有。于是当伞鞋坏掉,只能干脆扔掉。 15 黄色面的 ▼ 曾经的三明,公交车并不多。那时,弥补公交车线路空白的,就是这一辆辆黄色面的。票价5角,司机总是想尽办法多挤几个人再带走。如今随着公交路线的日渐完善,这一辆辆黄色的身影已经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中。 16 人力三轮车 ▼ 小时候鱼妹很懒,去那些不近不远的地方时,鱼妹总是缠着妈妈要坐三轮车。车夫们不管刮风下雨,都在大街小巷挥洒着汗水,这其中,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 17 擦皮鞋 ▼ 小时候总觉得擦皮鞋的箱子很神奇,不知道是谁设计的,小小的木头箱子可以坐可以踩脚可以放那么多工具。鱼妹总会无比羡慕的看着熟练的动作中,皮鞋变得干净亮堂,产生想尝试的念头。可惜现在这些身影已经很难见到了。 已消失的三明回忆18 儿童公园 ▼ 儿童公园,是三明很多80后、90后孩子的记忆,旋转木马、碰碰车,各种游乐项目;每年六一儿童节只要戴上红领巾就能免费的游玩。 19 列西浮桥 ▼ 列西浮桥也是三明的第一座浮桥,建于1940年;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彩色故事片《泉水叮咚》在三明拍摄,多处出现列西浮桥的秀丽风光。列西浮桥使用近半个世纪,1987年10月,梅列大桥建成通车,列西浮桥移到徐碧与三明水泥厂之间的河面上。 20 工人文化宫 ▼ 六七十年代﹐工人文化宫是三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而它也是80年代的三明少年曾经打游戏机,看电影的首选之处,现在真的只能是记忆了。 21 麒麟山公园的龙船 ▼ 被拆掉的麒麟山公园的龙船,以前是三明少有的刺激娱乐项目,小时候总去麒麟山公园玩的三明孩子,应该还留着那儿的美好回忆吧? 22 三明宾馆 ▼ 当年崭新的三明宾馆,貌似这是80年代的三明最美的建筑物了,如今三明宾馆周边早已高楼林立。 23 青少年宫的歼5飞机 ▼ 老青少年宫那架歼5飞机,好多孩子都和它合影过,95年左右飞机被移走,据很多老三明人说飞机移到了洋溪,这也是80年代三明人心中的特殊记忆。 许多三明人曾经习以为常的事物,正在随着时光消失。这些最代表三明生活的地方,这些最市井最惹人爱的地方,这些街里街坊热热闹闹的地方,因为城市的建设,正在逐渐减少。 越来越多的高楼,让每一份市井中的平常事物都变得弥足珍贵。有些事物,也许今天拍到了,就会成为明天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