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流新闻
更多》党员之家
更多》文化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清流新闻网 > 清流文苑
时光之外,寻古黄石
2017-06-29 17:43:00  来源:  责任编辑:邱东莲  

作者:清流 张华

  深山掩映中,你如此宁静,宁静得被淡忘在了时光之外,宁静得如遗落尘寰的珍宝,黯淡了光华,枯涩了葳蕤。我小心翼翼地走进你,欲抚去那层厚厚的历史尘埃,去亲见你的真颜,寻访你曾经遥远的辉煌,却又恐打破眼前的宁静与安然,惊扰了那些深藏于山水古厝间的百年风云传奇。

  一步步地,我走进你。沿着那潺潺流动的涧水,沿着那窄小的石板路溯源而上。在那三十六口方塘之侧,在那悠深的老屋宅院之中,恍似窥见南宋末年邹姓子孙辗转迁居于此,人影接踵,百业待兴。在那山高路隘、密林奇石间,又恍若看见黄石子民开山种田,兴木置业,富甲一方,鼎盛一时。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繁华终被雨打风吹去,今日深山空留寂寥,但黄石坑曾经的兴盛与富庶,曾经的文明与落败,却都一一记刻在了黄石的山水草木之间。

  山间涧水,潺潺而来,汩汩而去,穿过村庄,在邹公庙门前缓缓流淌,静默地述说着这座老村几百年来的风云雨雪。每座客家老村里总有这样一座祖庙,祭祀着遥远的先祖,记述着客家子民的迁徙之程,成为后世子女寻根谒祖的祖堂。数百年风雨中,“邹公庙”见证着黄石的兴起、昌盛与落没,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黄石的曾经和过去。步入邹公庙,左右各一碑石,风残老化,字浊影淡,墙上题联亦徒留残迹。抚着历史的痕迹,终晓黄石坑始祖邹应龙,于唐贞观年间,举族南迁,经几代几番辗转,宋高宗年间,八郎公长子十六郎复迁黄石,至今经历宋、元、明、清、民国,计八百余个春秋。这样一方小小祖庙,把幽居闽西深山僻林的黄石子民与千年前南宋中原的邹姓先祖联系在了一起,把客家子民南迁创业、开疆辟土的艰难历程展现在了这里,把融入于血脉之中的客家宗族文化留刻在了这里。

  黄石的传奇魅力源于中原文化,却成就于黄石的山水之间。行走在黄石村内,迎面而来是山间林木葱郁的清洌之气,是万物生长的勃发之息,这是一方青山秀水、肥土厚壤的宝地,留住了八百年前邹姓子孙迁徙的步伐,在这里开山垦田,立家兴业,缔造了黄石坑富村富民的传奇。睿智的黄石先祖深知青山是宝,必得尽心护养,须养山育山,方能长流不息。当时族里规定:每出生一个男丁要种上杉木百棵,娶入一个媳妇要种杉木五十棵,户户要种一片毛竹。这一族规把育山护山之行变为全族人恪守之约,通过几代人坚守,世世代代耕养,才有了黄石坑丰厚的林木资源。黄石坑人利用山林优势经营木材,每年都有大笔树银进村,又用经营木材的收入四处买山置田,成就了一段黄石财富的传奇。把种树当作生命来传承,把育林当作家族来守护,这是黄石的财富与文化兴起的根源。而当近现代这一族规被逐渐遗忘甚至被摒弃时,滥砍滥伐风起,黄石的林木资源也逐渐荒萎,昔日富甲一方的黄石古坑也渐渐隐去了光华。

  今日的黄石,却如千万个隐僻深山的普通村落一般,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重又回归原始与自然。村庄里人烟愈发稀少,老宅日渐苍凉,人们在祖庙中寻找先祖的遗迹,在深山古径中感受先祖开山辟林的雄风,在大夫第、翰林第中拣拾曾经的文明辉煌。昨日繁华虽已落尽,但青山日见葱翠,满目绿意与生机勃发,让人在历史的尾角欣逢了意外的惊喜。

  走进你的步子越深,对你的曾经感慨越多。无论是财富,还是文礼,皆曾令人仰息;无论是开山之碌碌,还是伐木之喧嚣,皆曾令人叹惋。而回眸时,村庄已老,草木依旧绿;历史已往,涧水依旧清。千年客家文化便如同这青山碧水,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依旧保持生生不息的精神之力。

  喜迎十九大幸福新清流美文征集投稿邮箱:594666422@qq.com

主管单位:清流县融媒体中心 地址:清流县龙津镇北大路519号
闽ICP备10031772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11007号
电话:0598-5329559 业务合作QQ:1476150670 投稿信箱:1476150670@qq.com